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官轉業復員作爲獎勵性政策,是打了誰的臉?

周書記的講話剛出爐時,流傳著一個段子:

連日來、從天山腳下到南海之濱,從總部機關到邊防哨所,周法興同志講話在全軍和武警部隊官兵中引起熱議,官兵們紛紛表示,聽了講話後精神振奮,更加珍惜崗位,一定努力爭取幹到將軍或者自主擇業,一定不能轉業到周書記手下給書記添麻煩。

周書記的餘波還未散去,他的話仍在耳邊,這不,我們軍中某支部隊,就已經開始用實際行動,落實周書記的講話精神了。

軍官轉業復員作為獎勵性政策,是打了誰的臉?

在一份文件中,某部這樣說:

今後把安排幹部轉業復員作為獎勵性政策照顧,依據總隊幹部轉業復員政策和分配名額,從家庭有困難且在部隊表現優秀的幹部中選取。

這簡直是對周書記講話的神回應。周書記,你不是嫌棄轉業軍人無能嗎,你看,我們現在將表現優秀的幹部轉業到地方去,那些不是能人的就不讓他們轉業。這不是對周書記講話精神最好的落實嗎?

當然,這種解讀,確實是一個段子。

在上述那個部隊的文件中,轉業名額“從家庭有困難且在部隊表現優秀的幹部中選取”,這裡面還有一條“家庭有困難”,而且擺在了首位。在領導看來,讓困難的同志轉業是一種關心,說明“轉業”這事,對於軍官還真是個香餑餑。

記得前不久,我大陸軍提出“用七條標準淘汰不合格軍人”,廣大官兵也紛紛對此建言獻策,我看到一個經典的回答,莫過於有人提出:

設置一個很高的訓練標準,達到這個標準就可以轉業,達不到的就拼命練,我敢保證,戰鬥力肯定蹭蹭上升。

這個段子,和“轉業復員作為獎勵性政策”簡直異曲同工,當它終於從網友的調侃變成領導的指示時,那些關注關心部隊的人,心裡該有一種酸楚的無奈吧。

我們從正面來看,“軍官轉業復員作為獎勵性政策”,至少這說明,已經有領導開始關注官兵的心理需求,他們已經知道、並且也敢於承認幹部的轉業願望是普遍的。對於這種現象,也不再沉醉於空洞的說教,而是做出了一些引導性措施。從治軍觀念來說,能夠正視官兵服役意願的不佳現狀,這已經可以算作一個進步,這比那些坐在高堂上拍腦袋、動不動就聲稱要淘汰誰的人,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了。

但同時,這支部隊用的引導性措施,手段相對拙劣且對領導個人而言藏有政治隱患,也說明這一層級的領導,對於官兵的服役意願問題,沒有太多的好辦法。那些政策性問題、制度性問題、大環境問題,不是哪一個單位能夠解決的,最終還是需要那些主張“幹不好就用七條標準淘汰你”的人來倡議、來改變,但這類人似乎又對這一現象或裝聾作啞、或無知無覺。可以說這是一個悖論。瞭解情況想改變的人,沒有能力改變;有能力改變的人不瞭解情況或不想改變,不知道這算不算我軍這些年來、推動進步的動作始終那麼緩慢的一個縮影。

從前,我在一篇文章中說,領導幹部觀念的落後是強軍的最大障礙(墨牘君:為何你的前進如此艱難)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塔基在翹首以盼,塔身在蹣跚寸移,塔尖還在拍額髮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