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養老:醫養結合讓「夕陽」更溫暖


“養老機構不好,在裡面很淒涼的。”一年前,梁姨的朋友聽聞她要入住南海福利中心時,紛紛這樣勸阻她。

“最初也有顧慮,但現在我想告訴他們,這裡很溫暖,有家的感覺,有社工和護士無微不至的關愛,還有志同道合的同伴,我們會一起度過幸福晚年。”梁姨笑著說。

梁姨最初的顧慮在老年人群體中不少見,但在入住後打消顧慮的不只有她。目前,南海區共有養老機構22家,提供養老床位數5293張。

隨著南海加大對機構養老服務的投入力度,加之《南海養老機構服務質量評定規範》等系列養老機構的質量標準出臺,還有醫養深度結合的“零換乘”服務模式,以及各具特色養老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越來越多南海老年人走進老有所養的“春天裡”,讓他們在溫暖的春風中綻放。

養老機構

“怎麼服務”有標準可依

“飯熱菜香環境美,紅桃柳綠百花鮮。孩童白髮同遊樂,老人幸福渡晚年。”入住大瀝敬老院第一年,吳耀華吳伯在院裡與其他夥伴共度新年,有感而發的他寫下了這首詩。

“以前在家住,兒孫在外工作或讀書,家裡只有我一個人,非常孤獨。”實際上,吳耀華的生活是許多南海老人的真實寫照。

截至目前,南海60歲以上老年人達24.5萬人,至2020年預計攀升至30萬人,其中空巢、獨居等老人日益增多,於是,部分老人或是老人家屬將目光轉向養老機構。

近年來,南海不斷加大對機構養老服務的投入力度,按照“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市場推動”的原則,積極探索構建社會普惠型養老服務體系,2018年養老服務體系(敬老院)資金投入800多萬元。目前,南海區共有養老機構22家,可提供養老床位數5293張。

將自己最親的親人送給陌生人照顧,家屬必然希望老人能享受到優質服務,但是該如何界定一家養老機構的服務資質、服務質量?為了消除這些疑惑,南海給出了“標準答案”。

2016年,在南海區民政局和南海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質監)以及相關部門指導下,南海區養老服務業協會對外發布養老服務三份聯盟標準:《南海養老機構服務質量評定規範》《南海養老機構個人生活照料服務規範》《南海養老機構行政管理規範》。

其中,《南海養老機構個人生活照料服務規範》中對養老機構需提供哪些服務有具體說明,還有圖文結合的個人生活照料服務操作規範指南,洗臉、洗手、穿衣、修飾、飲食照料等都有標準可依。《南海養老機構行政管理規範》則對養老機構領導班子、入住比例等作出要求。

標準的出臺明確了養老機構的質量標準,這無疑是對“機構養老”這一養老模式的有力補充,對於大部分人群都起到了“定心丸”的作用。

百花齊放

養老服務按需“點單”

早上8點,南海區春暉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社工周瑋健已經在桂城長者頤樂中心的活動室忙活起來,她要在音樂課開始前做好準備工作,“這是我們院的恆常活動之一,能讓老人保持心情愉悅。”

桂城長者頤樂中心是佛山市首個引入社工服務的福利機構。桂城長者頤樂中心辦公室主任邵曉彤表示,每一位新入住的老人都有適應性服務,由社工提供一對一服務,幫助其融入大家庭。還根據院內老人的需求,組織開展長者學堂、枕邊服務、松柏義工探訪服務、健智訓練、唱歌、跳舞等系列活動。“我們還有一支跨專業團隊為生命將近的老人制定個人照顧計劃,開展生命關懷服務。”

實際上,桂城長者頤樂中心打造“物質+精神型”的服務特色只是南海機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發展的縮影。

如今,南海許多養老機構都已形成了各自的辦院特色,吸引不同老人按需“點單”挑選,其中,南海社會福利中心探索“醫養結合”全天候提供服務,大瀝敬老院則以政府補貼的形式幫助本地弱勢老人以優惠價格同享優質機構養老服務。

此外,2017年7月啟動的南海智慧養老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將養老機構運作信息實時納入養老平臺,推動資料數據化、管理標準化、操作簡單化模式的建立,使養老機構的接待管理、能力評估、照護管理、入住、日託、上門服務、餐飲管理、活動管理、社會管理等均能納入系統中,接受政府的監管,政府部門可通過平臺對南海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等情況實時監管。

目前,南海區社會福利中心、南海區丹灶敬老院、南海區獅山鎮羅村敬老院、南海區大瀝敬老院、南海區黃岐梁泳釗頤養院等22家養老機構,正陸續進入養老平臺,開啟“智慧養老服務”。

