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扯:關於因果偏差、朋友圈照片和團隊師徒制


瞎扯:關於因果偏差、朋友圈照片和團隊師徒制


1、因果百分比

你經常會在朋友圈看到這樣的文章,他每天XXX,難怪這麼有錢,或者活該他這麼有錢。

很多人都會點進去,看完以後就會想一下自己能不能做到,然後感嘆一番。

但是,看了人並不會因為get了這個點而變得更富有,反而是寫了的人沒準因為一篇10W+而走上人生巔峰。

歸根結底,是因為在成功人士案例的歸因上出現了問題。

當一個人成功的時候,他的奮鬥過程總會被人挖出來細細探究,大家都想要找到那個關鍵的點。

因為找到了,那麼照瓢畫葫蘆來一下,沒準自己也能成功。

還有一些人,能從這些成功要素裡面找到安慰——畢竟我也是可以成為海賊王的男人吶。

在這種案例中,每次都會思考一個問題。

那就是當一個結果,是由N個原因導致的時候,怎麼樣表達,才算是不違本心,更客觀。

如果用理工科思維來回答,那麼很簡單,你只要在原因前面加個百分比就行,比如你只要努力,就有能為你的成功增加1%的勝率。

這個世界,太複雜了,根本不可能給你一個算法去計算每一個原因背後的百分比佔比。

況且不同行業,不同的事業,就算同樣的原因,起百分比也是不一樣的。

比如同樣的成為文學大家,和小提琴大家,前者需要天賦和訓練,天賦因素也許是80%,努力只佔20%。而小提琴,現有的刻意練習方法論,是有可能讓任何人都達到大家水平的。

也就是對於小提琴大家這種成功來說,天賦只佔20%,努力佔80%了。

那麼對於每一個在有影響力的渠道發聲的時候,是否有必要去整理該成功事件的背後,你想要表達的觀點背後的百分比呢?

很難,也不現實,畢竟真實的世界裡運氣佔大多數,而理想的世界裡,努力才是需要被安排的品質。

不過,雖然我們無法去要求背後的數據,也沒有精力和認知去了解每一個行業背後的真相,但是我們得有一個百分比的思維。

馬雲成功,原來是因為A/B/C/D...我們得明白每一個背後都有百分比。

有錢人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我們也得明白有錢人的總數如果是100,那麼具體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的宣傳文,標題黨背後,你也得明白有一個百分比。

一個有錢人為富不仁,不代表100%,一個窮人不上進,不代表100%。

所有的觀點背後,我們都需要明白,這是小概率事件,還是大概率事件。

2、朋友圈照片

當你在朋友圈看到別人發的照片,你覺得好看,並點讚的門檻是什麼?

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冒出了這個問題。

一個維度呢,看人,漂亮的,感情深的,或者感情不深但是想要深入一下的,都點。

另一個維度呢,自然是純粹從照片的美,給了你非常愉悅的體驗。

我們就來說說這個維度,如何欣賞一張朋友圈照片。

很多人也許一下子會想起那些在國際知名大獎的照片,那些靠的不是獨特的視角展現的人性思考,就是獨特的技巧呈現的獨一無二。

但是朋友圈的攝影們都是新手,技巧最多構圖+光線,能採取色彩衝突的已經是高手了。

至於獨特的視角,我們只能說是咱們老百姓真實的視角,也算獨一無二。

構圖、光線和色彩,學過一點攝影或者平面設計的人應該很瞭解,構圖是為了把你想要表達的重點放在我們人類視覺習慣最舒服,或者最關注的焦點。

光線,是為了明暗,明暗除了突出重點以外,還包括照片的溫度,或者情緒,好心情和壞心情全在這裡。

至於調色,那就是高手了,自從看過《貝蒂的色彩》,還有《色彩心理學》以後,發現色彩也是說服力裡最隱晦,但是也是最強力的。

這三種技巧,對於一個新手來說如何評判呢?

那就是3秒內是否注意到了他想要表達的東西,然後他想要表達的東西情緒如何,意義如何?

當然配文案另外,文案配的好,那是錦上添花,配的不好,那是強行解釋。

知名的攝影作品,背後都帶有高級的反思與昇華在裡面,它裡面有本身的美,還有高超的技巧和難度,最後還有內涵和反思。

而我們大部分人只能看到美,業內人士或者懂行的人能看到技巧和難度,至於內涵和反思,則各人各異。

回到朋友圈的照片上來,怎麼算好呢?

首先,如果照片本身想要表達的東西,如果是普通和平常的,那麼它表達的方式有沒有創新?比如新的構圖。它背後的情緒是否有加強和反差?比如異常的光暗和配合。

然後,如果照片本身想要表達的東西,本來就是稀缺和有價值的,那麼其實不管技巧如何,都值得點讚的,比如美女、美景、具有時效價值的新聞照片等等。

3、師傅和徒弟

有句話,叫做帶出來了徒弟,卻餓死了師傅。

這句話影響了太多人,至今職場上都存在留一手的傳統。

但是從經濟學上來說,這句話的背景是在以前市場非常區域化的前提下的,整個村子方圓百里,木匠的一年需求就那麼多,徒弟接了單子,自然師傅要餓著了。

但是市場條件下呢?只要你有價值,市場永遠不用擔心飽和,從而進入零和博弈。

況且,對於師傅來說,有資格當師傅的前提,就是你進步的速度要超過徒弟。

如果你進步緩慢,那麼你徒弟就算不從你這裡學,知道也會從其他地方趕上你。

這樣的話,還不如通過一份香火傳承之情,提前和牛人建立起關係,從而讓自己獲益。

再說,教導的過程,本身還會優化自己的技能,讓自己更加的精進。

說完該教,那麼,怎麼教最快呢?各行有各行的方法論,不過逃不開最近流行的“刻意練習”邏輯。

咱們故事裡的獨門絕技老師傅,估計當的機會不多,但是職場裡成為管理者以後,帶新人那就逃不過去了。

如何帶新人,效率最高呢?

有四句話,非常精闢,“我說你聽”,“你說我聽”,“我做你看”,“你做我看”。

首先交代明確,這件事情是什麼?為什麼要做,重要性和意義是什麼?然後在說怎麼做,最好1/2/3步驟拆解。

第二步就是明確對方真的理解了,因為新人有時候常識和技能無法和你比,所以聽不懂,然後又有些新人內向不敢問。所以最好確定對方理解的辦法,就是讓對方主動重複一遍這件事。

第三步,當然是親身示範,一些複雜的任務,包括一些複雜的後臺軟件,新人無法瞬間掌握,就需要你引導,並解說,最好的辦法就是演示一遍。

第四步,那就是看對方做事,並給與一次次的反饋,反饋是練習和進步的精華,只有在反饋中,才能不斷的精進和成長。

當然反饋還是有技巧的,還有看人,有時候新人比較固執,那麼你可以讓對方犯一些影響不大的錯,從而讓對方記憶深刻一些。

最後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在教導的過程中,給予對方認可,並感謝對方。

雖然層級上,你是在教導,但是對於整個團隊和協作體系來說,他是來幫助你的,是團隊的一員,所以不管如何,這份感謝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這也是我們傳統師徒值,從來不會考慮到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