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

要放在三四年前,自己肯定會義憤填膺地反對。

理由是,人的一輩子應該涇渭分明,該工作的時候就奮力去拼,該休息的時候就該吃喝玩樂。

——這才是對自己的負責。

但是現在,理由卻發生了動搖。

第一,工作之外,真的能完全放空嗎?

情況更多是:

刷朋友圈時,看到一則行業新聞,會不自覺地點開,瞭解一下新動態。

看到朋友在秀加班時,會垂死病中驚坐起,想想自己還有哪些未完待續的工作,梳理一遍所需時間和資源。

看到一個 9.9 元的行業課程,也會手滑點擊,然後一鍵支付。

身體離開了公司,但事情並沒有離開自己。那些焦慮的點如影隨形,我們迫切希望能夠找到破題點。

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

第二,工作之內,真的是全身心投入嗎?

情況更多是:

  • 10 :00

水杯空了,然後起身前往茶水間,遇到一個聊得來的同事,兩三句,幾分鐘過去。

  • 15 :00

突然看到一則推送,關注的商品有打折,於是馬上進入頁面,再次確認需求,以及店家的滿減紅包,最後開心地下單。

  • 17 :00

表弟突然發來信息,求一個 PPT 模版。他的情緒緊急,自然暫停手上工作,在文件夾裡搜尋存貨,然後發送。

我們的身份太多元,雖然人在公司,但一旦當角色開始轉換,行為也身不由己。

所以,在這個背景下,談兩者的平衡,確實有點自欺欺人。

但是,融合也是需要一些技巧,否則很可能兩敗俱傷。

針對這個問題,觀察了幾個朋友的解決方案,分享如下,僅做參考。

01

周曉

◆ ◆ ◆

某貿易行業工作者

每週日晚上 9 點開始

便進入工作狀態

周曉是一個很有儀式感的人。有兩個細節可以佐證:

第一,每週五晚都會準時下班。

無論手上的事情還有多少,都要保證這個習慣。

週五晚上幹嘛呢?去聽一場音樂會,或者看一部電影,無論是一個人還是幾個人都 OK 。

「即使事情已經堆積如山,但至少還有兩天可以補上。重要的是,需要犒勞一下自己!」

第二,每週日晚都要開始準備工作。

一般是 9 點開始,把本週的事情先梳理一遍,看哪些還需要跟進;然後寫一下下週計劃。

這個計劃不只是要做什麼事情,她還會補充上:

❶ 所需的資源;

❷ 截止時間點;

❸ 需要協調的對象。

有了這些,第二天到公司後,便可以馬上開工。

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

02

李冊

◆ ◆ ◆

某互聯網產品經理

週日會在星巴克待上半天

週末跟李冊約,他都會選擇在星巴克見面。

到達時,他一般是在角落裡,戴著耳機,大概率是在幹活。

「家裡養了貓,總會在你進入心流狀態時,突然跳到大腿上。你自然會跟它互動兩下,然後就沒了工作狀態。之後索性就抽出半天,在星巴克裡辦公。」

這其實還有個好處。

「走在路上的時候,會不自覺地開始思考要做哪些事情,點完喝的、就坐後便可以馬上開工。」

對於時間,他更偏好於上午。

「很多人會選擇下午,那時候真的會很吵,所以我就錯峰,唯一的缺陷是少睡了一會。倒也還好,中午回去後午睡一會便精力恢復。」

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

03

林也

◆ ◆ ◆

某房地產策劃

每天要倒 6 杯水

林也的工作壓力很大,每天一到公司後,便進入打仗狀態。

但是,人的神經不能永遠緊繃,她的解決方案是:買一個小水杯。

「曹將,你之前推薦過番茄鍾。怎麼說呢,我試用過一段時間,感覺不太適合自己,於是找了這個替代方案。水一喝完,就走去茶水間,給自己放鬆兩分鐘。」

除此之外,她也會在褲兜裡放一些乾糧,比如巧克力什麼的。

地產策劃需要經常開會,一不小心就持續到下午 1 點。裝點吃的,可以在中途上廁所的間隙,馬上補充點能量。

「人一定要好好保護自己,因為工作傷了胃,得不償失。」

04

周婷

◆ ◆ ◆

某諮詢公司研究員

到酒店後,馬上做個操

作為研究員,出差是家常便飯。

通常的一天的安排是:白天去企業裡做調研,晚上回到酒店後寫報告。

緊張的節奏下,她也會做一些調節。比如回到酒店後,大家一般是先回房放東西,然後開始討論。在這個間隙,她會趕緊做一下操。

她說:「別小看這兩三分鐘,人的肌肉舒展開來,精神也會好很多!」

這時候,她還會放點「刺激的歌」。

「這時候千萬不要聽什麼民謠,容易困。還是一些節奏感強的比較好,比如孫燕姿的《第一天》,反光鏡的《還我蔚藍》,讓自己燥起來。」

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

05

曹將

◆ ◆ ◆

把工作方法提煉成文

說一下自己的吧。

因為在公司附近租的房,每天下班回家只用走 15 分鐘。這時候,一般會邊聽音樂,邊把當天的工作回顧一遍。

有些內容可以抽離出基本的方法論,並進行延伸,然後記錄到筆記軟件「Drafts」裡。

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

回到住處後,則開始碼字。因為有了提綱,所以不會花太多時間。

於是,工作內容便與自己的能力提升形成了嫁接。

06

我是小結

◆ ◆ ◆

很多事情,都很難找到絕對的邊界。生活與工作亦如此。

既然改變不了,只能努力適應。

朋友們給出了他們的解決方案,但其實有三個重要的點:

第一,要保護好自己。

無論是在口袋裡裝點吃的,還是工作間隙舒展身體,都是對身心的一種補償。

畢竟,如果垮了,最後承擔的還是自己和家庭。真心沒必要。

第二,提前做好規劃。

事情一多,人就容易慌張,結果一團亂麻。

藉助一系列碎片時間,比如走路、等車時候,把要做的梳理一下,到位時便可以馬上開工,效率自然提升。

第三,務必做好總結。

人忙起來很容易就給自己臺階下,比如「都這麼累了,明天再來想」。

但問題是,一旦事情多了,人就容易懈怠。

那些經歷就慢慢淡忘,難以形成體系化的知識。久而久之,便是原地踏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