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風靡海內外,卻何以在1972年封筆?原因是非江郎才盡?

金庸小說風靡海內外,卻何以在1972年封筆?原因是非江郎才盡?

金庸生前暢銷作品無數,風靡海內外,尤其在華人文化圈影響甚廣,也已成為一代人的青春回憶。消息一出即引起轟動,無數人表示惋惜哀悼,其中甚至包括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雲。這位名作家在1972年創作完《鹿鼎記》之後就早早封筆了,很多人對他封筆原因作出各種猜測:是年紀大了,精力跟不上了?還是沒有想象力了?還是因為感情糾紛?更有人懷疑他是江郎才盡了。和金庸同為香江四大才子的倪匡就半開玩笑地說金庸是再也寫不出來了。

對此,金庸自己是這樣說的:

“一方面是自己感覺困難,另一方面是寫小說的慾望現在很淡了,寫小說本身是相當辛苦的事。”

“目前情況下,如果我的生活沒有太大改變,可能就不再寫了。一來我不希望自己寫過的風格、人物再重複,過去我寫了相當多,要突破比較困難。再者武俠小說出自浪漫想象,年紀大了,心境自然不同了。”

“一些本來純粹只是娛樂自己、娛樂讀者的東西,讓一部分朋友推崇過高,這的確是不敢當了。我覺得繼續寫下去,很困難。雖然為了報紙,有這個必要。有些讀者看慣了,很想每天一段看下去。但是我每多寫一部書,就越覺得困難,很難再想出與以前不重複的人物、情節等等。我想試試看是否可以再走一些新的路線。” (出自《金庸訪談錄》)

金庸小說風靡海內外,卻何以在1972年封筆?原因是非江郎才盡?

金庸是一個重視創新,追求進步的人。他一生都在不停地開創新的事業,從擔任《大公報》的一名普通記者到創辦《明報》、又賣出《明報》、之後又參政議政。他在創作小說上也是如此,喜歡不斷的嘗試和變化,不願意重複已經寫過的小說。他一共寫了十二部長篇小說,總體上並不重複。他認為如果老是重複以前的東西,自己都沒興趣看,讀者更不會被吸引了。

金庸的封筆,也在一定程度受到了佛家思想的影響,他曾說:“在最基本的理論上,佛家經常講“變”,所謂一剎那, 是比一秒鐘還要快些,而且是無從度量的,剎那間即是一變,這當然是象徵性的講法了。透過了“變”,佛家不認為人生在任何方面是單向圓滿的。悲亦不久悲、不止於悲;喜亦不常喜、不止於喜。同樣的道理,可以解釋偉人與美人總難出逃與自然的法律,也就註定會老了。這就是所謂的無常,所謂的茫然。茫然之感,恐怕更能貼切地傳達出人生百態的訊息。我常想著,什麼樣的感觸都會在時間中淡去,淡成了茫然。”(出自《金庸訪談錄》)

金庸小說風靡海內外,卻何以在1972年封筆?原因是非江郎才盡?

金庸的封筆,不是因為江郎才盡,而是因為這位他對自己的要求過高,要求自己必須創新。他寧願不寫,也不願寫出重複的小說。就算讀者能接受他重複自己,他自己也不能接受。另外一方面,金庸本就不是個重名重利之人,受佛家思想影響之下,他更進一步看淡了名利,也不願為了名利勉強寫作。這才是他封筆的真正原因。

金庸小說風靡海內外,卻何以在1972年封筆?原因是非江郎才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