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擔當丨白河苦拼》系列報導之二:厚愛是白河幹部的「動力」

在白河,幹部的“名”“利”,從來不是跑關係、找門路能求來的。對於埋頭苦幹者,晉升職務職級、提高待遇,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敢担当丨白河苦拼》系列报道之二:厚爱是白河干部的“动力”

白河縣寬坪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

山大石頭多,出門就爬坡。橫平的路,到了白河,得“豎”著走。

土無三寸厚,地無百畝平;晴過三天地冒煙,雨過三天光石板。山上要多活一棵苗,老農就得多灑幾把汗。

曾有專家嗟嘆:“白河,是一個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

白河干部卻偏不認“命”。歷時三年、調動十餘個部門,在半山腰上赫然立起一座標準化的高級中學,這是舉全縣之力樹起白河的“精神地標”,誓要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投資5億多元、築堤造地,“變”出獅子山新區,300多畝珍貴的平地讓“驢要打滾沒場地”徹底成為歷史。

“白河,是白河人的白河。我們不幹,誰幹?”除過自身濃厚的報效桑梓的情懷,白河干部的這股子“拼勁”,主要源於哪兒?一位基層幹部點出了關鍵:“

你的付出,組織能看到!”透過白河鉅變,可以發現,組織像一隻無形的大手,焐熱一種公平、關懷、積極向上的氛圍,推著白河干部隊伍戰天鬥地、苦拼實幹、奮勇爭先。

提拔有導向

在白河,脫貧攻堅是頭等大事,也是頭等難事。

這個20多萬人口的縣,農業人口就有15萬。貧瘠的土地難養活人,整個“十二五”期間,白河是全省外出務工人員佔比最高的地方之一。不乏有創業成功者,但更多的是為著生計發愁的普通農民。

“我們好歹有一份工資,起碼衣食無憂。但這些鄉親咋辦?山上一間土房,整天面朝黃土背朝天,也弄不來幾個錢。”2012年,就是這樣一幅畫面,刺激到了24歲的胡世傑,讓他下決心回到倉上鎮裴家村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

那會兒陝南移民搬遷工作才剛拉開序幕,與裴家村毗鄰的天寶村遇到了好時機。有三個返鄉創業的致富能人在村上建起農業園區,縣上抓住契機在裴家村二組設立移民搬遷新社區,把天寶村民從居住環境差的山上搬到山下。

家搬下來了

但很多村民的心還系在山上的幾分菜地裡。胡世傑心疼群眾為了種菜每天山上山下來回跑,就在新社區裡給大家建菜園子,坐著通村公交把菜種子從縣農業局一袋一袋揹回來。大事小事,他都想到前頭,做到天寶村民心裡頭。

村民們喜歡上自己的新家。白天在農業園區、社區電子廠裡打工掙錢,晚上聚在廣場上娛樂,天寶村民徹底換了種活法。“山上建園區、山下建社區”的天寶模式,成功蹚出了一條“安居樂業”的路子,在白河全縣推廣。而天寶村民的“勤務員”胡世傑,2016年被破格提拔為倉上鎮副鎮長,一時傳為美談。

“我們這裡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比較深、脫貧任務很重,但幹部隊伍卻是參差不齊的。因此,更要樹立重品行、重實幹、重實績、重基層、重公論的鮮明用人導向,在脫貧攻堅主戰場選拔任用幹部,讓有能力、肯吃苦的好乾部有前途、有舞臺。”白河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張吉彩說。

近年來,白河完成10萬餘人的搬遷,涉及全縣農業人口的三分之二,目前正在進入後搬遷時代。如何讓這些搬遷的群眾穩得住、能致富,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白河縣委調兵遣將、運籌帷幄的水平。

在胡定升到任麻虎鎮裡龍村“第一書記”前,這個全縣“最難搞的村”幾乎沒有任何像樣的產業。2017年2月一到村上,迎接他的首先是村幹部的“下馬威”:不配合,看你的工作咋開展?

