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魯河的變遷(二)

《水經注》:漢朝末年,黃河決口流入汴水,河水一路東進,流經豫州、兗州等地。漢明帝(57年—75年在位)時,沿著黃河故道挖一條水渠直通開封東邊的浚水。浚水也叫浚水渠、浚儀渠。秦朝統一後在在魏國都城大梁設置浚儀縣,據《祥符縣誌》記載:“浚儀故縣在今開封府西北大梁城,魏所都也。”浚儀共存在1234年,到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將浚儀改為祥符縣,顧炎武在《歷代宅京記》中有“浚都重地,汴水名區”一句,用“浚”代指開封。經過漢明帝此次疏浚,黃河水不再流入汴水,《水經注》記載此時汴水的源頭是索水。但是據明代謝純《漕運通志》記載卻是石門渠。該渠向東與濟水同流,到滎陽的敖山北面又有汴水匯入,漢靈帝建寧四年(172年)在敖山北用石頭修建一座水閘,用來調節河水的流量,所以此河以下又叫石門渠。敖山在今滎陽廣武鎮,這是一處歷史深厚之地。公元前744年鄭武公死後葬於敖山的飛鳳頂,因此處“銜廣大武公之德”,此後又名廣武。石門渠再向東到滎陽西邊的漢王城、霸王城。在此處濟水向北分流,旃然水從西邊過來匯入汴水,這是汴與濟分流後接納的第一條河水。這個地方叫鴻溝,因而這一段河流也叫鴻渠、鴻溝水。這裡就是著名的楚河漢界,劉邦、項羽以此溝中分天下,溝西為劉邦的漢地,溝東為項羽的楚地。二城現存,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汴水穿過鴻溝向東流去。

東晉時大司馬桓溫準備從兗州出發攻打北方的燕國,想疏浚汴水,他的大謀士郗超說道:“燕國離我們太遠,再加上汴水太淺,估計漕運行不通。”事實確實如此,當時戰亂年代,河道無人管理,汴水多年淤積,河床高、水流量很小,疏浚起來工程量大、難度也很大,桓溫就放棄了這個打算。後來宋武帝劉裕為討伐後秦專門疏浚汴水,水流量就增大很多了,但是也帶了不利後果,河水沖刷嚴重,兩邊堤岸常常崩塌,導致水流不暢而發生決口。南北朝義熙十三年(417年),宋武帝劉裕在汴河故道北邊十里處重新開挖一段河道,專門用來漕運。《水經注》:“劉公命劉遵考漕此渠,而山崩壅塞,乃於渠北十里更鑿故渠通之。”隋煬帝時開挖的大運河就是利用的這一段河道。對運河各段的名稱北宋大文人陳師道有記載雲:“隋大業初,合河、索為通濟渠,別而東南入於淮。今於畿為白溝,於宋為沙,於單為石渠,于徐為汳,而入於南清。”當然,他說的是宋朝時名字。

運河開通後,中原地區到東南有了一條便捷的大通道,中原與江南又多了一種交往渠道,據唐代宰相裴耀卿言講:“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時統計,從江南租船,從淮西向北沿鴻溝順流而上,到達河陰(滎陽)、含嘉、太原等糧倉,三年時間就運來大米七百萬石。”我們來簡單瞭解一下中牟縣附近的兩個糧倉:

含嘉倉在洛陽老城北,這裡有建於隋大業元年(605年)的隋唐故城,糧倉在故城北,是供應京城的皇家倉庫,隋、唐、北宋三個朝代使用了500多年,南宋以後逐漸廢棄。據史料記載,唐朝天寶年間共儲存糧食580多萬石,據現代考古發,其160號窖內的穀子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顆粒還可辨認。窖內發現了磚刻銘文,記載著窖穴的位置、編號、儲糧來源、品種、數量、入窖年月等信息。如此規模堪稱我國古代最大的糧倉。

2,敖倉,在隋唐之前是天下糧食的轉運中心,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它。楚漢爭霸之時, 敖倉是雙方爭奪的熱點。劉邦搶先“軍滎陽,築甬道屬之河,以取敖倉粟”,在雙方劃定界線時,劉邦把敖倉劃到自己轄區內。漢朝建立後,劉邦立下規矩,《史記•滑稽列傳》記載:“洛陽有武庫、敖倉,當關口,天下嚥喉,自先帝以來,傳不為置王。”其重要性可見一斑。今滎陽市區東北22公里有敖倉城遺址,城北是古代黃河與濟水的分水處,也是戰國時魏長城的北部終點。

