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空腹血糖5.6,餐後血糖15.6怎麼辦?

雨中淚痕1


一般餐後血糖高,我們建議先通過飲食、運動調節,如果飲食運動控制不好的話,我們再採取藥物干預。

飲食

首先,我們要先判斷您日常飲食是否合理,有沒有吃的比較多。在分量比較合適的情況下,我給您幾點控制餐後血糖的小建議:

(1) 主食宜粗細搭配:每餐主食可以用雜豆來代謝部分主食。

在19項低血糖指數(GI)膳食設計的研究中發現,用豆子替代其它低GI食品,更有利於降低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

(2) 飲食順序建議先吃蔬菜再吃葷菜最後菜和主食一起吃:

有研究發現,按照這樣的飲食順序就餐,結果在兩年半的時間當中,患者的血糖波動明顯減小。

(3) 吃飯前半小時可以適當吃點富含蛋白質或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以產生餐前負荷的作用:這種方法比較適合空腹血糖正常、餐後血糖偏高的糖尿病患者。

運動

(1) 適當通過運動來使自己的體重控制在合理範圍內,超重或肥胖會加重胰島素抵抗,不利於血糖控制。

(2) 如果是餐後2小時血糖比較高,您可以試試餐後1小時進行中等強度運動半小時,來降低餐後2小時的血糖高峰。

最後,如果通過飲食和運動還是不能把餐後血糖控制在合理範圍內,就建議您諮詢專業的醫生進行藥物干預。

有什麼問題大家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看到就會回覆的。

以上答案由微糖註冊營養師宋明月老師提供

請關注在線指導控糖先行者——微糖


微笑面對糖尿病


血糖有空腹血糖(也稱為基礎血糖)和餐後血糖組成。基礎血糖是24小時血糖基礎水平,餐後血糖是指進食後2小時左右達到高峰時的血糖。對於一般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的目標是4.4-7.0mmol/L,餐後血糖的目標是小於10.0 mmol/L。

如果是空腹血糖比較高,說明患者的總體血糖水平比較高,應該選擇一些能控制總體血糖的藥物,比如二甲雙胍、格列齊特緩釋片(達美康)、格列吡嗪控釋片(瑞易寧)、格列美脲片、羅格列酮、吡格列酮。

若是空腹血糖達標,比如題目這種情況,只是單純餐後血糖比較高,說明總體血糖控制比較好,只是因為胰腺功能調節比較差、飲食結構不合理,造成餐後短時間內血糖急劇升高。這種情況可以從兩方面控制:

1.調整飲食結構,三餐飲食儘可能合理搭配,減少主食的攝入量(一餐控制在1兩大米左右),同時要多吃青菜(多攝入纖維素,可延緩血糖的吸收),保證足夠的蛋白質(維持機體機構,保證各種新陳代謝需要的酶,蛋白質轉化為熱量的時間和碳水化合物不同)。不同的食物轉化血糖的速度不同,合理配餐,避免進食較單一的食物,可避免餐後血糖急劇升高。

2.可以加入一些有利於控制餐後血糖的藥物,比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可以比較有效的控制餐後血糖。但是應該注意藥物的禁忌症,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合適的藥物。

如果患者肝腎功能重度不全時就建議不要用口服降糖藥,建議直接用胰島素。對於空腹血糖較理想,餐後血糖比較高的情況,適合三餐前注射短效或速效胰島素,晚上注射少量基礎胰島素,可以較平穩的控制血糖。


藥事健康


很高興幫您解答這個問題:您餐後血糖15.6mmol/L,大概有兩方面情況:一是可能您吃的食物有關,加工過於精細或糊化程度高都會導致餐後血糖升高;二是說明您的胰島功能受損,胰島素分泌不足,也可導致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升高。



解決的辦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調整飲食的結構。糖友的飲食宜粗不宜細。不論是食材的選擇還是加工方式,都要粗一點。主食食材的選擇粗細比例最好可以1:1,打個比方如果做雜糧飯,大米與其他雜糧的比例1:1,各佔一半;加工的方式也非常重要,雜糧飯與雜糧粥對餐後血糖的影響也不同,臨床醫生都愛說“喝粥就是喝糖水”,一般都不推薦糖友喝粥,越軟爛餐後血糖升高速度越快。



(2)調整就餐順序。營養專家們推薦的就餐順序是先吃菜,再吃肉,最後是主食與其他食物混吃。我對自己調理的糖友也是如此建議,血糖的控制效果非常好。

(3)最後建議跟您的主管醫生溝通,根據血糖情況及時調整用藥劑量,再配合飲食與運動,一起綜合降糖。

(王芳,主管護師,註冊營養技師DTR,好食營養工作室創始人,王興國營養特訓班5期學員,頭條號:註冊營養技師王芳)


營養百事通


您好,我是健康管理師小康,很高興為您答疑解惑。

血糖監測是糖友們維持良好血糖的必要工具,一般將空腹血糖大於7毫摩爾/升或餐後血糖大於11.1毫摩爾/升診斷為糖尿病。這位糖友的餐後血糖明顯超標,應該立即採取措施,重視餐後血糖的控制!

