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著他們去尋找曾經的知青記憶

到東北了,應該抽時間去看看我撫順的媽媽,陪她過箇中秋節。不巧,中秋那天她老人家剛好要值班,我一個人在家裡過了箇中秋節,吃了三頓她為我包的餃子,味道很好,還吃不夠。她覺得沒有陪我過中秋,不好意思,說第二天陪我到清永陵看看去。她說我喜歡拍照,去清永陵應該不錯。

老人家就這樣,總是想著晚輩。其實,是我來陪她才對,她卻覺得沒有陪我不好意思,真是受之有愧。

陪著他們去尋找曾經的知青記憶

她說已經安排好了,請她的同學夏叔做我們的專職司機。

中秋節的第二天,我們出發了。半路上,他們說起了曾經的知青歲月,並說他們當年下鄉的地方就在前面……

夏叔說下高速,帶我去看看他們曾經燃燒過青春激情的地方。

我說,好。

到了高速出口,我看到“木奇”兩個字,拿出手機準備拍照,沒有拍到,車就過去了。我在腦海裡一閃而過:木奇,這個名字好奇怪,可能是少數民族的名字。

陪著他們去尋找曾經的知青記憶

一問,果然是。木奇,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轄鎮。1961年建木奇公社,1983年改鄉,1985年建鎮。木奇鎮歷史悠久,民族文化燦爛,滿族風情濃郁,是一代王朝的發祥地,史稱“穆喜”。唐置“木底城”,宋建“木底郡”,清建“木底洲”,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後因蘇子河流過此處彎曲像“牛鞅”,因此得名“木喜”(滿語)即是現在的“木奇”,後在合鎮並鄉過程中,原下營子鎮合併到木奇鎮,仍叫木奇,現鎮政府駐木奇村。

我們到的地方就是木奇村,但已經改變了模樣。

陪著他們去尋找曾經的知青記憶

路過現代化的街道,他們倆尋找著當年的印記,邊走邊說,這裡原來是什麼什麼、這裡已經變了……

我說:“人生沒幾個四十年,像你們這樣四十幾年後,還可以回來看看當年奮鬥過的地方,多好。”

他們都說:“是呢,很多同學都已不在世了。”

聽我媽媽說他們都是出生於1957年,也就是說他們都是61歲的老人了。他們1974年到1976年在這裡當知青,這已經是四十幾年前的事情了,跟他們在一起,才真正感覺到——歲月不饒人。

陪著他們去尋找曾經的知青記憶

他們的尋訪,便是尋訪逝去的青春。

走在木奇這片記錄過他們青春的土地上,因為歲月的變遷,真是物是人非了,要尋找跟當年印合的記憶真是不容易了。我想起來了,在路上夏叔說這裡有好幾棵幾百年樹齡的大榆樹。

我說:“找樹去……”

陪著他們去尋找曾經的知青記憶

我始終認為:古樹最能見證一個地方的歷史。

木奇境內有許多名勝古蹟,主要有後金防禦明朝及其他部族進犯而建築的建州“三關”古戰場遺址,和清初努爾哈赤所植御路古榆,有國內最大的一棵赤松王,人稱“神樹”。樹,不但有,應該還在,因為傳說是努爾哈赤所植的樹,就更不會砍掉了。當然,我覺得說古榆由努爾哈赤所植,應該是誤傳。據資料介紹:境內有清康熙皇帝去永陵祭祖時栽的古榆,現存13棵。這個說法應該比較靠譜,因為清永陵就在木奇的前面,據介紹,清永陵幾次修建,於順治十六年(1659年)更興京陵名為永陵。從1682年到1829年,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曾先後九次親臨永陵祭祖。

陪著他們去尋找曾經的知青記憶

沒錯,樹還在。

我說的也沒錯,樹最能見證一個地方的歷史,清朝早就不在了,這些樹還在,且還鬱鬱蔥蔥充滿生機。每棵老榆樹都有百年以上的樹齡了,它們不但可以見證夏叔和媽媽的知青歲月,也可以見證清朝的歷史。

陪著他們去尋找曾經的知青記憶

他們忙著跟樹合影,坐在樹上,說著當年的故事……

我問夏叔:“您當年在村裡有小芳嗎?”

“他當年帶著小芳來的。”媽媽說。

“我今天是跟拍記者,是陪你們倆尋根來了。趕緊給你們拍個合影,如果當年有拍照就好了,我們可以在同一個地方拍照,然後對照著看,肯定特別有意思。”我邊說邊幫我們在古榆樹下拍了好幾張合影。

夏叔一揮手說:“我們走吧,往前走,去永陵。”

我估計他是想起小芳了,觸景生情,想快點離開這個地方……

陪著他們去尋找曾經的知青記憶

誰知道呢!

我坐在車裡,瞎想。

他們來這裡做知青的時候,我剛出生,就算在現場,也不懂小芳。

也許,隨著時代的發展,村裡再也沒有小芳了。

陪著他們去尋找曾經的知青記憶
陪著他們去尋找曾經的知青記憶
陪著他們去尋找曾經的知青記憶
陪著他們去尋找曾經的知青記憶
陪著他們去尋找曾經的知青記憶
陪著他們去尋找曾經的知青記憶
陪著他們去尋找曾經的知青記憶
陪著他們去尋找曾經的知青記憶
陪著他們去尋找曾經的知青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