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楚莊王猜忌試探的臣子,卻得以善終,孫叔敖的避禍哲學

今天,小編和大家聊一聊春秋時代的一位高人孫叔敖。為什麼要聊他呢,因為當今多數人的生活看似平靜無波,實則內心始終承受著莫名的不安帶來的煎熬。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操心事”、“糟心事”以及“意外”不斷地打亂我們的生活,讓我們難以真正把心安下來。就像很多人面對的選擇那樣,究竟是追尋真實的自己還是做一個現實的自己呢?

被楚莊王猜忌試探的臣子,卻得以善終,孫叔敖的避禍哲學

孫叔敖別看他是古人,似乎沒有我們現代人那麼多的煩惱,也不需要面對無數的選擇和攀比,更不需要被慾望和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所綁架。可實際上,他所要面對的焦慮事情一點都不比我們少,甚至尤有過之而無不及。此話怎講?我們就從主要的三點來說,伴君如伴虎這句話大家都聽過,可要知道他所面對的君王可不是什麼普通無名的小角色,而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可能你會說,那有什麼了,正因為楚莊王是五霸之一,顯然是一個賢明的君王,對待像是孫叔敖這樣的能臣自然是呵護善待,這不正是孫叔敖的幸事嗎?如果你這麼認為,或許是因為你對楚莊王還不太瞭解才會這麼想。

被楚莊王猜忌試探的臣子,卻得以善終,孫叔敖的避禍哲學

簡單點說,春秋是什麼樣的時代?那時群雄爭霸,戰亂頻發的時代,楚莊王老爹楚穆王還沒來及等自己兒子長大就掛掉了,莊王在自己還不滿20歲時匆匆登基。那時國內暗潮洶湧,各方勢力圍繞利益權利內鬥不斷,所有的民眾都陷入一種深深的不安當中。國外形式也同樣不容樂觀,各國之間圍繞著誰當霸主展開了一系列的遠交近攻,邊界摩擦不斷,國與國之間更是頻繁發生戰事。試想,一個20歲不到的小夥子在接手這樣一副爛攤子時,他的內心所承受的壓力有多大?面對群臣,他又該如何震懾各方勢力,如何鞏固自己地位,甚至還要提防可能的刺殺和手下群臣聯合起來把自己完全架空。在這樣環境下,生存成長起來的楚莊王,真的會在品質上成為一名聖賢君王嗎?可想而知,答案顯然不是,起碼就品德上而言,絕非聖賢,而是更符合人性。他對臣子存在深深地戒備和猜疑,同時為了鞏固地位發展國家,又大力提拔新人、能臣,讓他們幫助自己壯大勢力,又藉助這些提拔上來的新人抑制、削弱原有勢力,而孫叔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走上歷史舞臺的。

被楚莊王猜忌試探的臣子,卻得以善終,孫叔敖的避禍哲學

孫叔敖原本是隱士,後來經由好友推薦介紹給了楚莊王。孫叔敖果然不負自身才學,幾個月後就做到了當時楚國的令尹。令尹的職務相當於宰相,在職權上甚至比後世的宰相還要大不少。他本身非常善於扮演導師的角色教化楚國人民,同時積極與各方勢力展開溝通,化解調停彼此間的矛盾減少內耗。在他的努力下,楚國政局開始變得穩定,民生也漸漸有了很大改觀,國家開始變得強大起來。可就在這時,一位孤丘老人找到了孫叔敖,試探的提醒他:“爵位高的人,別人會嫉妒;官職高的人,君王會容易猜忌;俸祿高的人,會容易被人怨恨。”還有一句話老人並沒有說出口,但孫叔敖卻明白老人的意思,老人想知道他是否準備好了應對這樣的處境。注意了,孫叔敖給出的答案,恰恰對現代人也有很深的借鑑價值。他大意是這樣回答的:“我爵位越高,我會讓自己心胸保持謙卑;我的官職做的越大,我會收斂慾望讓慾望變得越來越小;我收入越高,我會拿出更多錢去施捨(做慈善),我用這樣的策略可以避開可能到來的禍事嗎?”老人對孫叔敖的回答很滿意,一顆心也踏實了下來,就此離去。

被楚莊王猜忌試探的臣子,卻得以善終,孫叔敖的避禍哲學

孫叔敖做了宰相後,其過程並非一帆風順,而是經歷了三起三落。三次上任、三次離任,若換做他人,心中或許早已生出對楚莊王失落、失望的情緒。可高人就是高人,孫叔敖卻表現的一臉平靜,毫無半分憤懣不平的情緒。他周圍很多人見他表現的這麼平淡、平靜,就很不理解,就問他:“你三次做令尹(宰相)沒見到你臉上顯露出很欣喜、感覺很榮耀的表情,你三次卸任離開令尹(宰相)的職位也沒見到你多不平、多傷感哀怨。你反應也太平靜了吧,你到底是怎麼想的?”注意咯,這裡孫叔敖的回答非常簡單,卻非常值得現代人學習。他大致是這樣回答的:“我這個人其實就是常人,你們也不用那麼高看我。我就是覺得啊,給我封官職爵位,這不可以推卸,那我就當。卸任官職爵位呢,是不可阻止的,那我就卸任。其中得到也好,或者是失去也罷,都不是我自己能決定的。既然如此,不管是榮耀也好還是憂愁也罷,既然不是我自己能做主的也就沒必要那麼在意了。該是我的就是我的,不該是我的呢也就與我無關了。我追求的就是順其自然,悠閒自得,哪來的那麼多精力、時間去糾結自己無法掌控的得失,樂得隨意自在就好。”正式孫叔敖這樣一份豁達的心境,也慢慢打消了楚莊王多次對他的猜忌和顧慮,反而越發對他信任有加。

被楚莊王猜忌試探的臣子,卻得以善終,孫叔敖的避禍哲學

小編認為,高人最可貴之處在於面對一件件小事所能表現出的那份心境格局,以及極為清醒的意識和對當下未來周密的佈局,他們能看到的往往比他人更遠。孫叔敖雖然睿智多才,可也終究扛不住歲月,在歷史長河下也會有落幕的時候。孫叔敖在死前一再叮囑自己的兒子,告訴他自己死後楚莊王一定會封賞一塊領地給自己的族人,這時可千萬不要選那些看似非常富饒的土地。因為那些地方在未來也是諸國必爭之地,容易不得安寧,對整個家族未必是幸事。反而要自己的兒子選擇一塊非常貧瘠的土地,而且因為那塊地方的名字叫寢丘,“寢”在古代有死亡下葬之意,大家(各國)都認為很不吉利,所以各國都不會太在意誰擁有這塊地方,不會跟你去爭,反而這裡成了最穩定、最平靜、安全的封地。縱觀他的一生,你會發現他從來不會被表面的榮辱或是風光落寞所左右了自己的情緒心智,面對人生一切高低起伏,他始終有著屬於自己的灑脫和原則,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應對,這是非常難得的。相信我們現代人,很需要這種無論我們面對怎樣的困境或者失落不滿,能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不是說什麼都不做,而是該努力就努力,至於成敗不一定是自己能決定的。既然如此,努力到了,成了最好,敗了也反省改正又或是暫時放下修養自己,等恢復後,繼續做自己沒有做完又渴望追求的事情,這樣的心態就非常好。千萬留心,避免陷入無盡的糾結權衡之中,不願行動又不甘就此放手,那樣只會讓整個人變得非常壓抑、痛苦了。

被楚莊王猜忌試探的臣子,卻得以善終,孫叔敖的避禍哲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