率先探路

“醫養結合”服務新模式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

而南海區社會福利中心自2002年成立之初,就開始探索“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目前,中心內不僅擁有一間二級專科康復醫院,還與南海區人民醫院、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等三甲醫院強強聯合,形成小病不出門,大病及時“綠色轉診”的機制;並通過與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進行合作,努力實現從傳統看護型向現代康復型養老模式的轉變。

“我們的重心就是想把“醫養結合”這種養老模式做到標準化、規範化,然後逐步將這種模式推向各個社區和同行,讓他們可以服務更多的老人。”南海區社會福利中心負責人說。

面對醫養結合的新形勢,南海區社會福利中心負責人信心滿滿地表示,未來,南海福利中心頤養院服務將走向康復型“醫養結合”,推行動態養老服務模式,考慮長者的身體狀況,進行個性化運動鍛鍊,將遊戲、音樂融入康復鍛鍊中提高長者的主觀能動性,提升長者的愉悅感。

據統計,南海區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17.5%以上,達到24.5萬人,養老服務需求越來越大。目前,南海區已構建以區福利中心為核心,將資源輻射到各鎮街的敬老院,對整個養老產業進一步發掘和提升。

南海區民政局局長周劍雄表示,接下來,我們會引入一些社會的資金,去進行我們養老體系的完善構建。我們政府兜底的職能和社會一些高中端養老的服務,都需要有一個空間提供給他們,讓社會資金為我們南海老齡化事業做出貢獻,讓夕陽更加溫暖。

案例掃描

桂城長者頤樂中心:

九旬老人在“新家”住了30年

上午9點不到,八旬老人劉興女劉婆婆已經坐在桂城長者頤樂中心的活動室內,等待著義工老師的到來。音樂課開始後,劉婆婆認真地學習著,遇到自己會唱的歌,還會“亮嗓子”,笑容很燦爛。

但在3年前初入院時,她還是滿臉愁容,“最開始不是很願意進養老院,那時因為手受傷了,心態本就不是很好。”劉婆婆撫摸著手腕曾受傷的部位,陷入了回憶。

“現在想想很搞笑,住養老院其實很好,環境清幽,同伴很多也很好相處,這裡就是我的‘新家’。”劉婆婆說,社工進駐後,院裡的活動更加豐富多彩,社工們就像自己的親人一樣貼心照顧自己,讓她感覺很溫暖。

“從原平洲敬老院到現在,我住了30年,享受每一天的生活,這裡就是我的家。”已經92歲高齡的蘇婆婆則更早住進了“新家”。她表示,由於丈夫早逝,她獨自將兩個女兒拉扯大,並早已決心要在養老院度過餘生,在小女兒出嫁後,她便提出要入住養老院,雖然孝順的女兒不同意,但自己還是毅然將“家”搬到了原平洲敬老院。

從合併前的原平洲敬老院,到如今的頤樂中心,蘇婆婆說,自己朋友越來越多,享受的服務越來越好。“我還和劉婆婆一同加入松柏義工隊,盡我們所能為院裡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

大瀝敬老院:

政府補貼為老人撐起“保護傘”

81歲的伍伯與妻子膝下無子,僅靠微薄的退休金和低保金艱難度日,幾年前,伍伯更因中風臥病在床,年邁的妻子已難以將他照顧周全。

2016年,大瀝敬老院對申請入住敬老院的年齡和收費標準作出調整,伍伯也因符合低保老人條件順利入住,每月僅需繳費1000元。若按照原標準,他每月需繳費3500元。如今,在該院工作人員和社工的悉心照料下,伍伯已經可以藉助助行器短暫行走,減負的妻子也精神了許多。

66歲的李婆婆也是享受政府補貼的老人,7年前,她以孤寡老人的身份入住大瀝敬老院,並享受政府補貼,在社工的介入開解下,曾經沉默寡言的她成為院老人歌唱隊的“臺柱子”,她曾多次感慨:“是這一政策才使我能安享晚年。”

實際上,為“養不起老”的老人撐起“保護傘”在大瀝鎮早有先例。大瀝敬老院院長高碧珍回憶說,30年前,大瀝敬老院就已開始接收本地的五保、三無人員,以及本地孤寡和特殊困難老人,那時大瀝鎮就開始探索由政府予以補貼,幫助孤寡和特殊困難老人解決養老問題。

2016年2月,大瀝鎮再次調整標準,意在加大對低保、困難孤寡、特殊困難老人的幫扶力度,讓更多有需要入住敬老院的老人享受到優質的機構養老服務。例如,低保老人申請入住敬老院,收取一次性生活設施費1000元/人;此類老人每人每月只收取1000元,費用已包含了床位費、護理費和伙食費。(珠江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