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療愈力量》——獻給 所有正在受苦,但不放棄的靈魂

你知道嗎?故事是有療愈力量的。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我們就喜歡聽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給我們講故事,故事帶給孩子的樂趣、想象力、滿足感是任何遊戲所無法比擬的。我想起小時候爺爺講給我的故事,《白蛇傳》、《薛平貴王寶釧》、《西遊記》……我總是百聽不厭,被故事裡的情節深深的吸引著。

時至今日,我才明白,爺爺講給我的故事不單單讓我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童年,更多的是對我滿滿的愛,但這份愛已經被我丟到記憶的角落裡,通過故事我找回了這份愛,讓我們能夠重新建立起親密無間的聯結。雖然爺爺已經去世多年,但是這份深厚的愛以及我身上流著四分之一爺爺的血液,都是我勇往前行最堅定的基石。長大後,我們自己就是故事,酸甜苦辣、悲歡離合,只是我們自己沒有察覺到而已。正如吉姆·洛爾所言:“生命即是故事,故事即是生命。”

《故事的療愈力量》——獻給 所有正在受苦,但不放棄的靈魂

圖片來源網絡

臺灣“敘事王子”周志建的《故事的療愈力量》這本書中,給我們詳細的介紹如何通過說故事寫故事來療愈自己。這雖然是一本心理學的書,也是一本講述敘事療法的書,但是簡單易懂,人人都可以拿起來就讀,通過一個又一個的生動例子,讓我們的生命有所感動的同時也有所感悟。願本書可以開啟你對故事療愈的興趣,並讓你開始“說故事”,進而“改寫”你的生命故事。獻給 所有正在受苦,但不放棄的靈魂。

書中第一部分是作者自己的生命故事,故事是一種“看見”。我們能從別人的故事裡看見他,也能夠看見我自己。從作者另謀出路的故事裡,我不但看到了他的任性、韌性同時也看到了他的勇氣和主見。在作者15歲時,家庭環境不太好的情況下,他為自己的人生第一次做出選擇,是繼續念高中還是公專呢?為了減輕家裡負擔,也為自己有一計之長可以賺錢,作者選擇去唸畢業後可以進金飯碗電信局工作的專業,唸了不到一個月後就休學了,決定重新考高中。

通過作者的這個故事,我“看見”了自己的沒有主見,沒有勇氣,不明白自己真正的想要什麼。以前,我看到很多人說自己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的時候,我就感覺奇怪,自己為什麼會不明白自己想要什?看到這個故事時,我才清楚的看見自己,我就生活的混亂混沌,一直生活在外人眼裡和一些條條框框之中,沒有活出真實的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故事的療愈力量》——獻給 所有正在受苦,但不放棄的靈魂

圖片來源網絡

通過說故事,我們把自己“認”回來,在說故事的過程中,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內在小孩,並帶出兒時的創傷,很痛苦,我們想要逃避,痛苦並沒有消失,被我們打壓在黑暗的角落裡,如同鬼魅一般的糾纏我們,時不時又給我們製造出一些新的痛苦和麻煩。通過說故事,我們可以梳理自己的人生,和自己親密接觸,叫我們看見內心的渴望,給出人生的方向,併產生行動力。

正如作者所說:“當我開始說故事時,於是我就開始理解自己。說故事中,會帶出新的靈感、想法、意念、感受,甚至新的行動。透過行動,於是我又創造了新故事。說故事是一個生命不斷開展的歷程。這個“自我”,在說故事的過程中,不斷地蛻變。”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們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對過去事情的看法,只有真正的理解了過去發生的故事,接受了過去的故事,這才成為真正過去的事情。

以前一直狹義的理解“修行,”以為修行要到廟裡當和尚,要靜坐才算是修行。其實,生活就是最大的道場,親子關係是修行,婚姻是修行……作者認為自由書寫,也是一種修行,他就像“禪修”,幫助我們靜心,讓我們回到自己的中心。自由書寫就是自己真實的寫照,寫自己內心最原始的表達,是寫給自己的,而不是要寫給別人看的,不需要華麗的語言,優美的詞藻。

美國女作家娜塔莉在他的《心靈寫作》一書裡說:“用寫作來修行,幫助自己洞察生活,使人心神清澄。練習書寫意味著,最終你得全面探索自得生命。讓我們在故事裡相遇、聆聽、看見、陪伴、支持,給予彼此最好的滋養,並重建自己的生命故事,創造出生命的更多可能性。

《故事的療愈力量》——獻給 所有正在受苦,但不放棄的靈魂

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