雖然只有三十出頭,但出身農家的胡定升就是有股子韌勁。他帶著一個小本,挨家挨戶跑。一個半月的時間,五個村民小組1760口人,高矮胖瘦、脾氣嗜好他都門兒清。

“一二組年輕人多,辦個製衣廠;三四組有產業基礎,可以發展養蜂;五組有地理位置優勢,能建園區。”胡定升有魄力、點子多,真心實意為村民辦事,感染了一大群年輕的駐村工作隊員和村幹部“圍”在他身邊,擼起袖子幹起來。“我們村上的產業都不大,但保證人人有事幹、大家有錢賺。”

在裡龍村轉了一圈又一圈,看了一遍又一遍,麻虎鎮黨委書記胡才偉直接跟縣上要人:“小夥子工作得力,化解矛盾、發展產業樣樣在行。我這就需要這種能幹實事、作風務實、群眾信任的幹部來擔任鎮脫貧辦專職副主任,提拔這樣的幹部,能加快群眾脫貧的步伐。”胡定升從縣經貿局的科級後備幹部成為一名真正的科級幹部。

組建駐村幫扶工作隊、下派村“第一書記”、鄉鎮幹部任村黨支部書記……110多個村成了廣大幹部建功立業的主戰場。

2014年,以班子軟弱渙散出了名的冷水鎮花灣村裡,搬來了一個“外村人”。這人也不是生人,是鎮上的民政幹部李興根,他是來當村黨支部書記的。

到村上來之前,還有同事跟李興根開玩笑:“你老了苗,幹得再好也提拔不了。”李興根笑笑:“組織讓咱幹咱就幹,想那些幹啥?”

2018年5月,花灣村已經運行一年的社區工廠裡,幾十臺縫紉機前,村上的婦女們正在專心加工衣料。放了學的孩子,在對面的託管班裡,有專門的老師輔導作業。52歲的李興根揣著自己升任鎮脫貧辦副主任的文件,像往常一樣走在社區裡,只是多感慨了一句:“組織沒覺得我老了苗。”

在白河,“船到碼頭車到站”、論資排輩不“靈驗”。只要是一心撲在扶貧這件事上,踏實肯幹,幹部都有提拔的機會。

據統計,2017年至今,白河縣因在脫貧攻堅中表現突出而被提拔重用的幹部達66人。

為者得榮譽

勇擔當、善作為之風在白河持續地刮,而且愈刮愈猛。

2017年5月,白河縣委書記陳暉在基層調研時發現,基礎設施建設、移民搬遷、健康扶貧、危房改造任務重,建設環節多。“資金撥付、土地審批、項目審批,如果幹部怕字當頭,一道一道地簽字、開會,那麼效率就上不去,工作進度就跟不上。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提名叫響,所有幹部都要敢擔當、敢負責,形成加快工作進度的合力。”

“勇擔當、善作為”先進個人評選表彰很快被提上議事日程。白河縣委將表彰名額一分為三,脫貧攻堅佔60%,信訪維穩、重大項目建設各佔20%,這是幹部工作中最難啃的三塊“硬骨頭”。

2017年6月起,白河縣委分兩批共表彰幹部107名。梳理整個表彰名單不難發現,這些幹部無一例外是鄉鎮、部門、行業公認的擔當者、實幹家。

今年8月,站在雙豐鎮雙河村的百畝油葵花海中,副鎮長程磊很是欣慰。這個靠他多方“化緣”來的項目,是村集體的第一個產業。而一年前,這裡幾乎是一片荒地。

“不為別的,就是想把地一點點集中起來,把人心一點點凝聚起來,讓村民相信幹部,願意跟著集體幹。”程磊說,為了說服李家坡組的村民同意流轉土地,他連著開了7個晚上的會。

城關鎮幹部徐功高進入表彰名單,是因為在綜治維穩工作中表現突出。去年,為了勸返一位準備到北京非訪的群眾,徐功高又一次受傷,而且傷得不輕。

“我們看了記錄儀裡的視頻,他的衣服被撕爛,虎口處生生被咬掉一塊肉,看的大家直掉眼淚。”徐功高的一位同事說,在鄉鎮上,大家最不願意乾的,就是維穩,受氣受累,還最容易背處分。

“可事總得有人幹哪,咱幹了就得幹好。”徐功高說,城關鎮已經保持了連續三年沒有出現一例非訪的記錄,他接下來的職責,就是保持。

從2012年5月河街綜合改造開發辦公室一成立,縣民政局副局長王桂林便“坐鎮”這裡,一干就是六個年頭。如今54歲的他,還奮戰在拆遷的第一線。

拆遷工作矛盾衝突劇烈,利益糾紛複雜。捱罵受氣,甚至被拆遷戶追到家裡,對河開辦的幹部來說都是家常便飯。

“難,累,有時候回家後就只想兩個字,安靜。但河街的拆遷意在拉大城市的骨架,這是造福白河子孫後代的大事,就是再難,我們都得幹。”王桂林說,對於河開辦的幹部,組織上從未虧待,每年的考核優秀指標總會給予傾斜,“這幾年,我這裡有8個幹部得到提拔重用,2人被評為‘勇擔當、善作為’先進個人。”

