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界的悲喜禍福

文藝界的悲喜禍福

對於文藝界來說,九月噩耗不斷,可以用黑色來形容。

從相聲大師常寶華,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國,到評說演播家單田芳,少數民族歌唱家布仁巴雅爾,再到相聲名家師勝傑,張文霞,搖滾音樂人臧天朔,這一長串耳熟能詳的名字,一個個閃耀在文藝舞臺的明星,相繼離開了我們。

儘管生老病死對於每個人來說,在所難免,但一下子這麼多藝術家辭世,不得不說,這是文藝界的重大損失,堪稱為中國文藝界最令人感傷的月份。

文藝界的悲喜禍福


小的時候,就特別喜歡單田芳老師的評書。那個時候每天一到中午,下課鈴一響,第一件事就是背起書包,一路小跑的趕回家打開收音機,收聽單田芳大師的評書連播,但往往時間的原因,經常錯過精彩的片段,只能聽到十幾分鍾甚至幾分鐘,所以總覺得意猶未盡,像錯過了什麼寶貝似的。沒事的時候,還喜歡模仿,學習他那獨特的嗓音,以及生動傳神的語言詞彙,一直到今天,他的作品都百聽不厭,令人回味。

相聲大師師勝傑給人的印象就是聲音悅耳動聽,特別的幽默風趣。頭幾年,他還經常參加畢姥爺主持的星光大道節目做嘉賓,每每到他點評的時候,總能妙語連珠,引人開懷,還沒少拿主持人開涮。這些年看到得他少了一些,估計也有他身體方面的原因,今天看到師勝傑大師在央視中國文藝的節目時,禁不住內心油然升起對他的崇敬,特別地感動。

相聲評書,都是屬於傳統藝術領域,都要深厚的根基和文化底蘊,離不開長期的錘鍊和鑽研,包括學習的方法,很多都離不開一些傳統的方式。有的依然採用舊時收徒教育,通過口傳心授,舞臺實戰的摸爬滾打練習,隨著一批老的藝術家紛紛離世,他們的徒子徒孫是否已經做好了接班的準備,是否能把咱們中國傳統文藝傳遞接力下去呢?

文藝界的悲喜禍福


這幾年,相聲界有一個名字大家都不陌生,郭德綱。他是已故相聲大師侯耀文的徒弟,和于謙一手創辦的德雲社近年來也異常火爆,算是在相聲處於低谷時期的為數不多的代表。他的弟子像李菁,何雲偉,曹雲金,以及現在當紅的岳雲鵬,郭麒麟,都已經成為相聲曲藝界的知名人物。只不過郭德綱因為性情等原因,也得罪了不少圈內的人士,以至於和徒弟之間都鬧得不可開交,老死不相往來。他們之間的恩怨情仇,引起許多明爭暗鬥,一度成為大家茶餘飯後除相聲之外的談資。

但不得不說,郭德綱對於相聲等傳統藝術的重新煥發青春方面還是有很大作用的,他通過德雲社開發市場,培養觀眾;通過電影電視作品提高人們對相聲等傳統藝術的的關注;通過喜劇人比賽節目進一步為全國喜劇人打造一個大的展示平臺;通過喜馬拉雅社交平臺傳播聲音藝術,這些都是他在相聲小品這些傳統藝術方面做出的努力和獲得,也是對文藝的傳承,所以即便很多人反對和攻擊他,但像相聲大師常寶華,師勝傑等等都還是非常支持他的。

與傳統對立的,就是現代。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最大特點是流量經濟,是眼球和粉絲。傳統藝術需要千錘百煉,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很多文藝界人士,包括演藝界演員,要跑多少龍套,十年磨一劍,最終才能登臺表演和觀眾見面。可現在的時代推出的很多直播平臺,那些小鮮肉們只要換套衣服,或者說句話,就能引來百千萬的點擊,甚至一張照片,就能換來百萬元的付費收看。現在各種明星出場,動輒百萬乃至千萬的出場費,而演出來的多半是一些爛劇或者爛片,沒有營養,沒有水準,即便這樣的作品還是有著上億的票房收入,這不能不說不是文藝界和現代生活的一個悲哀。

前段時間,著名媒體人崔永元揭露了娛樂圈陰陽合同、明星逃稅的現象,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這也同時揭示出了很多行業分配不公的一個現實。 現在很多明星收入高得嚇人,甚至代表國家去領什麼國家精神造就者獎,而以航天集團副主任設計師張小平為代表的國家航天頂尖技術人才每個月只領著普通職工的收入,相比之下,竟然是那樣的刺眼。最近張小平辭職,國家相關部門也在徹查娛樂圈的稅務問題,一些部門也出臺了相應的限薪令,希望能引起社會的反思,

九月開學季,央視的開學第一課曾引起一片吐槽之聲。除了過於頻繁的商業廣告充斥屏幕之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大堆娘炮式的“小鮮肉”紛紛上鏡露臉,誤導年輕一代青少年,傳遞不正確的價值審美導向。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娘則中國娘,一個國家和民族缺乏陽光、健康和剛強,陷入過分的陰柔和娛樂之風,就會讓整個年輕一代的價值觀、人生觀扭曲,就會誤入歧途,這對於整個國家和社會也許就是一場災難。.

老藝術家一個個離我們而去,新的年輕一代更應該學習他們身上對於藝術的執著的精神和認真的態度,練好功,學做人,迎頭趕上,接好班。時代是進步的,互聯網也是好的,但國家和社會要正確引導人們的認知和消費觀念,只有那樣,才能迎來各行各業包括文藝的新的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