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本週三將正式入伏,水深火熱的夏季正式拉開序幕。在高度現代化製冷設備的今天,我們是恨不得24小時空調才能正常工作和入睡,所以,實在難以想象在古代人們是如何對付高溫酷暑三伏天的?
其實,古人很早就在夏季學會用冰了,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裡寫:楊氏子弟,每以三伏琢冰為山,置於宴席左右,酒酣各有寒色。當然,在那時,夏季用冰還是特權階層的事情。
唐代還出現了一種供人消暑的“涼棚”,“長安人每至暑月,以錦結為涼棚,設坐具為避暑會。”涼棚,是夏季用以蔽日取蔭的棚子。錦是絲織品,搭為涼棚,可謂奢華。
北宋時期則流行一種“瓷枕”,瓷枕的枕面上了釉,頭枕著睡覺自然涼快。有的瓷枕上還刻有詩句,如:“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等,頭靠瓷枕,自有涼意。
其實,對付夏天,古人們還有更好的方法,那就是在自然的山水裡嬉戲玩耍:山居避暑,臨水賞荷,高臥北窗……古代的繪畫裡有一整套的“避暑方案”,現稍做整理,學習一下古人的納涼方法,願您在這個夏天,有時間的就去遊山玩水,沒時間的那就“心靜自然涼”吧。
▽
山居
高濂在《四時幽賞錄》裡寫,夏天人們來到靈鷲山下的飛來洞避暑:三伏燻人,燎肌燔骨,坐此披襟散發,把酒放歌,俾川嗚谷應,清冷灑然,不知人世今為何月。
▽
臨水
清顧祿《清嘉錄》稱:“納涼,謂之乘風涼。或泊之胥門萬年橋洞,或艤棹虎阜十字洋邊,或分集琳宮梵字水窗冰榭,隨意流連……”
▽
賞荷
蘇東坡有詩《夜泛西湖》:菰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
秦觀《納涼》: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泛舟
高濂《四時幽賞錄》寫:橋據湖中,下種紅白蓮花,方廣數畝,夏日清分,隱隱襲人。攜舟卷席,想與枕藉乎舟中。月香度酒,露影溼衣,歡對忘言……
▽
觀瀑
袁宏道《開先寺至黃岩寺觀瀑記》寫:席文殊塔觀瀑。瀑注青壁下,雷奔海立,孤搴萬仞,峽風逆之,簾卷而上,忽焉橫曳,東披西帶。
▽
聽泉
袁中道《爽籟亭記》寫:故予神愈靜, 則泉愈喧也。泉之喧者,入吾耳,而注吾心,蕭然冷然,洗澀肺腑,疏渝塵垢,灑灑乎忘身世,而一死生。故泉愈喧,則吾神愈靜也。
▽
彈琴
高濂《四時幽賞錄》寫:夏日山亭對月,暑氣西沉,南熏習習生涼,極目遙山,盤鬱冰鏡,兩湖隱約,何來鐘磬?抱琴彈月,響遏流雲。高曠撫《秋鴻出塞》,清幽鼓《石上流泉》,《風雷引》可避炎蒸,《廣寒遊》偏宜清冷,樂矣山居之吟,悲哉楚些之曲,令然指上《梅花》,寒徹人間煩憤矣。 噫!何能即元亮無弦之聲,得塵世鍾期之所哉?宜正音之絕響。
▽
葛優躺
高濂《遵生八箋》寫道:陶潛於夏日,高臥北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
陶淵明隱居,夏日臨北窗高臥,涼風徐至,閒逸自得,儼如遠古的高人。後遂用“北窗高臥、高枕北窗、北窗眠、北窗風、北窗涼、陶窗”等表示悠閒自適;以“北窗叟、羲皇人、羲皇上人、羲上人、羲皇上”等喻閒逸自適的人。李白有詩《戲贈鄭溧陽》曰:“清風北窗下,自謂羲皇人。”
【微信搜索:(宣和印畫在線)隨時隨地在線學習篆刻國畫精品課程,讓你足不出戶遇名師】
閱讀更多 宣和國畫篆刻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