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畢盟:從人大中法到橫掃LBS, LSE商科,我的6000字長文乾貨總結

基本條件

專業、年級:人大中法學院2014級金融學專業

GPA:3.72/4

GMAT:750(IR、寫作渣)

TOFEL:111(口語26)

實習經歷:互聯網金融平臺、德勤法國公司任務、中型券商投行部、Tier 2戰略諮詢(今年2月份找到的,及時向LBS做了update)

獎學金:國獎、學習二等、學習一等各一次;校學生工作三等;校三好學生三次

錄取結果:倫敦商學院 管理學碩士(LBS Masters in Management);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風險與金融碩士(LSE Msc Risk and Finance)

最終去向:倫敦商學院 管理學碩士(LBS Masters in Management)

提綱

初衷:緣何申請

選校:重返歐洲

GT:先難後易

Essays+面試:套路 or 真誠

GGU對我的助力

前言

這篇申請總結分為五部分,前四部分主要講我從決定申請開始,一直到準備文書和麵試過程中的心路歷程以及些許經驗和教訓,主要針對人大中法學院的同學。第五部分講述世畢盟在整個申請過程中對我的助力作用。

初衷:緣何申請

我基本上從進入大學伊始就決心在本科畢業後去其他研究生項目學習,倒不是因為別的,其實只是單純地想趁年輕的時候去不同的環境里長長見識,遇見不一樣的人和事。後來隨著大學生活的展開,也開始更加理性地思考這件事。除了這些原始的感性想法之外,當然也會考慮到申請研究生對職業發展的助力作用,以及時間、金錢上的投資回報率等等因素。

總的來說,我選擇申請的初衷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希望可以在年輕的時候通過不同的文化、環境來豐富閱歷和體驗,同時因為本科所在的項目既不位於國際一線城市,也不位於綜合性大學的校園,我希望在研究生期間可以至少彌補這兩項遺憾中的一項;另一方面,我希望可以通過研究生項目進一步探索自己在商科領域的興趣點,同時也希望所在研究生項目的資源可以為自己職業生涯的長遠發展帶來更大的助力。人生體驗+職業發展,這是兩個最重要的出發點,至於特定項目的選擇原因我會在後文中提到。

選校:重返歐洲

決定下要申請之後,接下來自然要考慮去什麼國家、讀怎樣的項目。在大三去歐洲交換之前,我個人一直對美國抱有更大的憧憬,希望可以在這個高等教育最為發達的國家接受研究生教育。可是在一番research之後,我發現美國最頂尖商學院的主流項目多為MBA,想申請的話需要三年及以上的工作經驗;而美國的名校中針對應屆生的商科項目則以金融數學、金融工程等量化金融項目為主,對於我這個典型的文科生、數學渣而言並不適合。與美國情況相反的是,歐洲的著名商學院裡則有比較多的、相對成熟的、同時不那麼量化的pre-experience項目。同時,大三在法的交換經歷又進一步加深了我從中學起就懷有的歐洲情愫,讓我期盼著可以在本科畢業後繼續與這片土地產生更多的交集。所以最後在所申請學校的地域分佈上,我主要還是申請了歐洲的商科項目。

除了個人對於地區的偏好、每個地區高等教育的特點之外,選校的最關鍵因素還是在於個人的職業規劃。由於我在選校時的職業規劃仍然不是特別明晰,在投行和諮詢之間搖擺不定,我對課程設置的靈活度和就業去向的廣度更加重視。關於課程設置,項目的官網上都會有極為詳盡的信息;而關於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則建議使用領英的篩選功能,重點查看該項目中國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尤其是大陸本科的畢業生)。其他國家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對於我們的參考意義往往比較小,因為這其中涉及到了工作簽證和招收偏好的問題。比如,同樣一個英國項目,擁有英國國籍或歐盟身份的學生和非歐盟成員國的學生在倫敦拿到頂級諮詢和投行offer的概率是完全不同的。

基於地區偏好和對課程設置、就業去向的期望,同時綜合項目(及其所屬學校)的知名度,我最終申請了四個位於歐洲的商科項目:倫敦政經的Msc Risk and Finance, 倫敦商學院的 Masters in Management,巴黎高商的Grande École項目和牛津大學的Msc Financial Economics。

