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傳奇人物異事——古井迷蹤

古井迷蹤


在自來水還沒有現在這樣普遍的時候,人們的日常生活用水,一般都從井裡獲取。井有很多種,我說的不是現代那種由電能驅動的機井,而是井口豎個木製的轆轤,依靠人力打水的老式水井。這樣的水井,歷史悠久,能往上追溯很多年,即便是現在,在某些邊遠的鄉村,仍然沒有廢棄。

為了防止人畜誤入,危及生命,井口一般開得較窄,從上面望下去,黑黢黢,涼沁沁,幽秘深邃,令人脊背發涼。假如你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水面,有時候甚至會產生一種錯覺,覺得井水慢慢向你逼過來,逼過來,要將你融化進它的懷抱裡去……

在古人的意識裡,井是一個神秘的所在,每年的年關,各家都要準備好酒好菜,點燃檀香、蠟燭,祈求井神保佑自己,保佑自己的家人,一年風調雨順,無災無患。

除此以外,關於井,還有許多悠遠而又神秘的傳說,其中的一個傳說是:井原本是一個隱秘的通道,經由這個通道,你可以進入另一個世界……

我們下面說的這件事即於此相關。

唐文宗開成末年(公元840年),永興坊的百姓王乙家聚攏了一群人掘井,街坊鄰居的,互相幫忙,幹活都很賣力,可是,大夥兒甩開膀子揮汗如雨地挖了好幾天,硬是不見有水滲出來。照常識來說,這樣的深度,早該滲水了。證據就是鄰居家同期開鑿的另外幾口井。

怎麼辦呢?幹了這麼多天,總不能就此停工,前功盡棄。眾人商量了一下,達成了一致,繼續往下挖,不信挖不出水來。

挖井是個技術活兒,地表部分可以七手八腳,大家一起上,越往下,空間越狹小逼仄,最多能容下一個人,而且要搭架子,砌井圈,這就得請專業人士前來了。王乙家就請了這麼一個井匠。

這一天,井匠象往常一樣,腰繫繩索,下到井底。此時,王乙家院子裡的井已經超過尋常水井深度一丈還多,令人灰心的是,吊上來的土塊還是乾燥得很,一點潮溼的意思也沒有,挖了這麼多天,楞是連個水的影子也看不到。

井匠是個有職業操守的人,拿了人家的錢財,就得替人幹活。而且,他尋思著,這家的左鄰右舍,都挖出水來了,就王乙家挖不出來,沒有道理呀!

雖然是白天,井底仍然黑漆漆的,陽光根本無法照到這麼深的地方。在井底呆久了,誰心裡都會有點犯嘀咕,井匠就祈禱快點挖出水來,自己好趁早結束這種折磨。

挖著挖著,耳邊忽然傳來一陣人語聲和雞鳴聲,聽起來甚是喧鬧,如同近在隔壁。開始的時候,井匠還沒怎麼在意,繼續手腳不停地幹他的活兒。

隨著深度的遞增,耳邊的聲音越來越清晰,這時候,他終於弄明白:那聲音,竟然是從地底下傳來的!

想清楚了這件事之後,井匠的臉色馬上變得煞白,他再也不敢往下挖了,在地下拼命地拉動繩索,讓井上的人把自己拽上去。攀爬的過程中有好幾次中途踏空,要不是手上抓得緊,差點就摔回去。

直到身子探出井口,雙腳踩在堅實的大地上,他才鬆了一口氣。

上去之後,井匠把自己的奇遇跟東家一五一十地說了,王乙聽了,也非常驚駭。作為一個誠實守法的公民,他馬上找到管他們家這片兒的地方官,把發生在井下的怪事跟地方官進行了彙報。小官覺得這事事關重大,自己也做不了主,又呈報了頂頭上司韋處仁將軍。將軍以此事事涉怪異,不復上奏,連夜派人把這口井填了。(出《酉陽雜俎》天興坊百姓)

井被填上,意味著封閉了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通道。至於井底下究竟有什麼東西,誰也不知道。而在建州,則有一個人,同井下的世界進行了進一步的接觸。

建州乃八閩(福建)之一府,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公元)始設,福建省的得名即福州和建州各取一字而來。我們下面要說的這件事,就發生在建州。

