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繫百姓 三異傳千載


魯恭,東漢初年任中牟縣令,在任上有卓越表現,成為中牟縣歷史上最有政聲的縣令,也是中國歷史上教化一方的典範,受到後世一致讚譽,稱得上是中牟歷史最輝煌的一張人文名片。他的生平事蹟在國史《後漢書·卷二十五》有傳。

一心繫百姓 三異傳千載

劉集鎮魯廟村的魯恭祠

魯恭出身官宦世家,其先祖是魯頃公,後魯國被楚國所滅,就遷居於下邑(安徽碭山縣)。西漢末年,又舉家遷居扶風郡平陵縣(陝西興平縣)。東漢光武帝劉秀時期,魯恭的父親被封為武陵太守,死於任上,當時魯恭才12歲,魯恭還有一個弟弟叫魯丕,年僅7歲。弟兄倆在父親去世期間每天嚎啕大哭、悲痛欲絕。鄉鄰看到這種情況,非常同情他們母子,紛紛拿出各種物品想要賙濟他們,都被魯恭回絕了,父親下葬後又在老家守孝,處理這一系列事情時,魯恭待人接物言行穩重老練,有禮有節,表現得比成年人還好,受到鄉里人的一致讚揚。三年期滿,魯恭帶著母親、弟弟一起到京城洛陽,進入太學(古代最高的國立學府)就讀,從此就謝絕無聊的交往,閉門苦讀,深得讀書人的推崇。太尉趙憙聽說他的事蹟後,非常喜愛魯恭,每年都會派兒子去慰問他們,並給送去美酒、糧食等生活用品,但是魯恭都拒絕了。扶風郡守多次派人找到魯恭,表示想讓他出來做官,也都被推辭了。魯恭有自己的打算,考慮到弟弟魯丕年紀小,想讓他先功成名就,然後自己才能安心出來為官。但是他這想法沒有和任何人說過,就連他母親也不知道。母親看著他錯過多次做官的機會,也很是心急,當扶風郡又一次請他去做官時,就強迫他答應。魯恭是個孝子,只得離開洛陽回去,但是在路過新豐縣時,便留在那教書,繼續與弟弟一起努力研讀經書。漢章帝建初元年(76年),大司農劉寬保舉魯丕為賢良方正,魯丕在朝廷答辯中成績優異,被封為議郎,後又被封為新野縣令。至此,魯恭才算了卻心願,在扶風郡做了一個小吏。魯恭在“兄友弟恭”這方面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為世所稱道。此時,趙憙已經高升為太傅,他聞聽魯恭已經出仕,就把他徵召進太傅府。因為魯恭人品、學問都特別優異,又經趙憙大力推薦,漢章帝特別詔令把他用公車載入朝廷,經過答辯眾人折服,封為中牟縣令。

魯恭在中牟任職期間,以品德教化、仁愛治民為施政理念,不主張動用刑罰。許伯等人因為爭奪田地打官司,之前的多位太守、縣令都沒有最終判決,魯恭給他們講道理、分析其中的是非曲直,許伯等人心悅誠服,回去後都做了認真反思,又專門放下手頭的農活來聚在一起相互商量,都做了自我檢討,最後各自退讓一步,這件積案圓滿解決。還有一個亭長的僕從借了人家的耕牛,用完後不歸還人家,牛主人就找魯恭告狀。在漢時,耕牛在農戶家裡就是頂樑柱,沒有了牛就如塌天一般。魯恭深知牛對農民的重要性。就把亭長叫來,再三責令他歸還耕牛,亭長始終不肯答應。魯恭長嘆一聲:“是我無能,不能教化一方啊!”說完,放下官印想要辭官而去。身邊的官吏哭著挽留,不讓他走。亭長見此情景,慚愧萬分,回去後把牛歸還主人,自己走進監獄,等待懲罰。然而魯恭並沒有處罰他。從此以後,魯恭的威信更高了。建初七年(82年),天下蝗蟲成災,所過之處,莊稼基本被吃光。各地損失慘重。但是中牟鄰縣的人們發現,他們的莊稼被蝗蟲啃得慘不忍睹,留下像鋸齒一樣犬牙交錯邊界,旁邊的中牟縣境內的莊稼卻沒有受到損害。蝗蟲不吃中牟縣莊稼的消息很快傳遍河南尹(郡)。郡守袁安聞聽此事,很是不相信,認為這是隱瞞災情。就派一個叫肥親的小吏到中牟縣查看,魯恭陪同他一起走在田間小路上。他倆走累了,看到路邊有一片桑樹林,林間有一個小孩子,他們就坐在小孩子旁邊坐下。看見一隻野雞慢悠悠的走過來,到小孩子身邊居然停下了,肥親就問:“小朋友,你怎麼不抓它啊?”小孩說:“它這是在覓食哺育小雞,要是抓了就會把它的孩子餓死,所以不能抓。”這回答大出肥親意外,他滿臉驚訝的站起來,嚴肅地向魯恭告別:“我之所以來,就是考察你政績的。現在蝗蟲不進中牟縣,是第一個奇異;鳥獸都被德化,是第二個奇異;小孩子都有一顆仁愛之心,這是第三個奇異。我要是再不走,會有損你賢德之名。”這就是千古稱頌的“魯恭三異”。回到府衙後,把情況如實向郡守袁安彙報。肥親走後沒有多久,在魯恭住所旁邊的廷院中長出嘉禾。所謂嘉禾就是生長奇異的禾苗,王充《論衡•講瑞》:“嘉禾生於禾中,與禾中異穗,謂之嘉禾。”《清史稿•禮志二》:“ 雍正二年,耤田產嘉禾,一莖三四穗,越二年,乃至九穗。”古人認為出現嘉禾是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吉祥徵兆。袁安藉此機會把魯恭德化中牟的事情向皇帝彙報,皇帝也認為很奇異。