在糖尿病初期或輕型糖尿病患者,多表現為餐後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升高不明顯。有些人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後血糖介於正常和糖尿病診斷標準之間,屬於糖尿病前期。中國人單純餐後血糖高的人多,佔糖尿病前期的70%以上。餐後血糖升高的糖尿病前期和輕型患者,一般症狀不明顯,但是隻要不加以處理,高血糖對心腦血管的傷害就會一直存在,現代研究已經證明,餐後高血糖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糖尿病前期如果不加以重視,持續發展就會形成糖尿病同時還會伴有高血脂、高血壓等心腦血管併發症。

餐後血糖高,飲食上應該注意一下幾點:

1.改變碳水化合物攝入的種類和數量

餐後血糖變化的關鍵因素是膳食中包含的碳水化合物的數量和種類。食物的生糖指數是指這個食物使血糖升高的即時效應,反應了該食物對血糖的影響程度。研究表明:低生糖指數、高纖維的飲食攝入結構可減少發生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花椰菜、菠菜等綠色蔬菜或水果(如柚子、櫻桃)等這些富含纖維和水分的膳食可減少餐後血糖波動,高生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小更利於餐後血糖控制。

2.適量攝入堅果和植物油

添加堅果的膳食可通過延緩吸收來顯著降低餐後的血糖水平,堅果具還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降低餐後的氧化應激水平。堅果富含抗氧化劑、纖維素、鎂和葉酸,對心血管健康也大有益處。

糖人健康網,一個有溫度的控糖平臺,歡迎關注,有問必答!


糖人健康網


血糖值偏高有很多原因,食物藥物的影響之外還要明確診斷是否自身內分泌分泌導致的血糖異常從而引起1型或者2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診斷有指南,可以參考中國糖尿病雜誌發佈的《中國糖尿病診治指南》:



(未妊娠)空腹血糖5.6mmol/L,沒有達到空腹診斷標準,但餐後15.6,還是異常的。需要正常飲食,除外藥物,監測兩次餐後2小時血糖,再確診糖尿病。

關於2型糖尿病的診治,已經有比較詳細的闡述,參考

https://m.baidu.com/paw/c/www.360doc.cn/mip/754717518.html

我們總結為糖尿病的五架馬車:

1.糖尿病健康教育,知曉糖尿病的發病原因,程度,積極治療,以及併發症的防治知識;

2.糖尿病飲食,管住嘴,減少超過自身攝入能力的食物量;

3.血糖監測,新發未規範診治的監測包括三餐前後再加睡前,一般考慮指尖血糖;還有糖化血紅蛋白的測定,應小於6.5%,反應過往三個月的血糖控制情況;

4.運動,糖尿病是代謝異常,常合併其他代謝問題,需要通過適當運動增加代謝能力,降低血糖;

5.藥物治療,採用胰島素增敏劑或者胰島素等的治療,治療階梯在指南中比較詳細並且需要醫生處方。

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標以下是來自中國圖書館的資料:


婦科龍醫生




要確認的這樣的血糖結果只有這一次還是一直是這樣,還有要看看有無糖尿病典型三多一少的症狀,如沒有任何不適只有這一次是不能診斷為糖尿病的,要隔一兩週再查一次,才能確定診斷。

假如這樣的結果只有一次,也要注意了!身體已經亮警示燈了,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飲食,適當運動和好好休息。



那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到底是什麼?

(1)典型糖尿病症狀三多一少,(煩渴多飲、多尿、多食、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加上隨機血糖≥11.1mmol/L;

或加上

(2)空腹血糖≥7.0mmol/L;

或加上

(3)葡萄糖負荷後 2 h 血糖≥11.1mmol/L。

如無典型糖尿病症狀者,需改日複查確認。

這裡要注意的是:空腹狀態指至少8 h沒有進食熱量;隨機血糖指不考慮上次用餐時間,一天中任意時間的血糖。

如果餐後血糖一直都是這麼高,雖然是末梢毛細血管血,但是也基本可以確診為糖尿病了,建議再去醫院系統的複查一下。並接受系統的治療。



作者簡介: 李實 國家二級營養師 王興國特訓班五期學員 糖尿病教育專員 高級育嬰師 護師


實在愛營養


你的空腹血糖是正常的,餐後血糖高,這是一部分老年性2型糖尿病的症狀或者用胰島素的糖友,打了長效胰島素空腹血糖趨於正常,但餐後高。

一、餐後兩小時血糖對於糖尿病患者有何意義?

