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語文學科知識要點分析!睡前看一看~(二)

教師資格證語文學科知識要點分析!睡前看一看~(二)

文學作品知識

1趙長卿《一剪梅》“才下心頭,恰上心頭”,愛情苦情之作

2《小狗包弟》雖是散文,以記敘為主;通過寫一條可愛的小狗崽文革時期的悲慘遭遇,展現那個瘋狂時代的現實

3《玩偶之家》社會劇,主人公娜拉從愛護丈夫,信賴丈夫到與丈夫決裂,最後離家出走擺脫玩偶地位的自我覺醒過程

4《陰謀與愛情》—18世紀德國—揭露社會的不平等及宮廷內部爭奪權力的種種陰謀與惡行。反映18世紀德國社會宮廷貴族階級和市民階級的尖銳衝突。具有現實性

5餘華—《活著》—現實主義小說—福貴在解放戰爭時期至70年代末期這一時段命運的跌宕起伏

6《子夜》—長篇小說—茅盾—主人公物蓀甫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中一個失敗了的形象,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中心,舊上海為背景,描寫當時中國社會各種茅盾鬥爭

7“兼相愛,交相利”—不分貧賤,親疏,貧富,一視同仁,愛所有人;人們互相幫助共同謀福利

8《我有一個夢想》馬丁路德金,演講,黑人民族平等,圍繞“夢想”

9《與妻書》革命烈士令覺民寫給妻子的訣別信

10《蘇武牧羊》出自《漢書》,蘇武杖漢節牧羊出使匈奴,身陷匈奴,歷經艱辛,持節19年而不改其志

11歌行體——詩歌命名中通常有“歌”“行”“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琵琶行》《春江花月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2《哦,香雪》—鐵凝—抒情意味的短篇小說,以香雪生活的山村臺兒溝停留的一分鐘展開描寫,以清新雋永的筆調錶現一個在閉塞山村中生活少女香雪對都市文明的嚮往,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13《巴黎聖母院》——卡莫西多,外醜內美;愛斯梅拉達,愛與美的化身;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

14《茶花女》—亞歷山大.小仲馬—妓女的戀愛悲劇揭露資產階級道德的虛偽和罪惡。兼具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法國戲劇由浪漫向現實主義演變

15《羊脂球》—普法戰爭為背景—妓女羊脂球在一群貴族老爺老太太們結伴逃難的旅途中,為大家闖過飢餓和被敵扣留等難關而慷慨舍食和羞於委身敵寇,但到頭來卻遭被救者的嘲笑謾罵,落個飢寒交迫,痛苦絕望的悲慘故事

16《百合花》—淮海戰役為背景—年輕戰士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獻身革命精神和軍民魚水情(1)通過護送,借被,救護,獻身,獻被等情節的描寫

(2)塑造了通訊員,新媳婦兩個人物形象—茹志娟

17《老人與海》海明威,中篇小說,美國,普利策獎,諾貝爾文學獎,馬林魚,聖地亞哥

18《我與地壇》史鐵生,長篇抒情散文,十五年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果

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

19《致橡樹》朦朧詩代表作之一,舒婷,文革後最早的情詩

20《籬笆那邊》—形式短小的詩歌。看到籬笆那邊一顆草莓後心理活動,以一個小孩口吻將小詩寫得天真稚氣,不乏理趣

21《扼住命運的咽喉》出自羅曼羅蘭《名人傳》貝多芬不同人生階段的苦難及其心靈軌跡

22豐子愷《懷李叔同先生》—質樸無華的日常語言回憶了“我”對李叔同先生的尊敬之情,屬於回憶性散文,嚴謹的教學態度和認真的人生態度

23徐遲—《哥德巴赫猜想》—1978,發表在《人民文學》新時期報告文學第一頁。敘述了數學家陳景潤的傳奇經歷,多方面展示了他的個人遭遇,揭示了知識分子不幸與民族命運的關係

24《魯冰花》,母親花,歌頌母親的抒情兒歌

25《祝福》辛亥革命以後舊中國黑暗的社會現實,通過祥林嫂的藝術形象深刻反映舊社會在封建思想禮教下摧殘勞動婦女的悲慘命運。揭露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我”是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同情勞動人民,不滿黑暗現實,有其善良的一面,也有軟弱無能的一面。“我”又起著線索作用,是悲劇見證人

