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奧賽是「天使」還是「魔鬼」

中國式奧賽是“天使”還是“魔鬼”

(圖片來自互聯網)

“奧賽”指的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等學科的奧林匹克競賽,其最高獎為國際金獎。主要參與者是高中學生。

要說“奧賽”是“天使”還是“魔鬼”,那就看它是怎麼操作的了。

“奧賽”本身絕對是“天使”,它既可以提升青少年對科學的認知度,又可以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不然它不會在國際上得到承認。

但就像體育的“奧賽”一樣,多數國家的多數運動員都是因為興趣而參與的,除了足球、籃球等幾個有國內聯賽的項目之外,很少有專業的運動員。他們平時是教師、醫生、工程師、商人等各類職業的從業者,有賽事的時候,便集結起來,訓練並參賽。

而我們中國的體育奧賽參與者都是專業運動員,他們從小就進入運動隊,接受職業運動訓練。他們中有很多人不一定是從小就對這個項目有興趣,而是把它當成了一種賺錢、謀生的手段。

中國式學科奧賽也是如此。中國學科奧賽參與者的人數恐怕是全球第一,雖然其中不乏對某個學科真正熱愛的人,但毋庸諱言的是,也有很多人是為了在大學招生中獲得獨特優勢而參與的,不是出於熱愛,而是出於功利。

早些年,奧賽省級賽區“國家一等獎”獲得者就具備了保送北大、清華等頂級大學的資格,但相當多的學生憑藉奧賽成績進入頂級大學之後,並沒有選擇自己奧賽得獎的學科,反而選擇了經濟、工商等來錢快的專業。這是“功利性”奧賽的明證。

這麼一來,“奧賽”的攤子鋪得越來越大,引起社會的質疑和國家的關注。國家出臺了政策措施,一步一步遏制了“奧賽”的保送資格,也明文規定“奧賽”成績不能與高考掛鉤。

但結果怎麼樣呢?省賽區的任何獎項都不能報送了,後來全國總決賽的獎項絕大部分也沒有保送資格了,只有對極少數進入國家集訓隊的考生似乎還留有“小口子”,也許這個“口子”最後也會被堵上,只剩下獲得國際金獎的學生可以保送了。

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保送”被禁止了,自主招生又放開了大口子。北大、清華等985高校的自主招生,只要你有省賽區一等獎的證書,那就百分之百可以享有自主招生的優先權;你若有全國總決賽的金獎,基本就被北大、清華內定了,自主招生降至一本線錄取,與保送差不多了。

這麼一來,學生和家長坐不住了,但凡有一點兒可能,就要往“奧賽”隊伍裡擠。絕大多數重點中學都有一到兩個專門的奧賽班,有的還有三四個,最終能拿到“奧賽”一等獎的沒幾個,有的甚至是零。

受高考影響,“奧賽”向初中和小學延伸,初中也有學科競賽,小學也有“奧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培訓鏈”。

現在重點高中的“奧賽”都有專職的“奧賽教練”,富裕的學校主要由學校提供資金,不富裕的學校要學生自掏腰包,需要佔用大量的學習時間來培訓。小學的“奧數”主要靠校外培訓機構。還有,像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等學科需要比較完善的實驗設備,需要與外面“溝通信息”。這些都是需要真金白銀的。

花費不菲,但我們得到的是什麼呢?真能使國家的科技水平提高一個層次嗎?

我們來看看美國吧。美國也有“奧賽”,還多次獲得國際學科奧賽團體最佳成績,但美國卻根本沒有什麼奧賽教育,也從來不會集中優勢教育資源搞強化培訓,美國的奧賽金牌,完全是學生的自主興趣造就的金牌,美國大學也不會因為你拿了奧賽金牌而保送你,大學是靠學生自己申請的,奧賽金牌只是你申請條件的一個優勢而已。

興趣和熱愛,這才符合奧賽的初衷,也更保證了奧賽的純粹性。你想,我們弄一大批並非熱愛而為功利的學生去搞奧賽培訓,能比得過在興趣驅使下的奧賽嗎?

中國式奧賽,如果迴歸興趣和熱愛的正道,斬斷各種培訓和“信息諮詢”的利益鏈,照樣可以成為“天使”,如果照目前這樣盲目發展下去,真會成了“魔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