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用料避開五大誤區,小編教你如何用好飼料!

科學用料避開五大誤區,小編教你如何用好飼料!


目前水產養殖戶中普遍存在水產飼料的使用誤區,今就相關問題指出錯誤認識,提出解決之道。

誤區一 :部分養殖戶認為飼料蛋白質越高越好。殊不知這些不能被利用的蛋白質被排放到水體後就是氨氮、亞硝酸鹽中氮的主要來源。因此好飼料不是看蛋白的高低,而是看配方營養是否平衡,是否符合養殖動物的生理需求。氨基酸配比平衡的蛋白質才是好的蛋白質。因此如果達到營養平和的話,優質飼料是蛋白質越低越好。因為目前我們測蛋白質高低主要是凱式定氮法,主要是通過測氮的含量來計算蛋白質含量。蛋白質越高說明氮的含量越高,同樣營養的話,蛋白質高說明多餘的氮更多,更容易導致水體氨氮、亞硝酸鹽等升高。

誤區二:錯誤的用藥習慣。一些養殖戶習慣於在飼料中長期添加藥物原粉如抗生素。這樣做只會加重肝臟負擔,破壞腸道內菌群平衡,加重抗藥性。在走訪中還發現,一些養殖戶認為中藥無副作用,可以隨意添加。而這實際上無益甚至有害。還有長期添加大蒜素的,其實這些都是有害的做法。這些藥物殺害有害菌的同時也殺害了有益菌,導致腸道內菌群失衡,更容易患腸道疾病。最好的做法是魚體健康時不加任何藥物或適當添加益生菌類的。

誤區三:對疾病傳染環節不瞭解,病死魚打撈後做成魚粉又添加至飼料中。這是許多自己加工飼料的用戶的普遍做法。其實魚粉加工時要經過高溫、脫脂等一系列工序的。只將病死魚簡單粉碎來做魚粉從營養、衛生上講都不符合要求的,看似節省了一些錢,其實有許多潛在的危險。尤其是病毒病導致的死魚,危害更大。

誤區四:對活餌料等天然餌料的忽略。其實利用誘蚊燈一個晚上可以誘得幾十斤昆蟲入水,可操作性很強,這才是高營養低成本的飼料。一些草食性魚類配合投餵青草也能促進魚的健康生長。目前精養池塘基本上都是採用人工配合飼料進行的,我國的飼料工業也進入到世界第二,水產用飼料產量早就雄踞世界第一。然而,我國如此大量的被飼料生產企業標榜為“全價配合飼料”的水產用飼料,卻是在沒有完全弄清楚任何一條養殖魚類的營養需求的前提下生產出來的。當養殖魚類長期被迫食用缺乏某些營養(即使是屬於微量元素)的飼料後,身體的免疫力自然會低下,對各種病原的感受性就一定會增加,發病也就是遲早的事情。因此,有條件的適當配以天然餌料不僅節約養殖成本,還能增強魚的體質,減少一些疾病的發生。

誤區五:不能靈活掌握飼料蛋白質的含量變化。在春節水生動物剛攝食時,需提高飼料蛋白質含量;高溫季節病害頻發時,應適當降低;而入冬前,為保證養殖動物越冬,又要提高其含量;在天氣變化較大或發病時也要適當降低蛋白質含量。養殖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季節、不同的長魚階段及時換料才能保證魚的健康、快速生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