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家風|這對科學伉儷未生育子女,視學生爲生命的延續

我們的家風|這對科學伉儷未生育子女,視學生為生命的延續

▲邱夷平(前排左一)幼時與父母和四個姐姐的合影

我們的家風|這對科學伉儷未生育子女,視學生為生命的延續

▲邱夷平在夫人林旭的辦公室一起探討問題

國慶節當天的凌晨,邱夷平才從新疆阿克蘇趕回上海的家,夫人林旭則忙著為學生改論文,後期還要出國開會。長假很多時候對與他們來說,只不過可以有比較完整的時間來完成平時積下來的工作。

邱夷平是東華大學特聘教授、原紡織學院院長,林旭是中國科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科學院營養與代謝重點實驗室創始人。這對伉儷上世紀八十年代出國求學,在美國事業正蒸蒸日上時,一起回國,來到上海。

“一定要回國,為祖國服務!”這是他們父母的諄諄叮囑。做科研、帶學生,他們幾乎將所有精力都投在了工作上。“學生才是自己生命的真正延續。”今年獲得感動上海人物提名獎的邱夷平說,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只有培養出更多人才,才能將自己的能力指數級地放大。

忠於祖國,人格與溫情是育人的最佳土壤

邱夷平和林旭的父母是世交好朋友,都是有著豐富革命經歷的老共產黨員。經歷了抗日和解放戰爭的生死考驗,也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後的風風雨雨,他們對黨和國家有著無限的忠誠。在四位老人看來,工作永遠是第一位的,好好工作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孝順。

我們的家風|這對科學伉儷未生育子女,視學生為生命的延續

▲林旭(中排左二)大學時與父母、兩位姐姐、姐夫,以及外甥女合影

“父親身為領導幹部,沒有為自己和家人謀過半點私利。當時父親配有司機和專車,可如果遇到週末需要工作,他就會讓我陪他坐公交。”邱夷平回憶,如果因為私事,比如送來自老區的登門求助者去火車站去醫院,父親都會自掏腰包,支付汽油費。

儘管工作忙,但邱夷平和四個姐姐們卻從小在濃濃的溫情之下長大。邱夷平的母親是報社副總編,幾乎每天半夜或凌晨回家,父親經常會坐等母親回家,陪她吃飯。兩人唯一一次吵架,是因為母親胃痛,卻不肯打擾已熟睡的準兒媳林旭,而林旭曾經是省醫院的內科大夫。邱夷平記得父親當時急得滿臉通紅說“她是大夫,你胃痛這麼厲害,打擾一下又怎樣!”

我們的家風|這對科學伉儷未生育子女,視學生為生命的延續

▲18歲的邱夷平在浙江蕭山

邱夷平說,從父母身上,他們學會的是人格與溫情的力量。在培養青年教師、教育學生時,他總以鼓勵、支持來給人以向上的力量。

擔任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院長後,邱夷平未曾為自己謀過半點私利,卻為青年教師付出很多。

他經常親自帶著新入職的青年教師外出和企業對接,申請項目,拿到項目後,他一分錢不要,只對青年教師說:“把項目做好!我是用學院的信用為你背書的!”

在美國從奧本大學、康奈爾大學碩士博士,到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後,再拿到北卡羅來納大學的教職,邱夷平深知,初來乍到的新人最需要支持與點撥,不能一味給壓力。“我要帶著他們上戰場,而不是拿槍逼著他們去打仗!”這也是他從父母身上學到的“共產黨人的精神”。

我們的家風|這對科學伉儷未生育子女,視學生為生命的延續

▲邱夷平獲得康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與林旭在校園裡的合影

為學生提供最好的教育機會

一直為事業而努力,邱夷平和林旭沒有要自己的孩子。不過,這對伉儷將學生當作生命的延續。“孩子只是基因的延續,但真正能將自己的思想、學術發揚光大的,是學生。”這是兩人的共識。

我們的家風|這對科學伉儷未生育子女,視學生為生命的延續

▲2003年,邱夷平夫婦賣掉美國的房子,雙雙全職回國。這是在房子售出前的拍照留念。當時,邱夷平在卡羅蘭那州立大學的仼助教授,已擔任多個國際期刊的審稿人,及美國農業部(USDA)和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的項目評審人,在五家美國公司擔任技術顧問,還在三家美國律師事務所的技術專家證人。而林旭則是美國環境保護署任博士後研究員。

