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贾樟柯的电影宇宙

专访|贾樟柯的电影宇宙

"

2个小时20分钟的《江湖儿女》,是一个既容易概括又不容易理解的电影。

说起简单,是因为这可以简述为关于一位落魄大哥和他女人之间的分合与往事,说起不易,则是我们该如何理解这部电影里的江湖与儿女。

专访|贾樟柯的电影宇宙

《江湖儿女》

从《山河故人》到《时间去哪儿了》,贾科长的电影命题都未曾离开时间与变迁。

实际上,从《小山回家》开始,贾科长的目光就一直在聚焦乡土与城镇中的发展变化,并在一个变化的大背景下,记录人的故事。

学者或是影评人口中的边缘人也好,或是科长自己认为的身边人也好,这些人与故事,都源自于科长的生活与记忆,而这20多年的创作,贾科长都始终没有忘记“真实”与“凝视”。

专访|贾樟柯的电影宇宙

《小山回家》

贾科长曾在1997年的《今日先锋》上表达及自己的创作观,他说,“影片快速的节奏与激情无关,相反只代表他们逃离真实的状态。因而,当我们这些更为年轻的人一旦拥有摄影机,检验自己的首先便是是否真诚而且专注”。

从《小武》《站台》《任逍遥》,到《三峡好人》《天注定》和《山河故人》,贾科长在《江湖儿女》中完成了他自己的“电影宇宙”。

专访|贾樟柯的电影宇宙

《小武》

这部讲述了跨时17年的电影,与其所有以往的作品一样,是对生活的凝视与反思,强调的是人的存在。活着,必然会有情感。这种情感未必每天都是戏剧性的,而日常性的情感又将如何捕捉?唯有凝视。

希望贾科长可以永远像20多年前写下“我愿意静静地凝视,我不回避”这样话语的年轻人那样,用电影记录我们真实的生活。

"

为什么影片中选择了火山灰这个意向,而不是别的烟灰?

这主要涉及电影的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和时间跨度长相关。我是希望把故事置于一个比较漫长的时间中去讲述的。我过去的电影,大部分都是较短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是生活的一个剖面。我想拍这个影片的一个直接原因(灵感),源自我小时候的记忆。

我们那儿挺乱的,有很多的大哥。大哥都比较帅,我很崇拜他们。后来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年回家,看到一个中年男人蹲在自己的家门口吃面条,我一看,竟然就是我小时候最崇拜的大哥,他已经被时间变成一位普通甚至有些落魄的大叔了。

所以,在我看来时间是能够摧毁很多东西的。我想把故事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中去讲述,也是因为新世纪这十几年,整个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对于个体来说,时间是一个无法逃避的催人改变的因素。

所以,人在时间中被消磨或毁灭,而过去的、自我的毁灭,这些都和灰烬有关。为什么会选择火山,其实是因为大同有著名的火山群,我之前在大同拍了好几个电影,特别喜欢那儿,没事儿会过去看一看、走一走。

这次拍片子,写剧本的过程中就突然想到,可以写几场戏发生在在火山边上的。火山会高温燃烧,就像女主角说的台词,“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最后都会变成灰烬消失”。但实际上,这些必将消失留不下名字的人,其实都挺纯洁的,也挺值得人崇拜的。

专访|贾樟柯的电影宇宙

所以说,英文名起作了Ash is the Purist White?

这个英文片名其实是用的一句对白。原本的英文名就是Money and Love,更直接一些(笑)。

影片女主巧巧一开始对斌斌说,“我不是江湖人”,到最后反对斌斌说,“你不是江湖人”,所以,巧巧是成为江湖人了吗?导演您又如何理解“江湖”?

我觉得这个问题也是这部电影的叙事核心吧。经常有人问我能不能一两句话讲一下这个故事,我觉得这个是很难的。

在我看来,过去的社会是更江湖的,而斌斌人到中年,经过几个来回以后,却已经不是江湖里面的人了。而巧巧,一开始她是很抗拒“江湖人”这个称号的,但是结束的时候,她却认为自己是江湖人了。

我觉得男女主角自我认知的变化,便是这个故事的核心。江湖有很多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道义原则,简单来说,过去人与人之间是通过情感联系的,人们之间是情谊连接。