唐朝初年,把通濟渠更名為廣濟渠。開元末年,河南採訪使齊瀚發現:從長江經以淮水到汴梁漕運時,船隻多有損壞。經調查是淮水水流湍急,不利於船隻通行,於是就疏通廣濟渠下游。從泗州虹縣起到楚州淮陰縣接通淮河,共計八十里。工程竣工後水流比之前更迅猛,根本不能行船,無法使用這段河道漕運,只能放棄。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84年),董晉為宣武軍元帥,在汴州東西兩端各建一座水閘。到五代十國時期,後漢乾祐三年(950年),黃河在鄭州決口, 右補闕盧振向朝廷建議疏浚汴河,並修建水閘以備旱澇,他在奏章裡說:汴河兩邊堤岸年久失修,土質疏鬆,汴河每年都會潰堤決口,應該啟用廢棄的老河道,然後在汴河中寬闊處修建水櫃,漲水時啟用水閘分洪,把多餘的水排進老河道內,消除汴水決口隱患,又方便老河道兩岸居民灌溉,旱澇保收一舉多得。盧振的建議非常切合實際,可惜當時社會動盪,沒有實行。後周顯德四年(957年),把汴水向北引入五丈河,依然時常漫堤決口。959年朝廷命令王樸從滎陽徒步沿著河堤查找原因,最後在河陰縣境內修建一座水閘。這些措施與盧振的建議不謀而合。朝廷又命讓韓令坤開挖河道,把汴水引入蔡水,開通陳州、穎州的漕運;又下令讓拓寬汴水入五丈渠的河道,增加水流量,以便開通青州、鄆州的漕運。此時,三條漕運線路都彙集在大梁,以大梁為中心的漕運網絡已經建成,大梁城成為名符其實的水利樞紐,這就為趙匡胤“黃橋兵變”後定都大梁打下堅實的基礎。到北宋建隆二年(961年),也就是趙匡胤登基的第二年,把索水、旃然水引進須水,又把須水引進汴水,這一段河就叫金水河。此舉主要是加大汴水流量,提高漕運能力。從此,汴水兩岸更加繁榮發展,人口劇增,村鎮、廟宇、店鋪鱗次櫛比。

賈魯河的變遷(二)

乾隆版《中牟縣誌》插圖

來簡單談一下金水河,它是北宋的四條漕運渠道之一。關於金水河名字的由來,乾隆年間的《鄭州志》收錄了這樣一個傳說:春秋時期鄭國賢相去世後,人們贈送很多金子,子產家屬全部拒絕不收,於是人們把金子投進河裡祭奠子產,因為河裡金子太多了金光閃閃,所以這條河就叫金水河。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參考《水經注•渠水》記載中的一條叫不家溝的河與金水河位置頗為接近,推斷金水河當為不家溝演變而來,書中這樣記載:“渠水又東,不家溝水注之,水出京縣東南梅山北溪……其水自溪東北流,逕管城西,故管國也……俗謂之為管水。又東北分為二水;一水東北流,注黃雀溝,謂之黃淵,淵同一百步。其一水東越長城東北流,水積為淵,南北二里,東西百步,謂之百尺水。北入圃田澤,分為二水。一水東北逕東武強城北,又東北流左注於渠,為不家水口也。一水東流,又屈而南轉,東南注白溝也。”從這裡可以看出,南北朝時不家溝(金水河)已經是一個小水系,構成比較複雜。又據《中牟縣誌•河渠》記載,金水河引自滎陽黃堆山,它的源頭叫祝龍源。建隆年間開鑿溝渠引水過中牟縣,“以其自金方來,故名曰金水河”,古代西方為金。相比之下,這種說法可信度更高些。河水清澈見底,又名小清河;朝廷因為這條河源遠流長,賜名天源。金水河全系河流都最終匯入賈魯河,明朝萬曆年間,淤積逐漸嚴重,兩任知縣喬璧星、陳幼學多次疏浚,雍正元年(1723年)黃河決口,致使賈魯河淤塞。知縣章兆曾在縣城北門外幾里的地方改道經西門再向東南流去,再經朱仙鎮的呂家潭到扶溝縣東北與雙洎河匯合,再向東南到到西華縣,繞西華縣城西、北、東三面再向東南到周口注入沙河。

賈魯河的變遷(二)

