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了心理學,就一定懂心理學嗎?

今天,又收到了頭條推送的知乎大神——採銅的造就演講視頻。曾經完整的看過一次,這次又完整的看過一遍,依然有許多共鳴。下面將自己的一點感想分享給大家。

1. 心理學的問題

採銅在演講一開始,就提到其上課的大學心理學教授說自己不懂心理學。這句話給了採銅很大的觸動。要注意的是,這是一種衝擊原有思維慣性的認知觸動!如果你也有這樣的觸動,請一定珍惜它、培養它!

學了心理學,就一定懂心理學嗎?

採銅在浙江大學心理系讀了9年,併成為心理學博士,而採銅也同樣認為自己不懂心理學,而且在工作之後,這種想法更甚。用採銅自己的話來說:“心理學是一個自圓其說的一套語言系統,當它跟現實世界相對接的時候,會有很多關節、很多環節是不清楚的,是包含了很多未知的東西。

筆者對此深表認同。在筆者之前一篇文章中提到,心理學最大的問題不是其實證方法的科學性與否,而是對實驗結果的解釋上,其中的很多解釋是帶有較大的主觀性的,包括對那些影響了心理學歷史進程的許多經典實驗案例的解釋上。

很多的心理實驗結果由於其嚴謹的變量控制,實際上給出的是帶有統計性的相關性結論,而不是基於確切演繹邏輯上的因果性結論。由於現實世界變量的複雜性,由於個人行為和心理的能動性、可塑性、以及某種程度上的不可知性,使得實驗成果往往很難有效推演現實當中個人的具體行為趨向。

然而非常奇怪的是,很多心理學書籍卻在大篇幅的解釋“為什麼心理學不能預測人的行為、探究人的想法”,對於這種表現,鬼谷子、趙蕤、曾國藩無疑會嗤之以鼻。

2. 感性認知的侷限

採銅在演講中提到的一個典型現象,就是大多數人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即“地心說”的認知方式。

採銅指出:“我們每個人都掌握了極為有限的已知,然後我們就把這些已知,就像地球一樣作為這個世界的中性,我們用我們極為有限的已知去看待這個世界,我們去輕易的評判別人,評判一個世界。我們不認為這種認知是錯的,因為我們就是由我們這個有限的已知所定義的,我們是被我們這些有限的已知所侷限的。只有你發自內心的意識到歷史無知的,你才能拋開這個地心說的這種形態,去認識這個世界。”

採銅的這段評述非常精彩。

為什麼很多人容易犯這樣的毛病?這其實是感性思維所帶來的認知侷限性。

人都是容易感性的,感性的時候,我們能夠快速判斷一個場景中的氛圍表現,它是新奇的?舒適的?壓抑的?恐怖的?還是其它

的感受?通常我們能夠基於感性而給予實時的評價,這其實是動物在長久的進化過程中所沉澱下來的一種生存本能,要注意的是,這種本能是機制上的保障,並不具有絕對性。所謂的機制保障,來源於後天機體的的感覺系統、感知系統與行為調節系統的不斷融合迭代,而形成的一種快速評價體系,它非常像AlphaGo當中的盤面勝率評價網絡,以及wGAN中的辨別器,它們和人的感性評價一樣,並不具有判斷的絕對準確性,但是因為有完整的反饋調校機制,使得這種快速判斷成為個人不斷吸取經驗教訓的動力基礎。當站在更全局的尺度上,和更寬廣的維度上,得出的結論才更具代表性和適應性,這種思考就是理性的表現。

個人對場景的快速趨性判斷,同樣也會遷移到對他人觀點和思想的快速判斷上來,尤其是在面對面的對話或群體交流之中,因為這種場景下,沒有充足的時間給自己進行獨立分析和理性思考。

每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對於思想佈道者來說,不能強求別人去接受自己的一套觀點;對於學習者來說,不應該片面的相信自己的感性和直覺評價,而應該虛心的跟隨他人的邏輯,找出他人觀點與自己的理解差異性所在,並且深入想一層,思考這種差異性的背景或底層原因,這樣才是評價他人觀點的客觀方式。

3. 學人之漁與取人之魚

採銅在演講中提到其所重點探索的三個問題:

最好的學習方法是什麼?

