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與長壽的關係

孟雲飛/文

翻開浩瀚的中國書法史,我們發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著名的書法家高齡長壽者甚多。在杜甫感嘆“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唐代,虞世南活了81歲,歐陽詢活了83歲,柳公權享年88歲。在知識分子社會地位空前下降的元代,楊維楨活了75歲,黃縉81歲,王惲87歲,王馨92歲才壽終正寢。明清兩代書法家中的長壽者更多。明代的董其昌、文嘉、沈周皆享年83歲,文徵明至90歲高壽方駕鶴仙逝。清代的包世臣81歲,朱耷82歲,劉墉86歲,梁同書可謂其中壽星享年93歲。

書法與長壽的關係

趙樸初(1907-2000)

書法與長壽的關係

趙樸初書法

現當代書法家中高壽者更是不勝枚舉,沙孟海、趙樸初、董壽平、蕭嫻、於安瀾等享年都在90歲以上。以上所舉並非都是巧合,他們之所以長壽,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應僅僅歸功於書法。然而不容否認,練習書法,怡心養性,對人的身心健康的確大有裨益。

書法與長壽的關係

啟功(1912-2005)

書法與長壽的關係

啟功書法

前蘇聯著名的科學家巴甫洛夫曾說:“緊張是顆定時炸彈”。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生活節奏異常加快,常常使人處於緊張狀態之中,而這種狀態就會破壞人內在系統的動態平衡,影響人的心、腦,甚至危機生命。長期緊張不利於身心健康,而閒散又何嘗不是腐蝕生命的毒劑。特別是年老退休的人,在目前的社會制度下,老有所養,在物質生活方面有所依靠,又沒有具體的工作任務,若終日無所適從,這同樣不利於身心的健康。而練習書法是動靜結合的運動,動靜結合、一張一弛是健康的必須條件。一個人光動不靜不行,光靜不動更不行。所以練習書法一方面能使人從緊張中輕鬆起來,另一方面又使人能從閒散中充實起來,從而起到調節生活節奏以及內在系統平衡的作用。

書法與長壽的關係

沙孟海(1900——1992)

書法與長壽的關係

沙孟海書法

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指出:“作書能養氣,亦能助氣。靜坐作書數十字或數百字,便覺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揮灑,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覺靈心煥發。”他這裡所說的“氣”主要是指精神氣、靈氣,本就兼含精神與物質,能使生理機能調暢,手、腕、臂、身諧調,使呼吸、血液循環、腦神經諧調,整個運動過程都在生理、精神諧調一致中進行。也就是說,若有某種心理性的或病理性的疾病,並因這些疾病使自己心理或生理失調,則寫字有使失調的機制漸趨和諧之功能。東漢大文學家、書法家蔡邕也曾說,落筆前“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口不出言,氣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書法講求調息、呼吸、練氣,故作書者必須靜心養氣,運筆之前應調節情緒,抒發心懷,排除雜念,以便能集中精力進行書寫(這尤其適用於篆、隸、楷這幾種相對屬於靜態的字體)。從這一角度來看,書法與“心無異緣、意絕妄想、六窗寂靜、端坐默究”(《宗門武庫》)的佛家禪定功夫並無二致,又與講究調息、凝神入靜、以意導氣,通過養氣來調動人體內的本能力量的氣功如出一轍。如按照周星蓮所說的寫字“先須端坐正心,則氣自和,血脈自貫,臂自活,腕自靈,指自凝,筆自端。是臂也、腕也、掌也、指也、筆也,皆運用在一心”。按這種方法去做,“自然之氣機”便流行體內,精神與生理機制諧調,真進入這般境界,這又何異於當代流行的“心理療法”。

書法與長壽的關係

林散之(1898——1989)


書法與長壽的關係

林散之書法

清代學者毛慶臻曾說:“古人作書無論行、楷、草、隸……。故能章法渾成神明貫注,令觀者興會飆舉,精力陡健,不待搦管而思結構之密,昔賢所以有‘特健藥’之喻也。”自唐宋以來,有些文人用“特健藥”來讚賞書法中的精品,以示其對人的健康作用勝過名貴藥物。這其實也是優秀的書法作品的藝術魅力對人之心理的一種有益的調節作用。南宋大詩人陸放翁用親身體會印證了這種觀點,他在看到了人稱“梅妻鶴子”的林逋的書法作品時說:“君復書法高勝絕人,予每見之,方病不藥而癒,方飢不食而飽。”其意是說,欣賞一副書法作品,能夠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有利於身心健康。看來,把書法精品比為“特健藥”實不為過。

書法與長壽的關係

於安瀾(1902-1999)

書法與長壽的關係

於安瀾書法

由此可見,練習書法,不但使身體得到鍛鍊,而且使中樞神經經常有美的信息儲存於腦際,將力量送到筆端,傾注於紙上,心靈也得到淨化。書法作品及書法活動可以起到養性怡心,使大腦得到積極休息的效果,既可自娛,又可娛人。如能持之以恆,不僅能陶冶性情,而且又能祛病強身,延年益壽。

此文原載於《書畫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