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爲你好——中國式父母也要學會對成年子女放手

我們都是為你好——中國式父母也要學會對成年子女放手

“我的女兒們,即使未婚生子,並且一直單身,我不會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去忙碌。再說,和一個糟糕的男人在一起,有時候還不如獨自好好過。我聽說在中國相反,婚姻第一,快樂第二。說是說為了孩子好,其實,不相愛總吵架的父母,這樣家庭的孩子很痛苦。” 右邊穿紅色外套,一位冰島傳統農村婦女說。

在中國,上代人干預下代人的生活是個很常見的現象。相信大家很多都有類似的經歷:小時候父母要操心和管理學習,開始讀大學了就干預專業的選擇,成年後就會催婚,甚至孩子結婚後也要要求生二胎,主動去照顧和影響子女和子孫的生活,甚至如果還有精力還要好好管理下子孫的下一代的生活。真的是盡職盡責做了一輩子的長輩,也操了一輩子的心,很不容易,也是很十分令人尊敬的。

我們都是為你好——中國式父母也要學會對成年子女放手

不放手的結果?

長輩希望子女過得好的出發點是很好的,但是過多幹預成年子女的生活結果大致是有兩個:

1、對於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永不“斷奶”,有著嚴重的依賴感的子女來說,遇到問題時,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習慣於向長輩求助,希望在他們那裡得到合理的安排;同時也非常聽話,很符合長輩們的期望。於是生活中便有這樣的怪事:一個青年在選專業、找單位或搞對象時,竟會把一切事情都交給父母、親朋或單位上、組織上去操心代勞,自己則無動於衷地袖手旁觀。

但是真正遇到一些問題時,自己一個人就無法獨立去解決,即使求助於父母,父母往往也是根據他們自己的經驗給出一些自己的建議或者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安排,但是這是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很多時候經驗跟不上變化,很可能他們的經驗並不是最好的答案和解決方案。即使這次問題很好地解決了,但是無益於問題的根本解決,根本問題就是子女自己的處理問題的能力沒有跟上子女的長大速度,沒有一個人會陪伴自己一生,終有一天他們會承擔起更大的責任,要面臨更多更大的問題,到那時,沒有獨立的思想和人格,沒有好的處理問題的能力,怎麼去承擔起更大的責任,解決更多問題呢?

一言以蔽之:生長在溫室的花朵,經不起暴風雨。

2、對於比較獨立的子女來說,他們的思想和人格都是由他們自己主導的。一方面,在很多中國家庭當中,子女往往受教育程度比長輩們高,同時他們的生活經歷也不同,有的甚至因為海外留學而接受了完全不同的生活與文化;另一方面,中國在這個時代經歷的變革是巨大的,自從鄧小平爺爺提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巨大的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變,長輩所經歷的生活和社會矛盾和子女經歷的完全不同,長輩們主要經歷的需求階段是對衣食住行這些最基本的需求,正如曾經那句話所說: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那就是比較好的生活了,但是如今中國發展迅速,這些基本需求已經完全被解決,而現在人們所要追求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幸福感的提升。

試問:兩代人經歷的生活,受教育程度與追求等多方面不一樣,那麼最後的思想可能一致嗎?

那一部分比較獨立的子女在遇到和長輩們不一致的時候,往往都會被說”不聽話“、”叛逆“、”這是為你好“,可是這真的是”好“嗎?的確,這世上沒有不希望子女好的父母,可父母認為的“好”,不一定是孩子真正喜歡的“好”。太多的中國式父母用“聽話”來干涉孩子的生活,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給孩子戴上沉重的枷鎖,綁架孩子的人生。

長期接受這種“聽話”教育的孩子,他們性格懦弱,說話做事唯唯諾諾、循規蹈矩,沒有自己的想法,沒有自信,甚至有些自卑,缺少魄力和勇氣。

讓孩子聽你的話,你的格局就是孩子的格局,你的高度就是孩子的高度。你的人生就是孩子的人生。如果你的人生已經碌碌無為,又如何指導孩子的人生?

