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道》有感:五台山論劍,智玄大師改的上闕,下闕我無能爲力

看《天道》有感:五臺山論劍,智玄大師改的上闕,下闕我無能為力

五臺山

劇中丁元英去五臺山求見智玄大師,敲門磚是自己寫的《悟》,刪減版的電視劇未演到智玄大師改《悟》的上闕。先將原著中的寫到的更改拿出來,與諸君討論。

丁元英完整版本的《悟》上闕: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取真經

一枯榮

哪個前生註定?

下闕:

袈裟本無清淨

紅塵不染性空

幽幽古剎千年鍾

都是痴人說夢

智玄大師只改了《悟》的上闕:

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取真經

一枯榮

皆有因緣註定

對於下闕智玄大師說來日方長,我們現在通過分析上闕的改動,來推測下闕如何改動。

前兩句智玄大師將“休言”“勿”改成了“方知”“務”,看似主旨意思沒改動,實則變動很大。丁元英的“休言”“勿”其實是將悟道和修行放在比天命和真經高一層的位置,這是一個態度問題,而智玄大師改動後的“方知”“務”是將悟道修行放在天命真經低一層的位置,這是一個主次問題,用劇中的臺詞就是“居高臨下的包容”。

第三句的“悲”“喜”改為了“生”“滅”,

專注於個人稱悲喜,著眼於萬物為生滅,此處改動能顯現出智玄和丁在格局上的不同(這裡強調一下,悲喜是丁元英刻意為之還是本就如此,此處不作分析,這裡分析的前提是:假設《悟》是丁元英的本心之作),也就是說智玄是比丁在悟道上高(至於高多少這裡不作分析,我會寫一篇分析兩人段位的文章)。

第四句將“哪個”“前生”改為“皆有”“因緣”,丁這裡有疑問和反問兩個意思,而智玄大師不僅給出了答案“因緣”,還給出了此“因緣”的適用範圍“皆有”。

原著中作者給出了改動這九個字的評價:理雖同是,而意思、意境、意氣卻全然不同,即滅嗔怒、我慢,直至究竟。對於九個字改動鄙人就不在關公面前舞大刀了。

綜上分析,智玄大師改了《悟》上闕的主次位置,即天命在悟道之上;行為態度,即去真經是勿還是務;格局,即個人還是眾生,並給出答案,即皆有因緣

我們通過這幾個因素來分析下闕,丁版本的前兩句“袈裟”“紅塵”在“清淨”和“性空”之上,那麼智玄大師改動的應在“本無”和“不染”。第三句如果該格局的話應在“古剎”和”千年鍾”上,第四句對於智玄大師的謙虛來說應該不是反駁,因為本無貪嗔痴,而是態度溫和的改動並給出答案,所以我認為智玄大師應該在“都是”上有改動,至於“痴人說夢”有可能不改,即使改動也是相近並能給出答案的詞(本人愚鈍,未想到合適的改動)。

下闕就變成了填詞遊戲:

袈裟XX清淨

紅塵XX性空

幽幽X千年X

XX痴人說夢

XX表示需要改動的詞,加粗的“古”“千年”“痴人說夢”是改不改看個人。各位可以在評論區各顯其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