建州本來有朝廷大員魏使君的一所宅院,唐朝末年,藩鎮俱起,全國各地飽經戰亂,建州也沒能倖免,這所宅院在兵火中被焚燬,到了五代,此處遂成為當地駐軍的駐地。

軍隊在這裡紮營,首先要解決的便是人畜的飲水問題。魏使君舊宅原有一口大井,不知道是人為還是自然原因,井口被堵得嚴嚴實實。軍官找人勘察之後,認為此井尚可使用,就派兵士下去,加以疏通。疏通舊井,總比開鑿新井要快,眾人都覺得這事可行。

一筐一筐的石塊、泥土和廢棄物品從井中提上來,沒過多久,黑洞洞的井口便出現在眾人面前。大功即將告成,軍官又令兩個人下去,對這口井做最後的疏浚。在他們的想象中,很快,大夥就能喝上甘甜的井水了。

沒想到,這兩個人下去之後,外面的人是左等也不上來,右等也不上來,從天光乍亮,一直到曉月西沉,井底下是一點動靜也沒有。點起火把來看,裡面黑幽幽的,什麼也看不到。

從此之後,二人消失得無影無蹤。

兩個士兵詭異地消失在井底,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事情傳出去,軍中一片譁然,各種議論甚囂塵上。然而,議論歸議論,性命要緊,誰也不敢下去探個究竟。

過了幾天,終於有一個勇敢者站出來了。那軍士對長官說,聽說軍中同袍死於井中,連屍體都沒撈上來,他聽了之後心裡很是悽惻,因此主動請命,下井找尋這兩個人的遺體,如果找到,就把他們的遺骸送出井口,令他們的亡魂得以重見天日。就算找不到,也要看看他們兩個究竟是怎麼死的,總不能一直矇在鼓裡。這樣的話,家屬來了,也沒法交代。

可以想見,兵士這種英勇的舉動,立刻得到了長官的稱許和批准。同袍們也都摩拳擦掌,要助他一臂之力。

下井之前,小兵找了一根結實的繩子,一頭緊緊地綁在身上,另一頭留在井口,由力氣大的人牽引,下井之前,同站在井口的人約定:“要是看我急速拉動繩子,就馬上把我拉上來。”眾人連連點頭。

所有的一切都準備妥當之後,這人沿著垂在井口的繩子,慢慢滑了下去。外面的人眼看著黑漆漆的古井,如同長大嘴巴的怪獸一般,一點一點地吞沒了他那瘦小的身軀,不由得都為這小兵暗自捏了一把汗。

等了很長時間,井底也沒有動靜。朝井裡喊話,也沒有人答應,井口的人們臉色開始變得凝重起來,一些人開始圍在一起竊竊私語:難道……這小兵已經遭遇不測……

不知道等了多久,就在眾人差不多對已經對小兵的生還失去信心時,忽見井口的繩子如靈蛇一般開始急速地抖動,軍士們大喜過望,馬上開始喊著號子合力往外拉繩子。

井口的繩子越來越長,終於,那個主動請纓的士兵露出了頭。

人還是那個人,神智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眾人七嘴八舌地跟他說話,卻見那人迷迷瞪瞪,形同痴呆,過了很久才恢復了語言的能力。面對眾人關切的詢問,這人說出瞭如下的一些話:

“入井以後,我便看到一些城池和市鎮。那裡人很多,熙來攘往,熱鬧非凡。主宰是一個叫李將軍的人,聽說公務繁忙,日理萬機,想見他一面很不容易。那兒的官府也非常氣派,修得宏偉壯麗,不比我們地上差多少。地下竟有這麼個地方,不知是福還是禍,想想覺得很害怕,就拉動繩子,爬了上來。”

“那你看到先前下去的那兩個人了嗎?”旁邊有人問道。

這人為難地搖了搖頭,告訴大家,他在地下呆的時間不長,並未見到那兩個人,這兩個人是死是活,當然也還是一個迷。

建州的節度使聽說這件事後,派人把井填上了。這個故事到此也就結束了。出《稽神錄》

一口幽深的古井,不僅能噬人於無形,而且成為連接兩個世界的通道。

這個通道,究竟是時間隧道,還是科學假說中的蟲洞?它所連接的那個地下世界,同地面上的現實世界,是存在於不同的時間當中,還是處於不同的空間之內?