當然,比較獨立的孩子遇到這種情況時依然會堅持他們的選擇和想法,遇到理解的父母,父母會慢慢接受;遇到不理解的父母,依然把成年子女當成各方面未長大的不成熟的孩子,認為這本身是不成熟和叛逆,繼續批判與指責,導致關係很冷,從而離父母越來越遠。

我們都是為你好——中國式父母也要學會對成年子女放手

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

導致上面兩種結果顯然是不好的,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從人際交往學和心理學分析主要有三:

1、生活重心太放在成年子女身上,也有太強的保護慾望

當一個人的生活重心和精力太放在孩子身上時,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會讓他擔心,無論做什麼都只會讓他擔憂會不會出現變故,會不會出現新的問題,特別是希望自己的人生犯過的錯誤和遺憾不希望在孩子身上重演。但是當一個人越是害怕擔心出現什麼,往往就會出現什麼。當長輩因為害怕子女做不好某件事的時候,往往會出手幫助或者提建議,本意是好的,但是根據澳大利亞心理學家的所做的實驗,父母干預過多孩子的生活的時候,就在孩子潛意識裡意識到自己做得不好,自己能力不強,容易造成孩子不自信。

同時,這種關注也是有著慣性的,一個時刻需要父母照料的嬰兒,有一天長大成人了,不得不遺憾承認,他/她是獨立的,他/她有權追求自己的幸福,並且不需要父母的認同,父母能夠給予祝福最好;不能,我亦有我自己的人生。而這種幸福,無法與父母分享,父母們圍著子女打轉十幾年,突然像是失去了精神支柱,哪裡肯答應。

2、關係中的付出

在中國,撫養一個孩子從小到大費用和精力消耗是巨大的,小時候有奶粉錢,上學的時候有學費和生活費,畢業後也有買房和結婚的任務。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一種動態的平衡,父母和孩子之間也不例外。父母會想,把你撫養長大很辛苦,付出很多時間、精力和經濟力量,你就不能乖乖聽話一點?孝順一點?

3、尊重與邊界意識弱

對比東西方,會發現東方人,無論父母親朋還是點頭之交,都喜歡過問對方私生活,西方人則有禮貌得多。尊重,意味著尊重對方的個性、思想、感情、生活方式,以及個人選擇。自己的事情終究是自己的事情,得自己去承擔其幸福和後果。

同時,在中國,邊界意識弱是很常見的現象,有很多時候是超過自己的義務和他人的私人界限去管理他人的事情,如果很小的時候就這麼做,會對子女的成長很不利,對尊重和邊界感意識薄弱,導致子女很難分清哪些事情是應該做的,而哪些事情是自己應該拒絕的。

所以,做長輩應該學會慢慢把焦點從成年子女身上移開,經營好自己的生活和婚姻,做做自己想做和該做的事,自己的優秀對子女的影響也很大,可以起到一個好的榜樣,這比言傳身教更有效果。同時,對於子女只做該做的義務,學會慢慢放手。對於那些不聽話的孩子,不要急於阻止他。他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摔跤了他會爬起來,燙手了他會縮回手,遇到挫折了他會自己想辦法。

而做子女的應該學會慢慢強大起來,在經濟上和人格上都獨立起來,努力獨立承擔更多責任,努力強大起來,讓父母看到自己的強大,證明著自己在不斷成長,漸漸不需要他們的擔心,好好孝順他們。同時,遇到過多插手自己份內的事情時,該拒絕就拒絕,維護自己自由成長、自由選擇的權利,做一個獨立自主敢於承擔責任的人。

我們都是為你好——中國式父母也要學會對成年子女放手

別為子女焦慮,讓他們犯錯、試錯和糾錯。

別用三觀去衡量子女的對錯,讓他們在自我成長中自己學會識別。

別為子女擔心,他比你想象的更強大。

別讓子女聽話、懂事了,讓他們自信、有主見地做自己。

給子女多一份寬容,多一些“不聽話”的權利和試錯的機會。

他能自己決定的事,就讓他自己做主吧。只有有主見的人,才會泰然地不聽話,才會活得更幸福。

放手,又何嘗不是一種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