餐後兩小時血糖能較好的反映進食及使用降糖藥是否合適,如果無胰島素抵抗,餐後2小時應下降或接近空腹血糖,一般應小於7.8毫摩爾。 餐後兩小時血糖如果大於11mmol/L,易發生糖尿病併發症。餐後血糖在7.8mmol/L以下,有利於保護β細胞。

二、所以你應該

1、控制食物的攝入,比如碳水化合物(主食、澱粉類食物、含碳水化合物高的其它食物、高油脂、高熱量食物) ,儘量不吃白米飯或者白饅頭,它們升糖快,可以多選擇雜糧和混合雜糧,混合雜糧豆類,都可以降低升糖指數,當然,雜糧也不可多食因為也是澱粉。

可以多攝入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可以延緩餐後血糖吸收)比如:芹菜、白蘿蔔、苦瓜、苦菜、黃瓜、豆腐、韭菜等和選擇升糖指數低一點的食物

2、調整藥物,比如拜糖平就是降餐後血糖的,增加降餐後血糖的藥物或者增加短效胰島素,比如門冬

❤近10年一直從事糖尿病的營養管理,喜歡我的回答就關注我吧,謝謝!


營養師呂麗梅


您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的答覆可供你參考。

首先,空腹血糖正常,餐後血糖明顯升高。要明確的是,這是什麼樣的狀態下測量的,有很多因素會導致血糖異常升高,有些可能有測量誤差。如果狀態正常測量準確,那麼15.6的餐後血糖可以診斷為糖尿病了。

其次要分清楚一型還是二型,兩者的治療思路是不同的。最簡單是從年齡來分,大多數一型糖尿病都是青少年起病,但是要注意兩點:1.有成人發病的一型糖尿病,我們稱為LADA,需要胰島素治療;2.越來越多的二型糖尿病也在青少年起病,主要與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以及肥胖率的升高相關。

第三,如果是二型糖尿病。你這個情況可以考慮規律口服藥物治療,具體的降糖方案請醫生幫你制定。

第四,必須明確一個觀念,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併發症;血糖長期控制不達標,會造成併發症加重和提前出現;所以控制血糖穩定非常關鍵。千萬不能血糖高就吃藥,不高就不吃藥。



第五,如果是初次發現的二型糖尿病,現在各大內分泌科都有胰島素泵強化治療;常規接受10-14天的胰島素泵強化治療,可以半年到一年內不用吃任何藥都能保持血糖正常,我們稱之為蜜月期。當然如果你肥胖的話,也可以考慮短期高強度的禁食療法,在醫生的安排下,禁食一週,有類似胰島素泵強化治療的作用,同時不需使用胰島素。缺點是目前國內開展的醫院不多。以我們中大系統一、六、七附屬醫院等為主。

第六,跟高血壓病高脂血症甚至冠心病等慢性病一樣,糖尿病的治療關鍵靠自己長期的努力和堅持。糖尿病治療的五駕馬車,除了前面說的藥物治療,還有:

1.飲食控制(合理規範的飲食,包括總量和結構的調整)

2.運動療法(堅持長期運動,最簡單的就是三餐後快走半小時)


3.血糖監測(前面說了,血糖最重要是穩定,所以必須定期監測;穩定期每週測一天,不穩定的時候天天餐前餐後都要測)

4.還有就是健康教育。自己要努力去學習和了解糖尿病的相關知識,瞭解越多,對自己的血糖控制越有幫助。也可以參加各大社區醫院或者大醫院組織的糖尿病健康教育。

最後說一點:不要相信中藥降糖沒有副作用之類的屁話。我個人的觀點:中藥在糖尿病治療方面,應該主要著眼於幫助血糖控制和改善、減少、推遲併發症。單純中藥降糖,還是要謹慎使用。

寫在文末:我是中山六院中醫減肥專科的邱醫生,合理管理體重,對包括高血糖高血脂脂肪肝高尿酸高血壓等在內的代謝異常,有非常顯著的作用。肥胖是未來三十年公共健康的巨大隱患,希望大家多多重視。


邱醫生說


對於這樣的兩個檢測值,有幾種可能的情況,分析如下:

首先,來看一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空腹血糖大於7.0mmol/L或餐後2小時血糖大於11.1mmol/L。

其次,無論是空腹血糖還是餐後2小時血糖只要任何一個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都可以診斷為糖尿病,並非兩個都超過診斷值才可診斷。

第三,糖尿病的診斷以靜脈血檢測的血糖為準,家用血糖儀測量的是指尖血血糖,只作為血糖監測使用。

根據以上三點,如果您是用家用血糖儀測得的血糖,操作方法正確無誤,則提示可能得了糖尿病,需要到醫院進一步做糖耐量試驗加胰島素釋放試驗,以明確診斷併為下一步治療提供依據。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空腹血糖異常而餐後血糖升高的現象呢?