有人說,天堂與地獄僅有一步之遙,抑或,那口古井,一端是現實世界,另一端,是傳說中的幽冥……

既然井是一個通道,那麼通行的方向就應該是可逆的,這邊的人能過去,那邊的人也能過來。《酉陽雜俎》裡記載的一則軼聞,便證實了我的這種推想。

說有一個叫獨孤叔牙的人,家裡有一口井,吃水的時候就從井中汲取。一天,家人象往常那樣,搖著轆轤,要把水從井裡提上來。奇怪的是,底下的水桶突然變得奇重無比,繩子根本轉不動。

這人直覺井下有古怪,便跑回屋子裡,叫上幾個人,齊心合力,一同把水桶弄上來。

你猜怎麼著?他們赫然發現,水桶裡面站著一個人!

那人頭戴草帽,手扶井欄,仰天大笑。

眾人嚇得臉色煞白,面面相覷,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打水竟然打上來一個人,這樣的事情,早已超過了他們的接受程度。

眾人正驚愕不已的時候,那人一個跟頭,撲通一聲,又折了回去。身影轉瞬便消失在水下,只餘下水面上泛起的漣漪,和那頂飄來飄去的草帽。

這個人突然出現,又突然消失,要不是水面上漂浮的草帽證明曾經有人活生生地出現過,目擊者簡直要懷疑自己的眼睛是不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出現了幻覺。

這個人從哪裡來?難道真的是另一個世界的人嗎?他又為什麼而笑?是不是在地上的人對地下的世界感到好奇的時候,他們也在想辦法穿越那個神秘的通道,來看看我們的世界?

如果我們再往前追溯的話,還可以發現一些端倪。

事實上,早在離唐代尚遠的秦朝,就有人對地底下的空間產生過疑慮。

這個人,在秦始皇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個諸侯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過程中,起過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就是秦國的丞相李斯。

根據史書的記載,秦王嬴政登基的第二年,便開始於驪山修建陵墓,陵墓的設計者是他最信任和倚重的謀士、丞相李斯,由大將軍章邯監工。一共徵發了七十二萬刑徒,修陵人數最多的時候達到八十萬人,由此不難想象這是多麼龐大的一個工程。

秦始皇三十七年,陵園的修造差不多已經到了尾聲,而秦始皇本人也即將壽終正寢了(當然,關於這一點,當時誰也不知道)。有一天,在都城咸陽的皇宮裡,有一個謁者(國君左右掌傳達等事的近侍)接到從驪山傳來的奏報。

奏報的內容有些詭異,李斯在奏文中說,工程進展得很順利,他們已經開鑿到地下的極深處,不過,在這裡遇到了點麻煩,下面堅如磐石,工匠用當時最先進的工具都鑿不進去,想點火照明,根本點不著火把,敲打地面的時候,發出空空的響聲,好像那下面什麼也沒有,又好像那裡面別有洞天。難道,在這廣袤深厚的土地之下,真的是別有天地?這件事著實古怪,他們也不敢不報。

這以後不久,秦始皇在巡遊途中駕崩,宦者趙高同李斯合謀,殺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立胡亥為二世皇帝。後來李斯同趙高爭權,也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不過,他親手設計建造的秦始皇陵,卻仍屹立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驪山陵墓修造時,“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這座構築精巧,充滿奇思妙想的陵墓,藏滿了奇珍異寶,到處都體現出王者的威儀和尊榮。

這裡有一句話值得注意,所謂的“穿三泉”,也就是挖到地底下極深,甚至有可能穿過了地下的暗河或者地下水匯聚的地方。在那裡,陵園的總設計師發現了不尋常之處,那以後,他們便停止了發掘。

從這幾個事件中不難看出,古人對地下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卻又無比的驚懼。除了那個軍士以外,只要再往前一步,就可以揭示事情的真相了,而他們,卻總在此時止步不前。留給我們的,是歷史遠去的背影和一個一個的未解之謎。

古代傳奇人物異事——古井迷蹤

圖文來源網絡 侵權聯繫刪除 感恩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