P2P良性清盤,怎麼變味了?

P2P良性清盤,怎麼變味了?

最不正經的互金八卦

若干年後,如果我們重新回想起2018年的那個夏天,留在我們記憶裡的,大概就是兩場狼奔虎突的收割與反收割戰:一場發生在跨太平洋的兩個大國之間;另一場,則發生在華夏大地繁茂盛開的P2P罌粟花下。

一、雷聲不斷。

2018年炎熱的夏天如約而至,伴隨而來的是國內多家P2P平臺陣陣“雷聲”,這既讓人感到出乎意料,但也在意料之中。

根據第三方機構統計數據,6月、7月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增加到一百多家,問題平臺數量創下近一年最高峰,而提現困難佔比達75%,亦創近一年新高。

P2P爆雷之地皆是富庶之地,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結出碩果之地。經濟發展,人民錢袋子鼓了,理財的需求也隨之提升,從P2P的分佈地區來看,成交額排名靠前的是北京,上海,廣東與浙江。但是,從現在的局面看,結果令人扼腕,這些P2P就是財富收割機。

P2P良性清盤,怎麼變味了?

P2P誕生之初是純貸款平臺中介服務,但是在國內,當它披上了互聯網的外衣,又缺乏監管,註定會被玩壞,成為財富收割機。

很大一部分P2P平臺完全以另一種方式存在,主要服務的是那些銀行拋棄的劣質客戶,自融、期限錯配以及資金池成為日常經營方式,有些乾脆撕開遮羞布,成為了斂財手段,淪為傳銷式的騙局。

黑格爾早已說過,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所以後來他們照樣喝著藥酒,買著P2P。

監管趨嚴的時候,資產端不夠優質,資金緊張,很多平臺就會出問題,跑路的跑路,清盤的清盤,這實屬常理。

只不過,貌似良性清盤也慢慢變味了。

二、清盤究竟是希望嗎?

暴雷的平臺很多,說良性清盤的也不少,但是清盤這件事表面看起來像是給投資人希望、很負責任,但如果平臺跟投資人玩套路,那投資人就更加手足無措了。

曾經你儂我儂,為了讓你投資,不惜高返利、加息;如今山雨來襲,卻率先擺擺手,不帶走一片雲彩。當然,這些搶佔主動權“良性清盤”的平臺中,不乏涉嫌自融的虛假P2P。

P2P良性清盤,怎麼變味了?

相對於暴雷的平臺而言,需要清盤的平臺也有好幾種情況。在當前監管環境下,平臺運營良好但備案阻力太大也會讓部分平臺選擇清盤。

清盤和倒閉、跑路兩者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資金鍊斷裂、難以為繼,面臨破產清算的後果。區別在於平臺實際控制人的選擇,是“自首”還是“逃跑”,這關乎平臺的態度、良知和底線。

平臺清盤實際上是一種合法退出渠道,前提是平臺不存在欺詐或非法集資的行為,清盤是由於平臺風控環節過於薄弱,項目質量普遍較差,導致大量項目逾期甚至產生壞賬。

即使有相應的風險備用金亦或者第三方擔保,也難以繼續經營下去的時候,平臺選擇清盤是對投資人對平臺都相對較好的處置方式。

只不過,現在的平臺都太多套路了,很多時候根本分不清它是否為套路清盤,真實清盤,咱們投資人得擦亮眼睛斬妖除魔。

好了,今天你二爺跟大夥八卦到此,下回細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