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是非法交易的天堂嗎?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近年來吸引了眾多投資(機)者的關注。隨著比特幣的價格一路走高,不少投資(機)者賺得盆滿缽滿。然而,比特幣從誕生以來就飽受爭議,爭議的一大焦點在於,有不法分子利用比特幣從事販毒、走私、洗錢等非法活動,這給監管帶來了挑戰。

2017年9月4日,我國相關的多個監管部門(中國人民銀行、網信辦、工信部、工商總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發佈公告,要求停止以比特幣、以太幣為代表的代幣發行,並要求“任何所謂的代幣融資交易平臺不得從事法定貨幣與代幣、‘虛擬貨幣’相互之間的兌換業務,不得買賣或作為中央對手方買賣代幣或‘虛擬貨幣’,不得為代幣或‘虛擬貨幣’提供定價、信息中介等服務。”隨後,9月13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也發佈《關於防範比特幣等所謂“虛擬貨幣”風險的提示》稱,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在一些互聯網平臺進行集中交易,涉眾人數逐漸擴大,所形成的金融和社會風險隱患不容忽視。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在接受採訪時稱,“已經有很確鑿的證據證明交易平臺以及比特幣被非法活動所利用。”

數字貨幣是非法交易的天堂嗎?


不僅在我國,世界範圍內來看,針對數字貨幣的監管對各國政府而言都是一個重要命題。比如,2017年和2018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因為擔心缺乏有效監管,連續兩次拒絕了一個以數字貨幣為交易標的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成立申請,這一基金的規模達到10億美金。這說明,雖然數字貨幣可能帶來了更快捷的交易過程,但數字貨幣很可能被用於非法交易活動、洗錢、逃避資本管制、甚至資助恐怖活動,監管機構對此十分憂慮。毫無疑問,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提供了數字化且匿名的支付方式,這為黑市的交易活動以及其他非法交易行為提供了極大便利。美國聯邦調查局近日就打掉了一個叫作“絲綢之路”(Silk Road)的黑市網站,這個網站涉及超過400萬美元的比特幣交易。

對監管者而言,一個直接的問題是,用數字貨幣完成的交易中,究竟有多少涉及非法交易?這個問題可能直接關係到監管者對待數字貨幣的態度,以及數字貨幣未來的命運。假如非法交易不是數字貨幣交易的主流,那麼監管者可能會更關注“主要矛盾”,採用更溫和的手段對待數字貨幣;然而,如果使用數字貨幣交易的用戶絕大多數是不法分子,那麼可以想見,監管機構更有可能對數字貨幣重拳出擊。

那麼,手裡可能攥著2個比特幣的你,一定會想知道,迄今為止由比特幣促成的近2萬億美元的交易量中,有多少比例的交易的背後是走私、販毒、色情、甚至謀殺?這個比例是10%,還是90%?最近,來自悉尼大學、悉尼科技大學、斯德哥爾摩經濟學校(里加校區)的三位學者以比特幣為例,研究了數字貨幣中非法交易的規模和佔比。他們從學術的角度,利用比特幣公有鏈,對從2009年到2017年4月的完整歷史數據進行了一番嚴謹細緻的分類和驗證,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從用戶數量上,有大約25%的比特幣用戶(users)與非法交易有關;從交易筆數上,有大約44%的交易筆數(Transaction count)與非法交易有關;從交易規模上,有20%的交易量(Transaction volume)與非法活動有關。

數字貨幣是非法交易的天堂嗎?


這樣的比例數字看起來有些抽象。讓我們換一種更形象的說法。以2017年4月為例,根據這三位學者的估計,有2400萬比特幣用戶使用比特幣的主要目的是用於支付非法活動。這些用戶每年大約成交3600萬筆交易,交易價值大約為720億美元。怎樣理解這些數字的規模量級?根據一份提交給美國白宮國家麻醉品控制政策的辦公室(Office of National Drug Control Policy, ONDCP)的報告估計,2010年美國的癮君子大約花了1000億美元買違禁藥品。2013年,歐洲的這個數字大約是240億歐元。這樣的比較說明了,比特幣交易中用於支付非法活動的交易規模,大約和美國和歐洲兩大地區的違禁藥品的交易規模,處於相當的數量級。

鑑於比特幣已經在市場上流通了近十年,從時間軸縱向來看,比特幣交易中的非法交易佔比有什麼變化呢?三位學者發現,從2015年以來,比特幣交易中與非法活動有關的佔比下降。這種下降主要由以下兩個原因引起:第一,“主流”交易的興起,以及對比特幣的投資(機)興趣的增加。雖然相對佔比在下降,但比特幣交易中的非法交易的絕對量仍然在持續上升。這說明,是合法交易的絕對量的上升,導致了非法活動的相對佔比下降。第二,其他數字貨幣的使用量的上升。其他數字貨幣(比如Dash,Monero,ZCash)具有更強的隱蔽性,能夠更嚴密地把用戶的交易行為掩蓋起來。所以,在政府嚴格監管了比特幣之後,某些用戶可能轉而使用其他數字貨幣作為支付工具。

這篇題為“Sex, Drugs, and Bitcoin: How Much Illegal Activity Is Financed Through Cryptocurrencies?”的文章目前仍是工作論文,在國際頂尖金融期刊《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舉辦的金融科技會議(Fintech Conference)上宣讀。三位學者利用的是比特幣公有鏈上從2009年1月第一條鏈開始的所有歷史公開數據。這些數據中,包含交易ID、發送者和接收者的地址、時間戳、區塊ID、交易費用、交易金額等信息。三位學者使用交易地址的信息,再利用一種叫做Union-Find的算法,把不同的交易地址歸結到某一個比特幣用戶,從而實現交易層面數據向用戶層面數據的轉變。讀者可能會問,這與我們常說的比特幣的匿名性是不是相違背?事實上,所有把交易地址歸結到交易用戶的算法,並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準確性,本文使用的Union-Find算法,是所有這類算法中準確度較高的。

數字貨幣是非法交易的天堂嗎?


作者利用FBI查明的比特幣非法用戶(這類用戶佔全部用戶的6%左右),利用網絡聚類分析的方法,將與之常有關聯的其他用戶也排查出來,將這些用戶也視作非法用戶(illegal users)。非法用戶佔所有比特幣用戶的25%。從交易特徵上看,和合法用戶相比,非法用戶的交易行為有以下顯著不同:交易次數更多、頻次更高,實際交易價值較小,持有比特幣的價值較小,交易對手更多且集中度更高,存在時間更久。為了逃避監管,非法用戶也會使用假交易來“沖淡”自己實施非法交易的密度。另外一個有趣的特徵是,與合法交易者相比,非法交易者實施交易前後,“比特幣”這個詞的谷歌搜索指數較低(說明受關注度低)。換言之,“比特幣”的谷歌搜索指數可能代表的是合法用戶對比特幣的關注程度。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的交易行為,確實有相當一部分與非法交易相關。正是因此,各國政府對數字貨幣實行密切監管。另一方面我們必須也看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接受比特幣作為支付手段,比如2017年11月,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普華永道(PwC)香港辦公室宣佈,他們將接受客戶用比特幣換取諮詢服務。此外,包括肯德基加拿大(KFC Canada)、微軟(Microsoft)在內的公司接受比特幣作為支付工具。數字貨幣作為區塊鏈的一種重要應用,已經在一定範圍內影響著支付手段的變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