我們的家風|這對科學伉儷未生育子女,視學生為生命的延續

▲2017年,林旭隨邱夷平一起去援疆,與部分援疆團師生們合影。林旭還給當地群眾幹部做了營養科普報告

2005年,林旭啟動京滬中老年人群的營養流行病學跟蹤研究項目並開展了近十項對高危人群的營養干預研究,通過長達十幾年數據積累,近幾年實驗室的優秀工作不斷湧現,為中國人群的營養與健康提供了大量的中國數據,填補了許多亞洲人研究的空白。

我們的家風|這對科學伉儷未生育子女,視學生為生命的延續

▲林旭在中科院營養與代謝重點實驗室與合作者探討科學問題

每年招生,想拜到林旭門下的研究生總是很多的。因為大家都知道,林旭會盡力推薦學生去最適合的實驗室深造,哪怕犧牲一部分自己實驗室的工作。目前已畢業的二十名博士生中絕大多數在國際頂尖的實驗室如哈佛、康奈爾、牛津和劍橋大學接受了研究生和博士後培訓,目前已有多人在國內和國外多個著名大學成為教授和副教授等,也在各自的崗位上培養著他們的學生。

從新華印刷廠的學徒工,又通過高考畢業後成為省級醫院的醫生,之後去了美國留學到回國成為中科院的研究組長和特聘研究員,林旭深深體味過人生起落與奮鬥的艱辛。曾經為了複習高考,她在工作12小時之後又幾乎通宵複習,短短几個月內,原本1.5的視力下降到100度的近視。

我們的家風|這對科學伉儷未生育子女,視學生為生命的延續

▲1995年,林旭在康奈爾大學的博士畢業典禮上接受校長的祝賀

“改變人生的機會一旦出現,就應該盡力去抓住。”林旭說,留學生活十分艱苦,冬天往往實驗做到凌晨,再踏雪回半山腰的住處,第二天還要做研究生課的助教,“我應該儘量給學生創造機會,使每個學生獲得最好的教育和鍛鍊機會。”她記得,當時自己與父親打國際長途,說的最多的就是“要努力,要做一個對老百姓有用的人”,在回國之後則說的最多的是“要謙虛,如何做到為人師表”。“在最關鍵的時候,每個人都需要支持和機遇,我願意給學生儘量爭取最好的深造和發揮他們才能的機會。”她說。

我們的家風|這對科學伉儷未生育子女,視學生為生命的延續

▲邱夷平與林旭的父親前美國探望留學的兩人,並反覆叮囑兩個年輕人一定要學好本事回國報效。這是在紐約機場的合影

我們的家風|這對科學伉儷未生育子女,視學生為生命的延續

▲1988年,邱夷平和林旭在康奈爾大學所在的手指湖(finger lake)上,用腳印在積雪上踏出中國二字,表達深藏在心中的愛國之情

就在回國十年之際,林旭的學生們從哈佛、牛津和國內外不同的地方寄來他們各自的照片,與林旭和邱夷平的合影一起,製成一個相框。他們不僅學業有成,不少人已經擁有了幸福的家庭。每一張照片上,都充盈著滿滿的甜蜜和幸福。

我們的家風|這對科學伉儷未生育子女,視學生為生命的延續

教師的水準在於讓掛科生變優秀

邱夷平對育人的理解,另有一層境界。“將原先不那麼優秀的學生變優秀,那才真能體現一個老師真正的水平。”

他自認為有兩個最得意的學生,一個本科平均績點只有C,另一個在東華最後一學期還有八門課需要重修。可他從這兩個學生身上,看到了寶貴的靈氣。“成績好的學生到處都有,但有靈氣卻不可多得。”於是,他力排眾議,給他們了出國深造的機會。

前一位學生如今已拿到美國特拉華大學材料學院的正式教職,他的博士導師稱他比另一位同校以年級第一成績去留學的學生強出十倍。

後一位學生在出國前補齊了所有掛科科目的學分,還被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以最高獎學金錄取,如今正考慮回到上海開設自己的工作室。

我們的家風|這對科學伉儷未生育子女,視學生為生命的延續

▲2017年,林旭下廚做飯,為當年即將出國的博士和走上工作崗位的畢業生送行

每年畢業季為了送別即將離別的學生,林旭都會在家做一次飯請全體學生來吃,這是學生們最盼望的一頓飯。

我們的家風|這對科學伉儷未生育子女,視學生為生命的延續

平時,他們也會將工作之餘的精彩與快樂發在朋友圈,為的是讓學生明白:科研是辛苦和寂寞的,但千萬別忘了沿途的美麗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