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行業依我見——端正文物收藏保護理念,讓文物有尊嚴

今天,各大網站被孫楊刷屏了。孫楊在亞運會的第一天就在男子200米自由泳中斬獲金牌,開啟了自己本屆亞運會多金王的征程。而在賽後的頒獎儀式上突發意外,正當孫楊高唱國歌之時,國旗卻意外從升旗杆上掉了下來,此時國歌也已經演奏完畢。但孫楊不妥協堅決要求重新升國旗奏國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維護了祖國的尊嚴!中國人對這種價值觀的認同,是社會嚮往高雅的趨同。對於藝術品收藏行業而言,超越五千年中華文明歷史的發展,所積澱的就是仍然存在的歷史文物和藝術品,它們在社會上享有至尊的地位,是因為不可複製和難能可貴的文化和藝術的價值。

收藏行業依我見——端正文物收藏保護理念,讓文物有尊嚴

孫楊

文物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延續,也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每個人都有權利和義務維護和捍衛她的尊嚴!為了利益,各種挖空心思的文物高仿與做舊使熱愛收藏的民眾遭受沉重的打擊,而後發出感嘆:古玩收藏,說聲愛你不容易!中國文物製假最終將導致下個世紀中國民間文物整體荒漠化。絕對不是危言聳聽,由於造假,青銅器、唐三彩、定窯等早已經拉開荒漠化的序幕。看看大英博物館、法國吉美等博物館就會深刻體會西方對中國近現代文化侵略的成果有多發人深思:國際拍賣機構把中國明清文物拍賣價格提的那麼高,反而把中國高古文物壓的很低。

很多國際上的有識之士也發出擔憂:中國文物製假最終將導致下個世紀中國民間文物整體荒漠化。因為高超的造假,將使人們保護與收藏文物的民眾熱情消失殆盡。缺乏認真務實的研究與無法拒絕利益的誘惑,是目前文物研究突出的問題,很多人的無知鑑假與糾葛利益中的鑑假,使很多專家成為假文物的代言人,最終成為犧牲品。在今天的科技水平下,不僅中國畫可以通過微噴、高清打印等方式製作出與原作幾乎難以用肉眼分辨區別的複製品來,書畫作品甚至能複製得幾乎一模一樣。在我國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背後,我們更應該有一些更加明確的思路,形成一個社會的共識,儘可能地維護藝術品原作的尊嚴。

收藏行業依我見——端正文物收藏保護理念,讓文物有尊嚴

既然提到了複製品,科技讓藝術品長上了騰飛的翅膀,然而,恰到好處而非顯擺雕蟲小技,同樣有高下之別。顯然,不管是秦代的兵馬俑,還是漢代的說書俑,中國古代藝術品所凝固的形象正代表中國藝術的精華之所在。凝固的莊重,靜態的莊嚴,所表現的是中國藝術在表現上的瞬間把握,這個瞬間的定格是中國美學的精氣神。比如,現在一直在吸引大量活躍用戶的某視頻平臺,網友的惡搞,不僅用“三俗”的方式顛覆了中國文物經典的社會認同和文物工作者的價值觀,手段之庸俗,方式之低俗,形式之媚俗,到了不忍目睹的地步,問題是某些專業方面所給予的認可,更讓人們大跌眼鏡。人們不禁要問,這個文物的新時代出了什麼問題?文物“活起來”是有專業的內容和專業的考量,不管任何方式的活,都不應該讓文物所反映的文化尊嚴受傷。同樣,“活起來”也有高下,也有雅俗。緣起於中國臺灣故宮讓那些帝王及其相關的生活方式“活起來”賣萌,一種低級趣味像傳染病一樣正蔓延在中國文博界。20世紀初推翻帝制而有了共和的革命成果,在這些“朕知道了”的賣萌的方式中“活起來”,顯現了這個時代中的文化悲哀。

收藏行業依我見——端正文物收藏保護理念,讓文物有尊嚴

所以,我們要譴責文物製假、譴責文物販假、譴責文物鑑假、譴責文物拍假,發揚務實的文物調查研究之風,還文物以本來的面貌,還文物以本來的尊嚴,是利國利民的事情,需要有良知和民族自尊心的有識之士共同行動起來,去偽存真。呼籲更多有識之士關注我國文物的流失,更期待富有民族責任感的文物研究學者向文物高仿產業鏈、奸商利益集團、偽專家、偽收藏家、偽媒體們宣戰!引導正確的文物收藏理念。(文/好韻)

“華夏古今藝術”媒體平臺

首先應該承認,這是一個待摸索的行業,涉及多個層面的藝術和藝術的多個層面,且行業細分繁雜並精細。從“華夏古今藝術”名字可以看出,我們所涵蓋的是藝術行業現狀,發展和未來……而我們要關注的,不僅僅是現在藝術的推陳出新,更有對古代藝術的尊重和崇敬,是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傳播和傳承。

對於剛剛投身於這個行業的我而言,膚淺的認為,人們對藝術的追捧造就了對收藏的痴迷,收藏或許是人生的一種追求和境界,但不可否認的是,透過收藏品,感受歲月的變遷,品味歷史的滄桑,體會歷史變遷下那源遠流長的文化……這又何嘗不是對收藏品所承載著的歷史和文化,藝術審美和工藝傳承的一種弘揚與傳承呢?

當然正是收藏品有這特殊的稀缺性和獨有的價值,使得它投資升值的功能被無限放大。但其實,我們應該看到的是:歷史所賦予收藏品的深厚的文化積澱,緣於對祖先文化的認知和崇仰,緣於我們對傳統文化藝術傳承的責任,緣於我們對逝去時光的留戀和追憶。歷史是不可能逆轉的,無論什麼時期的藝術品,你只要滲透到它的文化裡面就是一種境界、一種精神和一種信仰。這也正是“華夏古今藝術”平臺的宗旨和責任,我們期待更多喜歡藝術品的人能夠聚集在這個有深度的交流平臺,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通過收藏能結交到圈子裡志同道合的知己,共同建立良性的收藏觀和認識觀,從而更好的保護文物和傳播文化。更希望得到藝術創作大師及藝術品經營機構的鼎力支持,我們將為您提供專業、全方位、立體化的媒體解決方案。

二、本平臺中註明文章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內容來源於網絡的,信息內容並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或原出版單位所有。

三、本平臺中發佈的文章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內容,版權歸屬於原作者,不代表平臺觀點。

四、如因作品內容、侵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聯繫小編,請在見圖文後30日內進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