這是因為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分為空腹狀態下的基礎胰島素分泌和進餐後的餐時胰島素分泌,由於空腹狀態下所需要的胰島素數量較少,受到損傷的胰島素尚能完成分泌,而進餐後血糖快速升高,胰島素不能隨之而大量分泌胰島素從而造成了血糖的升高。

表明胰島細胞對血糖升高的反應能力下降,快速啟動分泌胰島素的功能下降,需要採取相應的干預措施:

  • 控制飲食 減少血糖的來源,降低血糖快速升高對胰島細胞的刺激

  • 加強運動 增加血糖的去路,減輕胰島細胞的負擔

  • 補充胰島素 注射外源性的胰島素,在減輕胰島細胞負擔的同時降低血糖

  • 刺激胰島細胞活性 服用胰島素促泌劑類降糖藥,增強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功能


  • 提高胰島素敏感性 服用胰島素增敏劑類藥物,提高胰島素敏感性與利用率

您可根據進一步檢查的結果,請醫生根據情況選用上述方法將血糖儘快降下來。

【希望此回答能幫到您,歡迎點擊關注並留言,一起學習交流更多健康知識】


天天聽健康


本人博士期間從事糖尿病相關的足病與心臟病研究,一些關於糖尿病界定與健康小知識與大家分享。


題主的情況是空腹血糖屬於正常範圍的上限值附近,餐後血糖嚴重超標,如果多次檢測到這樣的情況。臨床上也可以認為是糖尿病患者了。

界定糖尿病的唯一因素,毫無疑問,就是血糖。

日常生活中大家比較注意點的點是空腹血糖。國際上正常範圍是在4至5.5 mmol/l(70至99 mg/dl,題主為5.6mmol/l稍微超出美國的正常線,但是低於我國的正常線,為6.1mmol/L,初步界定為可能是糖尿病前期,需要進一步檢查,而如果空腹血糖持續超過7mmol/l,就基本可以確診為糖尿病患者了。

但千萬別以為5.6還算正常,就忽視了自身的風險,比之空腹血糖,餐後血糖是一項及其重要的補充指標。


餐後血糖與進食後2小事到達最高值,也是糖尿病界定的一項重要指標。正常範圍3.9~7.8mmol/L(70-140mg/dL)。餐後2小時血糖在7.8~11.1mmol/L為糖耐量異常(IGT)。而高於11.1mmol/L就基本可以確診為糖尿病患者了。題主雖然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後血糖遠遠超出15.6mmol/L,需要就醫,進行治療了。

再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甚至糖化血紅蛋白以及胰島素檢測後,更可以進一步排除誤診風險,並根據糖尿病的類型與發展程度,對症治療。


我國是糖尿病大國,最新研究顯示亞洲人的基因缺陷讓我們比黑人以及白人更容易患糖尿病,世界範圍內有8.5%的人患病,而我國高達11.6%,隨著大家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以及運動量的減少,糖尿病發病率逐年上升,我相信每個人身邊都有親戚朋友得了糖尿病。

但患病後千萬不要過度擔心,糖尿病患者如果控制要血糖,積極鍛鍊,注意血糖值,只要能夠控制住糖尿病併發症,在患病後還可以活30年以上。

對於已經患病或者糖尿病高危人群,醫學界有八項注意,希望大家瞭解並踐行。

⑴與醫護人員配合,積極治療糖尿病,使血糖長期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⑵積極治療血脂異常。
⑶適當的運動對降低血糖、血脂、有效的控制體重、預防糖尿病併發症有較好的作用,應長期堅持鍛鍊。
⑷調整體重。
⑸伴有高血壓時,加服降血壓藥,有效控制血壓,應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⑹不吸菸,不飲酒。
⑺建立正確、有規律的糖尿病飲食。
⑻定期進行眼底、心電圖、腎臟及神經系統、足部檢查,爭取早期發現併發症,早期治療。

與糖尿病的鬥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希望所有病友堅持不懈,不要放棄抵抗,而普通人更應該加強鍛鍊,不要暴飲暴食,將糖尿病扼殺於搖籃之中。


更多健康小知識,歡迎關注劉博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