而现在,就像电影中刁亦男说的“我们现在企业化了”,企业化意味着员工拿工资领钱,人与人之间成了钱与利益的纠葛,江湖就经历这样一个变化。过去,我们小时候打架,根本不是因为经济利益,就是荷尔蒙过于充沛。人与人谈得来才走的亲近,成为好朋友。而现在企业化之后,大哥经济效益好的时候,兄弟就在一起,经济效益差,大家伙就散了。

江湖,其实是给了我们一个观察社会人心、人情变化的一个角度。我很喜欢这个角度,中国的历史与社会文化总是可以用江湖角度去解读。胡金铨电影里面的明代,张彻电影里面的清代,都是在讲述政治、经济瞬息万变的江湖中,人们经历了什么,遭遇了什么。

专访|贾樟柯的电影宇宙

斌斌在录像厅里看的那段影像,是否预示着他后来的结局?

他在录像厅看的是黄泰来的《英雄好汉》。斌斌后来的腿不能走,是有真实原形的。

我在拍《山河故人》的时候拍,我的一个好朋友中风了。他过去特别能打,我见到过他打架,身手特别棒,还没反应过来,对方就被干倒了。结果突然就中风了,必须得坐轮椅。等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可以柱拐杖走了,我看到还是挺伤感的。

为什么最后还是要让斌斌拄着拐杖离开还不是留下呢?

斌斌虽然嘴上说自己不是江湖里面的人了,但他实际上是离不开江湖的。这个、是个自我认同问题。斌斌想要做生意,想发财,他想风风光光的回来,结果出事儿了,人财两空的回来了,心里还是不甘心的。这个也是演员廖凡非常感染我的地方,他演出了那种不甘。

专访|贾樟柯的电影宇宙

这么说来,这部电影还是有很多是和您记忆相关的。在这部电影开头,是一段DV影像,听介绍是十多年前拍的?

那个是我2001年在大同拍的,是真实发生的。

在DV影像最后是巧巧的侧脸,这个是新拍的吗?

对,DV最后那个镜头是新拍的。

所以为什么要用这段DV放在片头?

这还是和“江湖”有关系。这个片子其实借用了江湖片的类型架构,但我要写的一定是展现真实中国江湖的人际关系的故事,不是像港片那种传奇式的、离奇式的人物和故事。这个故事是寄生和滋生在日常生活里的,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说,这个故事里面的江湖人,可能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江湖人,但实际上他就是江湖人,我觉得这才是真实的状态。

所以,这段DV就是这个故事的发端,源于真实、日常的生活空间,在芸芸众生里面,我们捕捉到一个女性(指赵涛饰演的巧巧),带着我们进入到这个江湖的世界。我不想把将江湖和日常生活剥离,如果剥离了就不是我拍这个电影的初衷,我想拍的是现实生存里的这样一群真实的人。

专访|贾樟柯的电影宇宙

听着您这么说,让我想起西方尤其是英国、法国影评人评价您的电影为亚洲“慢电影”(slow cinema)的代表,这个概念并不是指电影节奏慢,而是指一些发迹于生活、日常性的事件,运用较多长镜头和空间叙事的艺术电影。

不知道您之前是否有听说过这个概念,这样的创作方式是无意识的吗?在影片中似乎也借徐峥之口说出“风景需要慢慢品”,您是否认同“慢电影”这样的描述呢?

无意识的(笑)。我只是想捕捉真实的生活节奏。包括说,我比较偏好于长镜头,其实我在运用长镜头的时候,不同年代也会有不同想法,最早《小武》中,那个年代其实比较追求一个客观性,在那样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里,客观性可以更突出强调民主性。

观众就不是一种被动观看,观众可以在一个连续的拍摄里,选择自己的关注点。那个年代的影像很多都是在完整时空中强调客观感受。

专访|贾樟柯的电影宇宙

而到了《江湖儿女》里,长镜头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专注感。我们坐在电影院里面,面对我们的生活和情感,只有专注才能带来情感上面的投入和进入。从整个创作角度来说,这部电影会有一点像长篇小说,故事经历的时间和跨度比较大,人物也比较多,人物关系必然也复杂。

而最核心的人物关系,应该是需要能让观众潜入进他们的情感核心地带。所以,这不是一个小品式的电影,我们可以有很多聪明的方法回避复杂的人物关系,或者用留白、躲闪的方式支持叙事,但是这么大的体量跨度讲一对男女十七年的分分合合,是需要一些专注的状态才可以渗入人物情感的核心领域中。