26《百年孤獨》—哥倫比亞—馬爾克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

27《背影》敘事性散文

28《歌聲》朱自清早期抒情散文,描寫的印象風光即為他嚮往的理想鄉

29《等你在雨中》余光中,愛情詩歌

30《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夜間泛舟秦淮河上的見聞,將感情與風景巧妙融合

31《綠》遊記性散文,詳細描寫了梅雨潭的美景,抒發了作者對美好境界的讚美與追求。

32《明天》典型的悲苦的農村婦女“單四嫂子”勤勞善良,年輕守寡,遵循封建禮教“從一而終”的觀念不敢改嫁,具有歷史悲劇性

33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正劇

34《囚綠記》抗戰前期“祖國蒙受巨大恥辱的時候”作者陸蠡當時正在淪為孤島的上海,他懷念起1939年在北平時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樹常春藤。

作者喜歡綠色,留戀綠色,便將常春藤牽進房間繫住它,引為綠友,但它又發現常春藤有一種絕不改變的品性,“永遠向著陽光生長”“永遠不屈服於黑暗”

盧溝橋事變發生後,讀者聯想到祖國山河的淪落,體味到雖被囚繫而枯萎,卻固執的朝著窗外陽光的常春藤,便是我們堅忍不拔的民族形象,包含著作者對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體會到作者含而不露抒發對破壞,毀滅生命的侵略者抑鬱憤懣之情。同時常春藤也象徵著作者本人嚮往光明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高尚品格

35《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自傳性短篇小說,描述一名高中生獨自在伊豆旅遊時邂逅一位年少舞女的故事

36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女主人公安娜追求愛情悲劇

37《簡愛》—夏洛蒂勃朗特,講述簡愛在各種磨難中不斷追求自由與尊嚴,堅持自我,最終獲得幸福的故事。成功的塑造了一個敢於反抗,敢於爭取自由,平等的婦女形象

38《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凱勒,散文作,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切

39《烏衣巷》劉禹錫,撫今弔古詩,憑弔昔日繁華盛景表達滄海桑田,世事變幻的感嘆

40《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蘇聯—瓦西里耶夫—(1)幾個女兵在二戰中抗擊德國侵略者,與他們鬥智鬥勇,最終無畏犧牲的故事(2)戰爭對人,尤其是婦女的摧殘,表現了戰爭對人們美好生活和人類文明造成的災難,表達了強烈的反法西斯,反侵略的主題思想及人性關懷

41《靜靜的頓河》肖洛霍夫,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國內戰爭結束這個動盪的歷史年代頓河哥薩克人的生活和鬥爭,表現蘇維埃政權在哥薩克地區的建立和鞏固的艱難過程及強大的生命力,揭示一切反動落後勢力必然失敗滅亡的命運。

42《邊城》沈從文,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慘痛事實

43《圍城》錢鍾書,主人公方鴻漸,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代歐化知識分子的特徵和命運,屬於諷刺小說,“新儒林外史”

44《茶館》老舍,話劇劇本

重點課文記錄

1滕王閣序

(1) 作者懷才而自勵志節,憤鬱不平而又不甘沉淪的複雜情感

(2) 該文構思巧妙,詞情豪邁

(3) 志向高潔,勇於進取;才華橫溢,文采斐然;處事疏闊,缺少謀略

(4) 王勃 鄙視傲物,蔑視塵俗 高情壯思,雄筆奇才

氣凌雲漢,字挾風霜 感序緣情,登離寄賞

(5)晚秋暮色圖 色彩變化之美 遠近錯落之美

上下渾成之美 虛實相映之美

(6)典故:1報國無門,濟世無路

2年時易往,功業難成(嗟卑嘆老傷感,見機知命心理)

3不因年華易逝,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

4身處逆境,樂觀開懷

5不甘沉淪 6反襯自己堅定意志

7投筆從戎,乘風破浪 8懷才難用,知己難遇

(7)對眾揮毫,珠璣絡繹

2蘇武傳

(1) 蘇武被匈奴囚禁,與其貴族官宦的尖銳鬥爭,體現了蘇武堅強不屈,重義守節,誓死捍衛國家尊嚴的情操

(2) 出使匈奴,單于受禮—鍭王謀反,禍及漢使—捨生取義,以死明志—

衛律歸降,威武不屈—飲雪吞氈,此志不渝—李陵勸降,忠貞不二—

漢匈和親,請還蘇武—歷經艱難,發白歸漢

(3) 文章層次

第一部分(1段)介紹了蘇武身世,出使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2—8段)記述蘇武在匈奴19年後倍受艱辛而堅持民族氣節的事蹟