受表彰者,不僅得到縣委縣政府頒發的榮譽證書以及6000元獎金,同等條件下還可以享受優先提拔。這份榮譽,無疑給幹部隊伍注入了“強心劑”。

目前,白河共有37個移民安置區、100多個安置點。以前審批、環評、資金撥付等環節互相制約,兩年都完不成一個搬遷點,現在最快的6到8個月。

這種工作效率,正在同向掀起“白河加速度”。2018年,共有十餘家毛絨玩具社區工廠落戶白河。所涉及到的部門、鎮村,幹部們為企業提供“保姆式”服務,從簽約到生產,最快的只用了25天。

《敢担当丨白河苦拼》系列报道之二:厚爱是白河干部的“动力”

白河縣殘聯幹部範德勝(右)

幫助他結對的貧困戶核對合療報銷的情況

該“容”就要容

一次幹部座談會上,圍繞城關鎮某幹部,城關鎮黨委書記謝文生和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方景海有一段對話。

“他是個好乾部,哪一個崗位上的工作難,就交給他,從來沒怨言。但是幹得越多,錯得越多。他曾兩次被追責,一個是因為給評估組拿錯貧困戶名單,另一個是在避災扶貧搬遷安置戶申報檢查驗收中,幾百戶就他一個人跑,有幾戶沒跑到,剛好就出了事,被給予行政警告處分。”謝文生說。

方景海解釋道:“這兩個事組織上分情況處理了。第一個事是有失誤,給予了容錯減責,誡勉談話。第二個事確實出現失職,不能容錯。”

從這場對話中,既能看到領導對下屬的關心關懷,又能看到組織的不偏不倚、公平公正。

如何用好乾部,既讓擔當有為者敢甩開膀子幹事創業,又不縱容瀆職失職者?白河的做法是,慎重給處分、用好容錯糾錯,校準“賞”“罰”的天平。

2017年,河開辦在拆遷徵收縣食品公司時,由於工作人員失誤,重複計算50多平方米空場面積,審計過程中被發現。

縣紀委調查後認為,河開辦是在推動重大項目的進程中,為提高效率,出現失誤,並未牟取私利,也沒有造成嚴重後果,予以容錯。

去年10月,到了交付異地扶貧搬遷建設工程的最後期限,雙豐鎮閆家村的搬遷樓卻遲遲沒有完工。作為負責人,村委會主任李某本應被追究紀律責任。

但縣紀委瞭解到,9到10月白河持續陰雨,造成山體滑坡、道路中斷,才耽誤了工程進度,並非李某不作為,對其予以容錯。

“只要是為了推動脫貧攻堅、重大項目建設進度等,沒有主觀故意、沒有瀆職、沒有謀私利、未造成嚴重後果,可以容錯。但對於存在的問題,也要按政策糾錯。”縣紀委常委吳升國說。

2017年,白河縣紀委共核發9份容錯認定結論書,鼓勵探索者、寬容失誤者、糾正偏差者。該容錯的容,不讓苦拼實幹者“寒心”;而對於不作為、慢作為者,絕無“容身之處”。

2018年,某鎮的黨政正職、分管信訪維穩的副書記,三人同時被給予嚴重警告處分,免職待崗,在白河干部隊伍中引起不小轟動。

脫貧攻堅考核倒數、鎮管範圍內有“非訪”、出現個別戶套取移民搬遷資金問題,是某鎮幹部被“嚴懲”的主因。

“‘庸懶散慢虛’幹部,我們一經發現,絕不姑息,該下就要下。”張吉彩說。

“下了以後幹得好的,還可以再上。”不把這些幹部“一棍子打死”,白河縣委正在制定幹部召回管理辦法,通過回爐重造,督促其去病根、強體質,淬火重生。

這種用人導向,激勵著幹部隊伍擔當作為“上線率”全面提升。以上述鎮黨委書記為例,待崗期間,其承擔縣“三項工程”援建等工作盡職盡責,對縣委安排的脫貧攻堅調研任務主動積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