无论是写剧本还是拍摄,这都是最难的地方。要准确,要深入,很不容易。电影不管在形式上怎么多变,结构上怎么多变,最终一定是关注人是怎么活着的,是怎么相爱的,是怎么相恨的,人是怎么在这个环境里面生存下去的。

对于人的关注,这种观察力是不能丢的,要有心力所达,否则进入不了人物情感的核心地带。

专访|贾樟柯的电影宇宙

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您都是期望观众能够以一种沉浸的方式去触达人物情感核心。

十七年的时间跨度,您用了许多的叙事省略,在时空上可以看出一个较大的差异,这些省略是在构思阶段就想好的吗?为什么挑选这些时间段来呈现故事?

我觉得十七年的时间,不可能是一个连续状态。所以就要去寻找大事件变迁,保留彼此之间的空白期。

既然是有关“儿女”,入狱便是两个人的命运分岔口,自街头举枪刹那,他们的命运就被彻底改变了。五年的入狱,斌哥和巧巧互相理解,他们无法见面,这是一段空白期,恰好便是电影省略的一个节点。

入狱到出狱,五年时间,大家可以想像主人公是怎么过的。到了三峡的部分,两人在出狱后相会,情感发生变化,再到巧巧去了新疆,看到天外来物,两个人彻底分开了。分开以后,两个人之间出现更长的空白期,这便是另一个省略点,直到再一次相遇。

专访|贾樟柯的电影宇宙

所以,可以将影片理解为三段式吗?

对我来说,《江湖儿女》不能算是三段式的故事,人物的命运线还是浑然一体的。中心人物是连续的,情感线是连续的,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割裂。《山河故人》是三段式,最后母亲不见了,儿子到了未来了,它的时空是拓展的。

影片似乎有在向您前作致敬的意思,比如说巧巧在去三峡那段中,造型与赵涛老师在《三峡好人》的造型完全一样。

主要是在人物造型和名字上面吧。影片第一部分是2001年的年代,赵涛和廖凡的造型和名字都是来自2002年作品《任逍遥》。

《任逍遥》的人物就叫巧巧和斌哥,造型也和那里面一样。很多时候会说,想要完成自我电影的完善,形成一个自己的电影宇宙。其实这么用就是开一个玩笑,电影中的男女主角总要有一个名字,正好想到了《任逍遥》,斌哥和巧巧在那里的故事没有被延展,很短,见面就怄气,怄气就推搡,然后就分手非常短促。

因此,拍这个电影的时候,就想到这两个人物,有没有可能成为我们看到的《任逍遥》B面。

专访|贾樟柯的电影宇宙

《任逍遥》

可不可以理解为是这两位在另一时空发生的故事?

对,有点那个意思。《三峡好人》也一样,那里面的赵涛去找斌哥(《三峡好人》里面的那个人物也叫斌哥),找到后就离婚了,这两个人的故事就结束了。为什么斌哥这样一个山西人,会出现在三峡,而赵涛为什么又会追去,要离婚,在《江湖儿女》里面,对这些都有了交代,也是一个AB面的关系。

专访|贾樟柯的电影宇宙

《三峡好人》

可以由此看到您不同作品之间的关联或者说叙事延续性,是一种对作者身份的鉴别,蔡明亮导演也擅长此道。

(笑)对我来说就是玩儿。

这个还是挺有意思的。您刚才也提到这是一个比较偏江湖类型的影片,但个人观感而言,影片处理的还是非常艺术的。影片邀请张一白、徐峥和冯小刚等人客串,是否有商业上的考量?

如果有商业方面的考虑的话,可能他们不会来拍这个电影了(笑)。首先,我个人觉得在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我自己想要做到两点。

第一,故事线索清晰,越是时间跨度长的电影,越是需要线索清晰。另一个,从氛围上面说,我希望做到一言难尽、五味杂陈的感觉。这十几年人们是怎么过来的,每个人的回忆都是一团乱麻,无言以对。

然而,生活在继续,有沉重的地方,有痛苦的地方,也有幽默的地方、荒诞的地方。整个电影不应该在一个基调里面重复,不同的人实际就是不同的江湖。张一白和我开玩笑说,“我知道了,赵涛和廖凡演的是儿女,我们几个人就负责江湖”。我觉得这说的挺对的,尽管是玩笑话。

