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十周年|於無聲處聽驚雷——比特幣前傳

中本聰拼上了最後一塊拼圖,整幅作品的名字,叫比特幣。

比特和幣,皆非新名詞,但此前的世界還不存在“比特幣”這個概念,任何一個石破天驚的發現,都會在黑暗中前行許久。比特幣也不例外,此篇前傳就是從那一束光開始,向暗湧的歷史中回溯。

密碼學與自由貨幣的理論基礎

在半個世紀以前,密碼學都還未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

1976年,Bailey W. Diffie 和Martin E. Hellman 發表論文《密碼學的新方向》,成為區分古典密碼和現代密碼的標誌,為密碼學規劃了新的發展方向,也為比特幣和區塊鏈加密計算的誕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第二年,在這一基礎上,RSA算法誕生,即後來區塊鏈技術中常用到的非對稱加密算法,在公開密鑰加密等場景中廣泛使用。同年,美國的數據加密標準(DES)公佈,這些事情都推動密碼研究從軍事、安全等公用領域拓展到民用領域。


比特幣十週年|於無聲處聽驚雷——比特幣前傳


這一年對未來比特幣的出現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密碼學同時實現理論突破的,還有貨幣學。1976年,哈耶克發表經濟學專著《貨幣的非國家化》,這本書從哲學、認知科學的角度,證實“自由市場經濟”觀點。他認為政府長期壟斷貨幣發行下,長期的通貨膨脹,導致價格結構發生扭曲,從而引發多種經濟問題,因此他認為政府壟斷貨幣發行弊大於利。他在書中還提出了若干理念,如廢除中央銀行制度,允許私人發行貨幣,將自由競爭引入貨幣領域等。這些都奠定了數字貨幣與現行貨幣互相補充乃至競爭的理論基礎。

八十年代,密碼學加速發展。1980,Merkle Ralf 提出了Merkle-Tree 數據結構和相應的算法,它可以用來校驗分佈式網絡中數據同步的正確性,後來被比特幣引入,成為區塊同步校驗的重要手段。Timothy May提出不可追蹤的電子貨幣,以獎勵保護隱私的黑客。1982年,Leslie Lamport等人提出拜占庭將軍問題,標誌著分佈式計算的可靠性問題研究進入實質性階段,這一問題的研究和討論促進了零信任基礎達成共識,確保信息傳遞的一致性。1985年,橢圓曲線加密(ECC)算法被Koblitz 和Miller各自獨立提出,使得非對稱加密體系有了實用的可能。

CypherPunk 加密天才的俱樂部

90年代是Cypherpunk的黃金年代。這一加密技術天才的鬆散組織靈感可追溯到1985年密碼學家David Chaum提出的匿名數字現金和假名信譽系統等設定,這些都發表在他的論文《無身份識別的安全性:讓老大哥過時的交易系統(Security without Identification: Transaction Systems to Make Big Brother Obsolete)》中。朋克這個詞,往往意味著反叛,這個組織就是試圖靠代碼作為武器來捍衛個人隱私的群體。

CypherPunk是一個郵件列表,1992年創建,2年後已經有700名訂閱者,它成為了一個非常活躍的論壇,大量關於密碼學、計算機科學、數學,乃至政治和哲學的討論話題頻繁地更新,同時這些早期互聯網的參與者,也大多是無政府主義等自由主義思想的尊崇者,他們廣泛討論的話題也包含隱私保護、政府監控、公眾控制、匿名與加密方法等話題。1993年,一篇埃裡克·休斯所作,名為《加密朋克宣言》的文檔橫空出世,從此CypherPunk這個詞正式進入視野。


比特幣十週年|於無聲處聽驚雷——比特幣前傳


在如今這個電子時代開放社會中,隱私是必要的,它是一個人不想讓整個世界都知道的事情,它是有選擇性的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權力。而秘密,是一個人不希望讓任何人知道的事情。

離未來再近一步

也許這距離如今炙手可熱的比特幣、區塊鏈聯繫尚遠,但早在1997年的時候,成員中的亞當·貝克就創立哈希現金算法(Hash Cash)機制,用類似比特幣POW(Proof of Work工作證明)的來防止垃圾郵件,為解決“雙重支付”難題提供了基礎。7年後的2004年,哈爾.芬尼(Hal Finney)基於哈希現金算法(Hash Cash),提出“可複用的工作量證明(Reusable Proofs of Work),即PoW的原型;

1998年戴偉(Dai Wei)發佈了匿名的、分佈式的電子加密貨幣系統B-Money提案來維護交易數據,其中就有POS(Proof of Stake權益證明)的思想;


比特幣十週年|於無聲處聽驚雷——比特幣前傳


千禧年前後,Napster、EDonkey 和BitTorrent 分別先後出現(1999-2001 年),奠定了P2P 網絡計算的基礎;

2001年,NSA 發佈了SHA-系列算法,這成為比特幣後來採用的哈希算法;

2005年尼克.薩博(Nick Szabo)提出智能合約概念,並設計了比特黃金(Bitgold)的系統,試圖讓節點競爭解決數學難題,再通過加密算法的串聯,構建一個產權認證系統——未來就在這些代碼中一點一滴生髮出來。

最後的事情,你都知道了,2009年11月1日,波瀾起於微末,中本聰在郵件列表發表文章《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並聲稱正在開發一種新的電子貨幣系統,採用完全點對點的形式,而且無須受信第三方的介入。然後,他上線了客戶端,開闢了區塊鏈的創世區塊,挖出了第一枚比特幣——他開啟了一個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