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玄义|(045)明四谛境,初释二判

法华玄义|(045)明四谛境,初释二判


法华玄义|(045)明四谛境,初释二判


法华玄义|(045)明四谛境,初释二判


三、明四谛境,为四:一、明四谛。二、判麁妙。三、开麁显妙。四、观心。

初又二:一、出他解,二、四番四谛。

有师解《胜鬘》无边圣谛,对二乘有余,彰佛究竟。二乘是有作四圣谛,作者,有量四圣谛也。无作四圣谛者,无量四圣谛也。

法华玄义|(045)明四谛境,初释二判


法华玄义|(045)明四谛境,初释二判


法华玄义|(045)明四谛境,初释二判


作、无作就行;量、无量就法。二乘观谛,得法不尽,更有所作,故名有作。得法不尽,则有限量。

经言:“因他知,知是有作行也。”因他知,非一切知,不知无量法也,故言有作、有量。无作、无量者,佛知无穷尽,更无所作,故名无作。自力知一切,知者无作行也。一切者,是无量法也。

如此释者,虽唱四名,但成二义,非今所用。

四种四谛者:一、生灭。二、无生灭。三、无量。四、无作。其义出《涅槃.圣行品》,约偏、圆、事、理分四种之殊。

所言生灭者,迷真重故,从事受名。

然苦、集是一法,分因、果成两;道、灭亦然。

《杂心》偈云:“诸行果性,是说苦谛。因性说集谛;一切有漏法究竟灭,说灭谛;一切无漏行,说道谛。”

法华玄义|(045)明四谛境,初释二判


法华玄义|(045)明四谛境,初释二判


法华玄义|(045)明四谛境,初释二判


《大经》云:“阴入重檐,逼迫系缚,是苦谛。见爱烦恼,能招来果,是集谛。戒、定、慧、无常、苦、空,能除苦本,是道谛。二十五有子、果缚断,是灭谛。”

《遗教》云:“集真是因,更无别因。灭苦之道,即是真道。”

此皆明生灭四圣谛相也。

次第者,从麁至细。苦相麁故先说,灭虽非真,因灭会真,灭相麁亦先说。又举世苦果,令厌世集。灭能会出世果,令其欣道。作如此次第也。

圣者对破邪法,故言正圣也。

谛者有三解(云云):

• 谓自性不虚,故称为谛。

• 又见此四得不颠倒觉,故称为谛。

• 又能以此法显示于他,故名为谛。

《大经》:“凡夫有苦,无谛。声闻、缘觉有苦,有苦谛。”

当知凡夫不见圣理,不得智,不能说,但苦无谛。声闻具三义,故称为谛。此释与经合也。

法华玄义|(045)明四谛境,初释二判


法华玄义|(045)明四谛境,初释二判


法华玄义|(045)明四谛境,初释二判


无生者,迷真轻故,从理得名。

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道,不二相;灭,无生相。又,习应苦空,三亦如是。

又,无生者,生名集、道。集、道即空。空故不生集、道。集、道不生则无苦、灭,即事而真,非灭后真。

《大经》云:“诸菩萨等解苦无苦,是故无苦而有真谛。”三亦如是。

是故名为无生四圣谛。

圣谛义,如前说。

无量者,迷中重故,从事得名。

苦有无量相,十法界果不同故。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相,恒沙佛法不同故。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

《大经》云:“知诸阴苦,名为中智。分别诸阴,有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我于彼经,竟不说之。”三亦如是。

是名无量四圣谛。

法华玄义|(045)明四谛境,初释二判


法华玄义|(045)明四谛境,初释二判


法华玄义|(045)明四谛境,初释二判


无作者,迷中轻故,从理得名。

以迷理故,菩提是烦恼,名集谛。涅槃是生死,名苦谛。以能解故,烦恼即菩提,名道谛。生死即涅槃,名灭谛。

即事而中,无思无念,无谁造作,故名无作。

《大经》云:“世谛即是第一义谛。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出世人知即第一义谛。”

一实谛者,无虚妄、无颠倒、常乐我净等,是故名为无作四圣谛。

然《胜鬘》说无作四谛中,别取一灭谛,是佛所究竟,是常、是谛、是依,三是无常,非谛,非依。

何者?三入有为相中,故无常。无常则虚妄,故非谛。无常则不安,故非依。灭谛离有为,故是常。非虚妄,故是谛。第一安隐,故是依。故名第一义谛,亦名不思议也。

法华玄义|(045)明四谛境,初释二判


法华玄义|(045)明四谛境,初释二判


法华玄义|(045)明四谛境,初释二判


达摩欝多罗难此义:然经说佛菩提道,三义故常。一、惑尽故常;二、不从烦恼生故常;三、解满故常,如众流归海。那云道谛无常?

答:《胜鬘》作此说者,前苦灭谛,非坏法灭。无始、无作等,过恒沙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说苦谛,隐名如来藏,显名为法身。二乘空智,于四不颠倒境界,不见不知。今欲显说,说一是常、是实、是依。有对治、除障、身显,故明三非常、非实,一是常、是实耳。

今难:若尔,一谛显,是无作谛,三谛未显,非无作谛。一是了义,三非了义。当知《胜鬘》所说,说于次第,从浅至深,历别未融,乃是无量四谛中之无作,非是发心毕竟二不别之无作。《涅槃》云:“有谛有实”,当知四种,皆称谛、称实、称常也。

法华玄义|(045)明四谛境,初释二判


法华玄义|(045)明四谛境,初释二判


法华玄义|(045)明四谛境,初释二判


二、判麁妙者,大小乘论谛,不出此四。或教、行、证不融者为麁;教融,行、证未融,亦麁;具融者则妙。

若约五味者,乳教两种,二乘并不闻,以大隔小,则一麁一妙。

酪教一种,大乘所不用,以小隔大,根败聋哑,是故为麁。

生苏教四种:一破三,二不入二。一虽入,一教不融,故三麁一妙。

熟苏教三种:一破二,一入一,一不入一。一虽入一,教不融,故二麁一妙。

醍醐教,但一种四谛,唯妙无麁。

是为待麁明妙(云云)。


法华玄义|(045)明四谛境,初释二判


文章 | 智者大师

图片 | 玉泉禅寺数据中心

玉泉Monastery

天台祖庭 智者道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