GMAT:先難後易

目標既定,接下來首先需要應付的就是兩場標準化考試了。在GMAT考試當中我比較幸運,一戰便分手,所以就結合中法學院的情況簡單說一下備考心得。 個人感覺,對於我這種患有重度拖延症的人來說,比較合適的複習順序是“先難後易”;如果把難點放在複習的後半階段再看,則可能會平添自己的焦慮感,進而加重拖延心理。所以,在制定複習計劃之前,最好可以先通過一定的練習看看考試中的哪一項是自己最薄弱之處,在制定的計劃當中優先攻克這一部分內容。每個人的弱點都有所不同。比如說,雖然CD上的主流觀點認為Sentence Correction部分是GMAT考試中最重要且難度最高的部分,應該首先攻克,但通過初步的練習我發現我在Critical Reasoning部分錯誤率奇高,超過了50%,而在SC部分我反倒錯誤率較低。所以在複習順序的安排上,我選擇了優先看CR部分的資料和題目,直到把這一部分的錯誤率降低到我滿意的程度之後,再去複習其他部分的內容。

在GMAT的複習中,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覆盤,這一點的重要性遠大於刷題。複習GMAT不需要刷很多的題,能夠把OG做透了就足矣了,最關鍵的還是要把錯題和錯因有條理地進行整理,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集中把錯題重看一遍。一般情況下,第一次就做對的題目之後再遇到類似題目也不會犯錯,而第一次犯下的錯誤之後還可能會反覆遇到,所以覆盤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方式。我在GMAT考試當中用到的材料不多,題目的話只做了三本OG。另外在做CR和SC的題目之前,我看了Power Score出版的Critical Reasoning Bible以及Manhattan出版的Sentence Correction指南來熟悉這兩部分的解題套路。

CR和SC是GMAT考試中最需要下功夫的兩部分,把這兩部分解決好了之後,GMAT的備考工作可以說已經完成了一大半了。個人認為Reading Comprehension(RC)部分是GMAT Verbal裡面相對簡單的一部分,因為這一部分的文章邏輯結構都非常清晰,把OG裡面的文章都做過一遍之後就會有感覺。我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會快速在草稿紙上把文章的邏輯結構畫下來,這樣在做題的時候根據邏輯結構和題幹就可以很快的回原文定位,再根據文章各部分的邏輯關係就可以排除很多選項。

這裡說一下我複習GMAT的timeline。我報的是2017年5月5號在波爾多的場次,從當年的一月中旬開始複習,複習到三月中旬,期間平均下來每天看三到四個小時左右。三月中旬的時候因為期末和找實習的事情耽擱了一個月,一直到4月20號左右才重新撿起來。從4月20號到考試之前基本每天看8個小時。前兩個月基本都在看Verbal找做題的“感覺”(對於Verbal而言這種“感覺”很重要,而“感覺”離不開高強度的練習和覆盤),四月份重新撿起之後才開始刷數學,基本就是把OG裡面的題目都做了一遍,再把錯題總結一遍就差不多了。數學部分的用時不超過一週,而且這一週還是數學和Verbal同時在看。然後考前三四天匆匆看了看IR、寫作和數學機經,又做了一套模擬題,就上考場了。其他專業的情況不太瞭解,對於金融專業的同學來說,我比較推薦大三下學期複習,因為這個學期的課程安排相對寬鬆一些,中間的長假也能有效利用起來,然後期末考試後再複習半個月到一個月左右,就可以首戰了。另外還有一點要提醒在法國考試的同學們,因為這兩年換庫的時間越來越沒有規律可循,而法國的考位和場次又不多(波村的考場只能容納七個人,而且每個月只有兩場考試),需要提早報名,所以你很難判斷考試當天究竟會不會趕上換庫,更穩妥的選擇還是在複習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硬實力。至於雞精,我覺得當作考試前的熱身就可以了。而且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優先看數學雞精,練習的價值更高。

最後再說一下分數的事情。通常在項目官網的Class Profile部分就能看到前一屆學生的GMAT平均分。感覺一般對於中國學生而言,分數在這個平均分之上30分左右可以算作是“達線”了,當然,對於一些競爭激烈、申請人數眾多的項目而言,G的分數肯定是高高益善。至於IR和寫作,我在這兩部分的分數都很低,而且一般學校確實不太看這兩部分,但也有極少數學校會對寫作分數有所規定,比如牛津的MFE項目就推薦申請人的寫作分數要至少在5分以上。此外還有一點,就是不要被模考的分數所“蠱惑”。我在考前兩天使用官方軟件模考的時候分數是700分,當時覺得自己在正式考試中壓力更大的情況下能不比這個分低就不錯了,完全沒想到兩天後正式考試的分數反而比模考分數還要高出不少。所以建議大家就把模考單純地當成一次練習,不要過分糾結於模考分數本身。

