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美好生活(16)社區人文建設,社會文明的觸發點

現代社會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進程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和大工業生產方式促使人們過度追求感官刺激和物質慾望,讓人們變得急功近利、冷酷無情,人們的主體意識逐漸喪失,想象力和創造力日益衰退,理想、信仰、倫理、道德等等趨於瓦解。因此,當代社會的人文精神旗幟再次被高高舉起。

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目標伴隨一個著名的論斷:“社會發展經由社區發展”。這個論斷要表達的深層含義是:社會發展是沒有明確的空間概念的,因此蘊含的人文精神難以落實。因此,應該將社會發展的理念與一定層次的地域範圍相連,這就出現了社會發展一詞。也就是說,在空間上將整個“社會”劃分為一個個小的“社區”,如果每一個社區能獲得充分的發揮在那,那就能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這就意味著“以人為本”的發展目標必須要在社區的層面上得到切實的貫徹和落實。

居住美好生活(16)社區人文建設,社會文明的觸發點

社區“人文精神”包含五大要素,即文化、認同、服務、地域和人群。從理論上說,只有具備了這五大要素,才是真正意義上充滿人文精神的社區。也就是說,一個“人群”或“人的生活共同體”,生活在一個既定的地域範圍內形成了社區,是為生活而聚集到一起,他們就需要“服務”———包括服務的設施(硬件)和服務的內容(軟件)。如果這些服務真正是以人為本的,也就是說對社區成員來說是適用的、方便的而且是經濟上負擔得起的,這就會使社區成員在生活上離不開社區。久而久之,人們對社區由產生依賴而發展出一種“認同感”,再逐漸升華為一種富有人文精神的同心同德、互助互濟、共生共存的“社區意識”。再上一個層次,從社區意識中又會引申出一種可以代代相傳、融入社區成員生活方式中的文化傳統。在人文精神上,倒是返璞歸真了,甚至到了隨意而不著痕跡的境界。如果人們有意識地去加以總結,並用文字記錄下來,這就是體現社區個性的“社區精神”。這就達到了社區發展或社區建設的最高境界。

在5個層次的社區要素的互動和整合的過程中,社區服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層面。屬於物質層面的“人群”和“地域”當然是不可或缺的兩大基本要素,但是,只有它們仍然構不成社區。計劃經濟時代也有街道和居民委員會,但它們僅僅是政府行政體系的延伸,並未構成真正意義上的社區。然而,要造就精神層面上的“認同”與“文化”,也並非輕而易舉、一蹴而就的。所以,服務作為一個介於物質和精神之間的中間層次就要起到承上啟下的連接和溝通作用。

居住美好生活(16)社區人文建設,社會文明的觸發點

顯而易見,在社區中,沒有“服務”這一中間層面肯定是不行的。一方面,現代的城市生活已經形成了以社會化的大分工為基礎的既定格局,在日常生活中城市居民絕無可能自給自足,因此社區中各種貼近居民生活的服務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社區組織也必須通過提供服務才能在社區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但是,服務本身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服務的目的是要發揚“人文精神”,使社區產生向心力和凝聚力,從而推動社區建設向更高的層次發展。關於如何建設人文社區,可以圍繞“關愛人、服務人、教育人、凝聚人”為核心進行。

“關愛人”,就是要在社區建設中,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建立健全關愛人的有關組織制度、完善優化社區環境,切實有效地開展關愛人的各種活動,體現對社區成員特別是社區內困難、弱勢群體的關心愛護,使社區成為全體居民的溫馨家園。

居住美好生活(16)社區人文建設,社會文明的觸發點

“服務人”,就是指由政府和社區內各種團體、組織機構及志願者通過構建健全的服務網絡和開展各種便民利民、居民自我服務活動等,以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需求,為社區組織和成員提供福利性和公益性的服務。

“教育人”,就是通過開展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與青少年教育在內的,形式多樣化的社區教育活動,切實規範居民道德行為,提升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法治觀念和科學文化素質,塑造社區居民公益精神、奉獻精神、互助精神、科學精神。

居住美好生活(16)社區人文建設,社會文明的觸發點

“凝聚人”,是指在創建人文社區的過程中,通過建立相應的組織,配備相應的設施,營造良好的環境以及開展一系列相應的活動,達到激發居民參與人文社區建設熱情,增強認同感、歸屬感,實現社區的高凝聚度,高美譽度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