宋朝初期,設立三門白波發運司、京畿東路水陸發運司兩個機構,專門負責汴水的漕運、疏浚工作。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兩個機構合併,改置江淮水陸發運司,衙門設在京城,掌江、淮漕運事宜,下設發運使、發運副使、發運判官等官吏,是大宋有編制的機構,其官員也都是由朝廷任命。又派專人負責看守河陰縣的水閘,根據水情調節汴水水量,保證江、淮漕運。《宋國史》記載: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再次疏浚汴水河道,979年把汴梁附近汴水上的三座水閘命名為:上善、通津、大通;其中大通閘位於大梁城西的汴水主河道上,上善閘和通津閘位於大梁城東的汴水的分水河上。983年又修築汴水河堤。淳化二年(991年)汴水決口,景德三年(1006年)汴水漫堤,又兩次加高、加固河堤。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汴水再次決口,朝廷派專人前去查看,相機治理。《宋會要》記載:當時從大梁到鄭州這一段河道,汴水經常漫堤而淹沒道路,這裡說的道路是宋朝時大梁到滎陽的官道,此路在汴水邊。朝廷下令削減汴河水量,如此一來反而影響漕運通行。無耐只得再次疏浚汴水。1011年,白波發運判官史瑩向朝廷申請在汜水縣東孤柏嶺的南岸山腳下再開一條河道,讓汴水分流。同時朝廷內臣閆從翰也上表請求在汴水下游再開四條河道分洪,防止汴水再漫堤、決口;恰在此時史瑩的奏摺呈上,大臣們對比兩個方案後,認為閆從翰的方案更好些,就廢除了史瑩的方案。隨後就在中牟和滎澤兩處各挖一條分水河注入浚水,這樣一來,浚水流量增大,加固浚水河堤的事又迫在眉睫了,但是此工程費用太高,一時無法開工。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轉運使馬元方上奏摺請求疏浚汴河中段,把河道加寬五丈、加深五尺,這樣就省去加固堤岸的費用了。朝廷就下詔讓他參照各地實際情況治理。最終馬元方決定疏浚泗州夾崗一帶,因為這一帶河道偏高,阻塞水流。天聖三年(1025年),汴水河道淤積、流量減少,朝廷下令疏通汴水口。第二年工程竣工,結果水流量又太大常常漫堤,險象環生。只好下令在京城西邊低窪處的賈崗陂分流汴水到護龍河。嘉佑六年(1061年)都水監向朝廷建議:汴河從泗州到南京歸德府(商丘市)這一段河道順直,水流通暢,不用治理;從歸德府向西到河陰汴水口,這一段堤岸較寬,水流比較鬆散,河道逐漸淤積而影響漕運;請求把南京以上三百里的河床變窄,堤岸往裡收縮並加高加固,這樣能加快水流,漕運便利。朝廷同意了此方案,工程結束後,給兩岸帶來極大的便利,受到一致好評。《宋會要》這樣記載“嘉祐初,自京至泗州俱置狹河木岸。”熙寧四年(1071年),應舜臣向朝廷上書整治汴水口,當時主政的王安石就同意了。具體做法就是在汴河口西邊開挖一條訾[zī]家河,代替汴水口。前面說過此處有石門、石門渠,位於河陰縣(今滎陽)南邊,鄰近汜水縣邊界。為什麼要在這裡開新河呢?據《宋志》中記載:此處是汴水接引黃河水的地方,建築有石門用來調節黃河水注入汴水的流量,但是黃河水也容易受氣候影響,春、冬季節水量減少,夏、秋兩季雨水多就水量大,所以黃河分水口也常常變換地方,但是還要保證黃河水流入汴水的流量,至少要達到灌滿六尺深河道,這是滿負荷漕運的標準。顯然此時黃河注水量達不到這一標準,這是開挖訾家河的根本原因。在勘察地形、分析水情、確定地點後開始施工,工程倒也順利,很快就完工了。使用三年後,有一次黃河發大水,把訾家河的堤岸沖垮很多,已經不能做為主河道使用,提舉汴口官王琉上書請求把訾家河做為分流河使用。這結果讓大家很是無奈,只得重新啟用汴水河道,並且又把河道疏通一下。熙寧六年(1074年),侯書獻向朝廷進諫說:“汴河兩岸沃野千里,還有兩萬多頃荒廢的土地和草原,可以在這裡建築一座水閘,汴河漲水時排洩到這裡,當成汴水的洩洪區,還可以把索水、京水以及中牟縣境內三十六陂的水引過來灌溉。”當時沒有引起朝廷重視。隨後祥符縣、中牟縣遭受大水災;大水過後,帶來大量泥沙,又把汴水淤塞了,致使河道水流不暢,幾乎要斷流了,嚴重影響了漕運及沿岸居民的生活。熙寧八年(1075年),朝廷下令重新疏浚汴河故道,導引汴水入蔡河,用以維持漕運。同年,都水丞侯書獻再次疏浚訾家河道,想啟用它,工程結束後沒多久,汴河突然發大水,因為沒有加固堤岸,致使訾河兩岸險情環生,隨時都會決口,危及京城的安全,無奈只能把訾河口堵塞。《宋史》對此也有記載。

賈魯河的變遷(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