Essays+面試:套路 or 真誠

在這個部分我想重點談一下我心目中準備文書和麵試的原則,以及一些diffrentiate yourself的技巧。在我眼中,文書和麵試的重點就是處理好兩個詞之間的關係:套路 or 真誠?文書和麵試正確的打開方式應該是:帶著套路的真誠。其中最重要的還是“真誠”。如果說“真誠”是核心態度,是世界觀,那麼“套路”就是方法論而已。“真誠”可以讓你的經歷變得具有說服力,而“套路”則起到justify你每段經歷的作用。

對於老司機而言,完全可以根據自身喜好採取自己獨有的套路和方法來準備寫作和麵試;如果是新手段位,實在想不出個性化的套路,那就參考老司機們總結的經驗和模板來組織自己的文章和談話內容。但歸根結底,商學院申請中文書和麵試的目的都是在differentiate yourself的同時,打動招生官。如果寫出來的內容、說出來的話,不是基於自己的真實想法,又何以打動自己,進而打動閱文無數、閱人無數的招生官呢?另外申請本身也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只有真實地展現自己,才可能被錄取到跟自己相契合的學校。如果過分偽裝自己,過分使用套路,即便被錄取到某所學校,也可能會因為與校園文化不契合而過得不舒心。文書和麵試的本質其實是在做這樣一件事情:懷著一顆真誠的心,用一些或特有、或通用的方法,來思考如下的兩個問題:“我過去的經歷怎樣塑造了現在的我,從而使我希望通過貴校的項目,來實現未來人生的小目標和大理想?”同時,“這些關於過去和未來的思考,又可以使我為貴校帶來哪些獨特的價值?”想清了這兩個問題,相信文書質量和麵試表現不會差。

同時,基於這個本質,我在這裡分享三個可以differentiate yourself的小tips,這三個tips都是基於我在申請倫敦商學院時的經驗。

❶ 不避諱曾經的失敗。所有人都知道在面試中要展現出自己有清晰的職業規劃、優秀的領導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有時為了把這些方面的故事講好,難免會有誇大自己的嫌疑。所以在適當的地方講出自己曾經的失敗經歷和相關的思考,反而容易給招生官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增加自己所講述內容的可信度。比如,在LBS面試伊始,招生官小姐姐就問我,為什麼本科選擇Finance作為專業?沒辦法,我當時選這個專業的初衷還真不是興趣,所以我個人也坦誠地回答:其實鄙人高考前最想學的專業是國際關係,最想做的是外交官,但因為高考搞砸,分數不夠去到女神校北大國關,其他好的國關院系貌似分也不太夠,所以只好放棄這個想法了。後來發現了中法學院這個寶,法語課程和法國交流機會滿足了我的歐洲情愫,而金融學這個專業則給了我機會為中歐之間的經濟交流做一些實際的事情。 “After all, the agreements signed between politicians can’t be actualized without the efforts of business leaders ”。說完這句話,我能明顯感覺到小姐姐先是被我的坦率驚了一下,進而又被折服……

❷ 找到和學校之間獨特的契合點。任何學校都希望你在申請的時候對他們有足夠多的瞭解,而如果你的這個瞭解夠獨特的話,則很容易讓招生官眼前一亮。比如,我從高中起就是Lonely Planet系列叢書的鐵粉。巧合的是,我在關注“倫敦商學院”公眾號之後第一篇推送給我的文章寫的就是Lonely Planet的創始人,Tony Wheeler。通過這篇文章我瞭解到Wheeler竟然是LBS的校友,所以在小姐姐問道Why LBS的時候,我在最後一個原因當中特別提到了這名校友,因為對於我而言,Lonely Planet象徵著一種pioneer的精神和一種sharing的品質,所以能有機會和他做校友對於我而言意義非凡。同時因為我在文書裡提到了我非常享受大一大二的時候給來蘇州的朋友當導遊的經歷,我又把校友的故事和我對導遊職業sharing特質的理解結合起來。在說完這個比較personal的原因之後,小姐姐很高興地跟我分享了Tony Wheeler最近給LBS捐款的新聞,我也說了我對他本次捐款的一些看法,這樣一來我和麵試官之間便產生了良性的互動。

❸ 做出自己的program structure,清楚該怎樣利用program的資源達成目標。申請的核心目的還是為畢業之後的職業發展和個人發展鋪路,所以在文書和麵試中你最好可以清楚地闡述這個program有哪些資源是你最為看重的,而你又將怎樣運用這些資源為之後做鋪墊。比如說,你可以結合自身的職業規劃設想一下,假設你被這個項目所錄取,你會選擇哪些選修課程,參加哪些社團?雖然你不知道最後能否被錄取,但這個過程絕不算YY,因為面試官確實會很喜歡問which electives / which clubs you’d like to choose一類的問題。如果你能夠在提到你中意的課程/社團的同時,還能夠提到關於這門課/這個社團的更多細節,就可以體現出你對前文黑體字當中的第一個問題有了清晰的思考,而這將會給你的整個申請加分不少。