第三部分(9,10段)介紹蘇武被放回國的經過

(4)板書設計 蘇武傳

副將阻攔,未遂

兩次自殺;圍爐救活,重傷 忠於國家

蘇武 出使匈奴,北海牧羊 堅守民族氣節

衛律:威逼—不動,利誘—不應

李陵兩次勸降:國—統治無道,皇帝昏庸

家—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3蘭亭集序

(1) 瞭解蘭亭宴的起因,經過,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 文章融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為一體,語言質樸清新,灑脫飄逸

(3) 全文分前後兩部分1敘事,寫景 欣賞良辰美景,流觴曲引

2抒情,議論 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

(4) 板書設計

蘭亭集序

樂 良辰美景

賞心樂事 無窮意趣

悲 生命將老愛好將倦

生死隨化歡樂有盡 豁達宇宙觀

一死生為虛誕——蒼涼感嘆 人生觀

悲 齊彭殤為妄作

生死問題,古今同慨

(5)探究 人生天地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露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請於鴻毛

4定風波

(1) 詞人樂觀曠達坦然的人生態度,從容面對人生風雨的氣度,體會曠達渺遠的意境和作者豁達的胸懷

(2) 寫景:博大壯闊,氣象恢弘

抒情:豪邁奔放

(3) 一蓑煙雨任平生

自己平生任由各種各樣的風吹雨打都是無所畏懼的。樂觀自信,飄逸豁達的態度。無懼苦難,勇敢前行意志品質。不為現實所束縛心境。坦然接受和麵對人生中的風雨的人生態度

(4)大丈夫當以天下為己任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5)事——小事(途中遇雨)

景——常景(打葉雨聲,微寒春風,雨後放晴)

人——凡人(竹杖芒鞋的自己,雨中狼狽的同行者)

情——淡定(雨中吟嘯徐行,似覺無風無雨)

理——簡單(簡樸,尋常,豁達態度)

(6)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5寡人之於國也

(1) 孟子主張行仁政,重視民心向背,利民保民

(2) 全文論述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一天下的問題

(3)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為文章點睛之筆,突出本文主旨

(4) 全文分三部分

1梁惠文“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2孟子用設喻方法,分析“民不加多”原因

3闡述了孟子“仁政”具體內容—使民加多根本原因,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不平等

(5)“王道”七種措施,“仁政”具體內容

1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2數罟不入汙池,材木不可勝用也

3斧斤以時入山林,魚鱉不可勝食也

4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也

5雞豚狗彘之蓄,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6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7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5) 總之,除之要使民加多,必須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有房住,有田耕,吃飽穿暖,接受教育,懂得禮義

6拿來主義

(1) 學習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語言,加大對祖國開放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博大胸懷和遠大的政治情懷

(2) 寫法:以小見大,就近取譬

(3) 1對待文化遺產,我們應該怎麼辦—拿來

2怎樣拿來—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3“拿來”有何意義—建設民族新文化

4怎樣才能拿來—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

5“拿來”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創新

7荷塘月色

(1) 析文中之情,賞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

(2) 把握作品感情基調,又對現實不滿,尋求精神解脫和自由,又無法解脫的苦悶心情

(3) 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4) 作者路線:出家門—走小路—觀荷塘—觀四周—回家門

(5) 極力描繪自然的美麗和古代社會的自由快樂藉以抒發對現實的不滿,漫步荷塘為排遣理想與現實的對撞中矛盾的苦悶之情

不寧靜(1)—求寧靜(2,3)—得寧靜(4)—失寧靜(5,6)

(6) 背景

“五四”以後,革命鬥爭深入。朱自清不滿黑暗的現實,又無勇氣投入鬥爭

他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

但是他兩條路都沒有走,選擇了逃避

(7)作者只是想用超然塵世的中和主義來排遣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可以說是朱自清付諸行動的藝術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