魯恭在中牟任期內,不僅施行仁政、以德化民,還大力向朝廷舉薦中牟的才能之人,有一個叫王方的名士,就因魯恭保舉為賢良方正,被皇帝下令公車徵召,和公卿推薦之人一樣待遇,王方最後做到侍中。三年期滿,上級對魯恭的政績考核為“特別優異”,肯定要升遷的。恰在此時,母親去世,魯恭須要辭官守孝。他走後,中牟縣的官民在茶餘飯後常常會提到他。後來魯恭多次位列三公,位極人臣。尤其是在漢和帝永元九年(97年),魯恭當時任司徒,弟弟魯丕任侍中,兒子任駙馬從駕,“兄弟父子並列朝廷”傳為佳話。魯恭在81歲時病故於家中。

一心繫百姓 三異傳千載

(乾隆版《中牟縣誌》)

魯恭在中牟做縣令,還給後世留下一個很有名的詞:馴雉。意思是地方官施行仁政,澤及禽鳥。五代李瀚《蒙求》詩:“ 魯恭馴雉, 宋均去獸。”明代海瑞 《知縣參評》:“履中牟之境而見雉馴之休,則知魯恭之政矣。”乾隆年間《中牟縣誌》記載:今劉集鎮魯廟村一帶就是魯恭“馴雉處”。

魯恭雖然只在中牟為官3年,但是他給中牟留下綿延不絕享用至今的紅利,後世有文人雅士提到魯恭時直接寫作成“魯中牟”。各版中牟縣誌均把魯恭列為《名宦》第一。中牟人在魯恭離開後就給他建祠供奉,即使縣城遷移,也會在縣城附近再修建一座魯恭廟。《太平寰宇記》記載:“魯恭臺,在縣城內。”人們把縣城(今姚家鎮附近)內的一座大土崗改名魯恭臺。《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後漢魯恭為縣宰,有善政,人為立祠。 ”《水經注》記載此祠在縣城北。宋朝時真宗趙恆路過中牟縣,拜祭魯恭廟,並封贈魯恭為太師,當時的中牟縣令魯宗道把《後漢書·魯恭傳》刻成石碑立於祠內。後來縣城遷到今址,又在西關修建一座魯恭廟,縣西魯廟村也建有魯太師廟。此廟至今尚存,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門上方嵌石質橫額一方,上書“魯太師祠”四字。肇建無考,乾隆三十年重修,為四合院形式建築,有東西廂房和正殿等,規模宏大。文革期間被毀,僅餘正殿三間,長8.60米,寬5.30米,硬山灰瓦頂。1982年坍塌,1993年村民在原有基礎上使用原有建築材料重修。可以說,魯恭的精神已經深深地融入中牟的歷史文化中,傳承至今。

假如肥親晚去幾天,那麼流傳千古的將會是“魯恭四異”。在1900年前,魯恭以德化民的理念和現在“以德治國”的方針有異曲同工之妙。任登做中牟縣令,讀書之風帶動華夏;魯恭做中牟縣令,仁愛之風吹遍神州。由此可見中牟的文化底蘊極其深厚。為民者,要學他宅心仁厚的品行;為官者,要學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為學生者,要學習他潛心苦讀的意志;為人子,當學他孝順父母;為人兄,當學他關愛手足,等等,這才是宣揚魯恭精神的本質。

一心繫百姓 三異傳千載

一心繫百姓 三異傳千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