专访|贾樟柯的电影宇宙

确实,这些人物是在在我剧本的时候,就出现在我脑子里了。我最熟悉的就是这些同行,我觉得他们的形象都挺像我想要的人物。张一白就是重庆人,而刁亦男很斯文,像大学生一样。所以就请他们来演了,并不是商业的考虑。徐峥的话,我写完就觉得一定要他演,因为这个角色台词量非常大,我觉得应该找像徐峥这样台词能力特别强的人来演。

再一个,我发现新疆有很多上海人,因为当时有很多上海过去的知青。所以,我脑子里面就想,这应该是一个上海人,被困在新疆那里。于是就找了徐峥来,他是上海人,台词能力又那么强。演员的选择主要还是因为合适。

专访|贾樟柯的电影宇宙

影片当中有一部分是用胶片拍的?

是的,整个三峡部分。

最开端是DV,之后是数字摄影?

是的,杂七杂八在影片中用了共六种。

您这一部影片用了这么多拍摄的介质,您是不是有意探讨,伴随数字时代的到来,技术对于整个影像和记忆的影响?为什么选择这六种?

2001年拍的那些素材都是DV拍的,所以就想在之后够延续一段DV影像,于是就在原素材后面又补了一段新的DV影像。

我自己在梳理2001年到2010年的作品时候,我拍了很多纪录片,都没有剪,拍完就放那了,什么机器拍的都有,DV、Digital-beta、16mm、35mm,眼花缭乱,看着都有一点晕。我就心想,原来这些年影像技术是这么凌乱的,而每个东西都有它的质感,后来我和摄影师Eric商量,最后确定了六种。

专访|贾樟柯的电影宇宙

在影片中采取了很微妙的渐变,因为我不想做特别形式主义的,让影像质感对比特别强烈。对我来说,这些不同的介质其实是时间感,我们在连续的十七年时间里,我们对于变化是不敏感的,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了。

因而,记录我们的影像也应该是微妙的变化,让人感觉到改变了,但又不是那种对比强烈的变化,比方说忽然黑白,或者突然从模糊的DV到很清晰的数码。我们希望是一个渐变,所以总共用了六种模式。

比方说,我们街头混战那边,我们用的是最新的爱丽莎6K,我们从很低的象素一直拍到6K,在内部的象素设置上面做了一个曲线的变化,再到胶片的部分。然后当代的部分,本来我打算继续用爱丽莎,后来Eric说RED有一款最新的机器,他觉得锐度更高,更适合,就同意了,用来拍最后那一部分。整体还是和时间相关的。

专访|贾樟柯的电影宇宙

特别喜欢赵涛老师饰演的巧巧,这是一位有坚毅、有胆识、有柔情的女性。为什么要创作这样的一位女性角色,可以理解为是您给赵涛老师的一封情书吗?

不是,给情书就真的写一封,不用拍电影(笑)。我48岁了,说实话,生活当中很多时候,觉得女性更义气。

从2001年到2018年,十几年的时间,而这十几年也是我最重要的十几年。经历过很多事情,写这个故事时候难免会带有一种对自我的反省。首先我会调取自己的记忆,凝视自己的过去。

而这个过程当中,确实会有前所未地有对男性的反思。有的时候觉得男人挺可怜的,原本英文名叫Money and Love,这其实就是男性一生追逐的两样东西。忙碌碌几十年,最后发现失去很多。

女性不一样,女性有她们自己的立场,她们有自己坚持和关注的东西,比如说对家庭的看重,对情感的看重,对她们认为对的事情的坚持。基于这样一个反省,故事中的女性形象会越来越强,男性形象越来越弱。也恰好是这个年龄段吧,做这个故事时候有这种反思,抱着这样一种心情创造的人物。

专访|贾樟柯的电影宇宙专访|贾樟柯的电影宇宙

推荐 | “幕味儿”公号有偿向各位电影达人约稿。详情见:求贤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感谢幕味儿对OPEN开腔的支持)

专访|贾樟柯的电影宇宙

OPEN开腔,我们一起开腔!查看往期更多精彩内容,请戳下面的关键词:

电影影评:

音乐人访谈:

但是!OPEN写过有关音乐的文章可不仅只有这些!快到我们的碗里来!

专访|贾樟柯的电影宇宙专访|贾樟柯的电影宇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