上面的這三個tips雖然都是說的面試,但核心的思路和文書寫作其實是共通的,不論是在文書還是在面試中都可以用到。此外在素材的發掘方面,還有一點建議,那就是要多和朋友交流。他人看我們的角度通常和我們看自己會有所不同。朋友們有時會幫我們發現很多意想不到的素材。在申請季我看到的最有意思的文書題目是杜克大學Fuqua商學院的25 random things about you,即隨意寫出關於自己的25件事(必須是簡歷和其他文書中沒有提到的)。不論是否申請杜克,這個題目還是蠻推薦大家寫一下的,因為真的很有助於申請者更深刻地瞭解自己:從小到大關於你有那麼多事可以說,為什麼偏偏是這25件事你希望呈現給招生官?在寫好之後不妨和朋友們坦誠地聊聊,25件事可能多了些,但如果讓他們寫關於你的5件事,他們會怎樣取捨?和你自己寫的有哪些出入?他們覺得哪件事應該放在第一位?這樣的交流可以幫助你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自己,使你可以在準備文書和麵試的時候為招生官提供更多元的角度來認識你。

GGU對我的助力作用

說了不少個人心得,接下來想重點談一談GGU在整個申請過程中對我的幫助。我覺得GGU在申請中對我的助力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❶ 輔助規劃和督促作用。我很幸運地跟我的培訓師和mentor分到了一組,不論是培訓師還是mentor都很認真負責。我是2016年8月跟GGU簽約的,而在我當年9月剛到法國之後,培訓師就安排了第一次meeting,和mentor一起討論我申請的整體規劃,包括timeline以及各項要素的目標等等,可以說為我的申請奠定了很好的“戰略基礎”。在整個大三期間,培訓師會時不時地對我的情況進行跟進,不管是對我的GMAT備考還是找實習都起到了很大的督促作用,也避免了我在交換期間相對寬鬆的課程安排下產生懈怠情緒。

❷ 重要信息來源。在申請的規劃和準備過程中我們在每一環節都需要有足夠可靠的信息來支持我們做出決斷,而有一些信息如果是全DIY的話是很難取得的,比如特定項目近些年來video essay的常考題目,特定項目特定文書的示範,以及關於項目和學校的一些insights,等等。在龔老師去年7月份針對文商科申請開設的A課中,我獲取了很多關於項目、學校、文書和麵試套路的第一手資料,直接幫助了我最終在選校方面的決策。另外在之後準備文書寫作的過程中,培訓師也會給我分享一些公開渠道上很難找到的文書原件來幫助我不斷調整、完善自己的思路,從而最終形成屬於自己的文書體系和模板。此外,GGU近兩年在GMAT和TOFEL的備考環節也有所佈局,這對於學生而言也是助益頗多的。由於自己的複習時間較為倉促,我在前兩次TOFEL考試中始終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尤其是第二次托福考試中口語僅取得了20分的成績。在這之後我向培訓師要了世畢盟內部的託福口語培訓資料,這份資料也著實幫助我重新梳理了託福口語考試的準備思路,使得我在三週之後的第三次考試中取得了口語26分的成績。可以說,不論是一些大類的、成體系的信息,還是一些微小的細節,在我需要信息方面的助力時,GGU做的還是很到位的。

❸ 高質量的文書指導和修改。我覺得這是GGU使我受益最深的部分。首先,GGU鼓勵學生先不要依賴模板,自己構思。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重要,也算是對學生負責任了,畢竟每個人的個人經歷不同,目標和規劃也不同,也不應完全遵循相同的文書寫作思路。而當我根據自己的經歷完成某個學校的文書初稿之後,mentor總會做出十分切中要害的指導和點評,而且會對如何進一步修改給出操作性很強的指點,比如哪一部分需要詳寫、怎樣擴充該部分內容、段落之間的邏輯關係怎樣做出調整,等等。而在文書的框架大體成型、內容大致成熟之後,GGU的語言潤色服務也還是比較給力的,交付速度很快,而且確實比起初稿要精簡不少,用詞也更加考究。我在文書寫作階段平均兩週可以較高質量的完成一個學校的文書工作,這與GGU的高效指點是分不開的。

總之,還是很感激GGU,感激我的mentor和培訓師!在GGU的助力之下,我在本次申請季也取得了自己相對滿意的結果,同時對於文書、面試等申請重要環節也有了自己的心得和體會。也希望GGU在我們人大中法可以有更多成功的案例,助更多的學弟學妹實現理想。衷心祝GGU越辦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