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父子兵(之五)

收藏父子兵(之五)

“秤桿不離秤砣,老公不離老婆”

中國的度量衡始創於父系社會末期,湖南長沙東郊曾出土了一批楚國的衡器,其中包括小木杆、秤盤、砝碼等物品。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老祖先就會使用天平,做一個架子,中間栓上一根橫杆,杆的一端拴上盤,盤上放上圓環形銅砝碼,另一端也用同等長的繩拴上盤,盤上放入被稱的東西,橫杆持平了,就能計算出重量,十分精確。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了度量衡的使用標準,從那時起桿秤就己經開始在官府中流行,秦漢至唐之間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

木秤桿是中國民俗品中使用年限最長、應用範圍最廣、歷經了秦、漢、唐、宋、元、明、清、民國、新中國的不同時代,是各朝各代都在使用的工具,尤以明、清、民國、直至新中國成立後二十世紀之前最為昌盛,甚至到今天還有商人使用著小木秤桿做小生意。歷經兩千多年,秤桿的樣式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木秤桿頭上(包括秤砣)的款識和杆上的進制單位有所不同。這些進制單位從十六兩、十八兩、二十兩、二十四兩、到民國以後的十兩制。

1994年,中國廢止使用木秤後,木秤就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而製作木秤的傳承人,更是越來越少。享有“中國衡器之鄉”美稱的浙江金華永康金江龍村早在宋代之前就開始為官府製做木秤,整個金江龍村過去幾乎家家都做木秤,到2011年,僅剩下幾位會做木秤的老手藝人堅守著這個行業,但年齡也是60至70歲的老人了。

木秤桿的木料主要有酸枝木(主要指老撾產的紅酸枝木,包括紅、黃、白、紫、黑酸枝)、鐵梨木(產於廣西和廣東一帶,稱作坤甸木,多用於製做長秤桿)、花梨木(包括海南黃花梨,越南黃花梨、紅花梨、紫花梨、草花梨,緬甸花梨,巴西花梨等)、紫檀木(主要指印度的小葉紫檀,紫檀裡還分金星紫檀、牛毛紋紫檀等),其他木料種類還有柞木、棗木、楠木等。秤砣的材質有鑄鐵秤砣、鑄銅秤砣、瓷砣、石砣。銅秤砣中最早期的是秦代秤砣,上面鑄有金文。

儘管木秤桿的實用價值不復存在,但很多人依然對其寵愛有加,甚至把它當成吉祥物、甚至視為鎮宅避邪之寶。特別是我國南方,很多家庭往往在搬新家、結婚住新房、做生意開張時,在房中掛一根大號木秤桿,包括秤砣一併展示。一根長長的木秤桿承載了人們的諸多美好的精神寄託和美好寓意,老百姓還用“不識秤花、難以當家”、“秤桿不離秤砣,老公不離老婆”、“天地間有桿秤”等俗語表達他們盼望“子孫的生意興隆”、“日子紅紅火火”、“夫妻恩愛、不離不棄”、“買賣要公平交易”的美好心願。(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