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協會曾經輝煌嗎?

黃蜂二師兄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各行各業方興未艾,大家對改革還處在摸索階段,文學特別是紀實文學給大家帶來新鮮空氣,文學在當時是相對比較前衛的,所以當時的作協格外受大眾關注和重視。

記得作家蔣子龍寫了一篇工廠改革的作品《喬廠長上任記》,被改編拍成電視劇,工廠看這個片的人可以說除了不認字的小孩,其他都去看了,那時電視都少,從屋裡排到屋外擠著看,因為那時的影視作品比較匱乏,大家都希望從中感受改革的衝擊和啟迪。

現在的名家王蒙,陳忠實,路遙,鐵凝都是中國作家協會里的中流砥柱,馬未都在的青年報與作協一樣的權威,發現新人,培養新人,向作協和導演推薦作品。當時的路遙文人氣息比較重,出名後稿費還很少。


能成為作協會員就夠出名了,特別是身殘志堅的張海迪,如今在頭條的大V杜子建,都是因為寫作被吸收為作協會員出名的。杜子建還曾經在北京開過傳媒公司,現在頭條專作自媒體,靠名氣,粉絲,情感類作品低成本高效率的推廣自媒。


當時的名家後來逐步走向商業化,馬未都把作品推薦給導演拍成影視作品,推向市場,比如王朔的《編輯部的故事》,《一半是火海水,一半是火焰》《頑主》,都改成電視電影反響熱烈。張賢亮搞成橫店影視城,靠文學商業化發財的有瓊瑤,王朔,鄭淵潔等等,像范冰冰、梁天、呂麗萍、葛優也是因為演他們的作品而紅起來的。

當時的作家到哪裡採風,當地的政府官員都要親自接見,報紙雜誌醒目報道,企業機關夾道歡迎。現任協會主席鐵凝是當時寫北大荒知情寫的比較好的。還有一個寫老北京文化的馮驥才。他們兩個稱為南北才子!


黃蜂二師兄


作家協會是社會團體,但是一種官方機構,屬於事業單位。

這種體制來自前蘇聯,是官方引導、扶植和管控作家思潮的工具。

可以說,作家協會在其歷史進程中確實發現、扶持、繁榮了文學新人,成就了一部分文學巨匠。但是,真正的作家靠得還是自身天賦和勤奮。

進入網絡文學後,作協的作用越來越邊緣化了。往往作協推崇的作家卻被市場不齒。


中國報告文學網


文學作家如此讓人羨慕的群體,現在墮落的如此不堪,令人痛心。低級黃色玄幻的作品大行其道,是這段歷史的悲哀!歷史上變革時期都有偉大作品的產生,我們的作家選擇了回顧前朝和沉默!


王工222748934


跟著農民工或下崗工人生活一至二年,就可輝煌。


人間過客151979179


二十年前有個段子,作協開會住酒店,登記時前臺問是什麼單位的,回答說作協的,前臺就納悶,這年頭做鞋的也開會住酒店?


Jiankan


說句不該說的話。。沒有文革的話。比現在更加輝煌。


全民劣根性調查組組長


那時候,幾乎人人都崇拜並想當作家


用戶3743977248993


生活的壓力,都喘不過氣來,國人現在還有精力講究文化嗎?都奔錢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