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衆多謀士,主公讚譽他最聰慧,可惜太過自負

三國時期是我們國家歷史上比較混亂和黑暗的一個時代,因為當時政權已經很是錯亂了,像很多人都想在那樣一個亂世當中,建立起自己的政權。能夠在當中有所成績,這也是很正常的發展,但是在這個進程當中,就需要有很多人來輔佐自己,這樣的話,有才能的謀士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在眾多謀士,主公讚譽他最聰慧,可惜太過自負

三國時期的謀士是非常多的,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想輔佐的人,所以說哪個人帳下有更多的有才能的謀士,可能你能夠取得勝利的機會就更大一些。這其中當然要數,曹操了。曹操門下的謀士,有一個人,他可以說是在三國時期最為聰慧的,那就是楊修。論計謀、論政策,有人能夠比得過楊修,但是要論聰慧,可能就無人能及。

在眾多謀士,主公讚譽他最聰慧,可惜太過自負

首先,楊修的家庭出身是非常好的,他的父親也是在朝為官。從小他非常的聰慧,對於天下詩書無一不知,這也是讓別人非常驚訝的地方,甚至到了一種天下的人創作出來一首詩,他便知道一首詩的地步,這樣的程度,這樣的才華,當時可以說無人能及。正是因為他這樣的才華,所以被曹操所欣賞,曹操將他納入自己的門下為自己。當謀士,而能夠進入曹操的門下,也是他非常榮幸的事情,他也想要在這裡大展自己的才能。

在眾多謀士,主公讚譽他最聰慧,可惜太過自負

可以說,在他輔佐曹操的這個過程當中,他奉獻了自己許多的計謀。他為曹操出了很多的計劃,當然在很多事情上他都有自己非常獨特的看法,這也讓曹操對他很是讚賞,認為他不僅僅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也同樣有謀略。當時的司馬懿也好,孔明也好,在智謀上可能與他相比,會強過他,但是在聰慧的程度上都無法與他相比,但是這個人也有不好的地方。

在眾多謀士,主公讚譽他最聰慧,可惜太過自負

正是因為他如此的聰慧,所以他從小就非常的驕傲,甚至有一些自負。他對於別人人心的揣測是非常準確的,他也總喜歡去揣摩別人的心思,而這樣的人留在曹操的身邊,他是不會忍受的。因為曹操本身是一個,非常多疑的人,他不喜歡別人揣摩自己的心思。更不要提楊修這樣的,能夠準確的猜測到別人心思的人,所以曹操面對楊修,除了欣賞之外,還有的一絲忌憚。

在眾多謀士,主公讚譽他最聰慧,可惜太過自負

曹操心中一旦埋下了這樣的想法,那麼就證明楊修的日子不會那麼好過,他肯定會因為一件事情而失去曹操的信任。他不在乎,他認為他就算知道了曹操的這種想法,他也不能改變自己,因為他自己確實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而有才華的人,向別人展示自己的才華,又有什麼錯呢?所以他寧願讓曹操懷疑自己,將這顆種子埋在他的心中,他也不願去讓自己去改變,但是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種想法,後來他因此丟掉了性命。

在眾多謀士,主公讚譽他最聰慧,可惜太過自負

因為曹操面對這個人,他是遲早要殺掉他,終於在一次著名的雞肋事件當中,他猜透了曹操的心思,但是曹操不願意承認。以此來為由殺了他,楊修在臨死之前,其實他早已經知道自己被殺的原因是什麼,對於曹操的想法,他很清楚,但是他還是沒有選擇退讓,沒有選擇忍受。他的這一點確實是很讓人難以理解,但是也很讓人敬佩。因為他為了自己的驕傲,不願意向別人低頭,寧願死。也許只有這樣有才華的人,才能夠理解自己的驕傲是多麼重要吧。可惜的是,如此聰慧的一個人,就因為自己的自負而丟掉性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