最好的思維方法是什麼?

最好的創新方法是什麼?

採銅將這三個問題定義為心理學方面的問題。讀者可能會覺得奇怪,這三個問題明明更像是哲學問題,亦或是一個方法論問題,為什麼要將其劃歸為心理學問題?

這其實就是人求知境界的不同所導致的。

當我們認為這三個問題是哲學問題的時候,就不免會優先在相關書籍中、或是有豐富經驗閱歷的前輩那裡尋求答案,而所獲得的答案,只不過是建立了一個新的相關性知識點而已。

然而,當把它當作一個心理學問題時,實際上是想更為深入、更為徹底的弄清楚人的認知和行為邏輯是怎樣的,然後從中推演求解最為高效的方法,因為心理學的宗旨就是研究和解釋人的各種行為和認知的底層運作邏輯的。不過心理學的現實學術成就離心理學的研究宗旨還有相當長的距離。採銅在心理學領域摸索了很久,最終收穫的依然是對心理學的失望,作為心理學博士,採銅認為心理學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的心理認知運作機制問題。

從上面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到,採銅實際希望得到的是捕魚之法,而我們慣性的思維通常是想直接獲得他人已經捕獲的魚。

要獲得捕魚之法,意味著要對自己的身心進行更深入的重塑,不僅要了解方法技巧,更要體驗其中的各種溝溝坎坎,這種立體化的探索迭代才能更好地支撐起一套成熟的、且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它不僅能統籌出更為合理的答案,它也能指引自己規避各種可能的坑。不過,這個過程是一種苦行僧般的歷練,非持久意志力而不得。

4. 學術知識體系應該分門別類嗎?

採銅在演講的最後提到了學科的分類問題,其基本觀點是學科界限的消失和知識體系的融合。

一般來說,一個人所沉澱的知識體系越完善,其對學科邊界的認知就越模糊!這個結論是可以經得起推敲的,其根本原因在於,人類所有的知識體系都有一個統一的出口,那就是人的大腦!既然所有的知識體系都能夠被同一套系統所加工處理,那麼這些能夠被加工的知識體系之間必然會有內在的聯繫,否則,它們不可能與同一套系統產生映射關聯!

因此,一個人的知識體系越完善,那麼就越能夠感悟和體會知識之間的那種隱含的通約性。代表大腦生產和加工知識的邏輯,通常稱之為思維,於是我們會看到,那些對思維研究比較深入的學者,往往能夠在很多社會領域形成自己的獨到看法。

那麼,對於普通的讀者,如何能夠快速達到這種知識貫通性的境界呢?

一個可選答案就是掌握並理解知識生產機器本身的運行邏輯——即人類大腦加工處理並生成知識體系的基本原理

在這裡向讀者推薦拙作《認知的維度》。這本書是筆者苦心鑽研十年的結晶,這本書融合了神經科學、生理學、信息論、控制論、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管理學、邏輯學、經濟學、東西方哲學等眾多學科的知識,它用一種演繹和建構的方式,由淺入深的逐級壘砌了一個可以匹敵人類智慧的智能體的基本架構,它的結構體系和迭代運算機制成為我們反思人腦運行邏輯的重要參照

也是我們理解自身、理解他人、理解社會的方法論基礎

學了心理學,就一定懂心理學嗎?

這套理論體系建構在巴普洛夫的條件反射理論之上,並給出了許多的邏輯演繹條件、演繹路徑、演繹狀態、演繹結果,有較為明確的前後邏輯關聯,通過設計恰當的實驗是可以對理論的有效性進行證實或證偽的。不過,這套理論是否完全符合實際,還有待科學的進一步實證,在此筆者也非常希望讀者和學者能夠多提意見和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