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發展理念推進京津冀生態文明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京津冀地區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是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但該地區存在大面積霧霾頻現、資源環境超載嚴重、生態惡化等諸多難啃的硬骨頭。針對京津冀環境汙染等諸多難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時指出,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有效路徑、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需要。2017年2月23日至24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考察北京,強調對大氣汙染等突出問題,要綜合施策。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破解京津冀大氣汙染等突出生態問題,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新發展理念推進京津冀生態文明建設進入新時代。

以新發展理念審視京津冀生態文明建設新問題

鑑於我國發展所面臨的環境和生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早抓事半功倍,晚抓事倍功半,越晚越被動。那種只顧眼前、不顧長遠的發展,那種要錢不要命的發展,那種先汙染後治理、先破壞後恢復的發展,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基於新發展理念的視角,全面分析京津冀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諸多新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創新能力不足,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較低。創新能力不強、創新投入不足,導致生態文明建設的質量與效益較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與環境汙染的加劇成為當前京津冀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問題。長期以來,北京周邊省市以重化工業為重要支撐的高碳產業結構,惡化了整個京津冀地區的生態環境質量。河北唐山、邯鄲、石家莊、邢臺、保定等城市是全國汙染重災區。河北省高能耗高汙染產業的區域佈局在一定程度上對北京和天津形成了“汙染圍城”的態勢。京津冀整個地區的資源能源消耗強度大,環境汙染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技術創新不夠。特別是面向綠色環保的新能源技術和制度創新不足,傳統能源消費轉型緩慢,對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的開發、應用、推廣嚴重不足,制約了京津冀地區的能源消費和產業結構轉型。創新驅動不足導致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比較低,直接或間接制約了京津冀生態文明建設。

協調機制缺失,發展不平衡較為突出。因資源能源相對匱乏,行政分割和地方壁壘等因素存在,京津冀地區在發展中存在協調機制嚴重缺失的現象。各自為政與各自發展形成牽制,要素流動不夠順暢,溝通協調不夠順利,致使區域產業間的互動不足。在大氣環境聯防聯控、水汙染治理、土壤汙染治理中缺乏利益的平衡性、協調性和發展的可持續性,難以改變傳統自我封閉、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文化建設未能實現均衡性、協調性、持續性發展,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比較突出。

綠色空間不足,生態環境建設滯後。在京津冀發展進程中,疏於對生態環境的有效治理與保護。為了追求GDP增長而選擇以消耗資源、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型城鎮化道路,加快了城市資源能源耗竭和生態環境汙染,降低了城市資源環境承載力。缺乏有效的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失序的工業化、城鎮化行為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與後果,這些後果在不同的空間規模上具有不平衡的社會影響。大量農村和農業用地轉化為城市用地,資本和利益主導下的空間盲目擴張和產業粗放發展。例如,過度開發資源、使用低效能燃煤、機動車尾氣汙染、工業高汙染高排放等。這些行為降低了區域城市環境承載力,城市綠色空間嚴重不足,生態環境建設嚴重滯後,必然引發生態安全與環境危機。

區域開放度不夠,要素流動不順暢。京津冀地區的開放性不夠,不僅區域內部,還包括京津冀地區與區域外部之間缺乏足夠的開放和交流。資源要素流動的不順暢,會直接導致經濟發展與社會、生態、文化等發展不夠開放。從過去的發展狀況來看,京津對周邊地區不僅沒有形成更好的產業波及和輻射帶動作用,相反在人才、資金、技術等方面形成“虹吸效應”,進一步擴大了區域差距。河北及周邊省市的高端人才更多的是往北京走,而北京高端的科技資源、人才資源和創新資源對周邊地區並沒有形成很好的輻射帶動作用。當前,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有利契機,加快京津冀地區的環境治理與生態文明建設,推進開放融合發展就顯得尤為迫切。

共享不夠充分,生態補償機制缺失。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諸多方面的共享不足和不充分現象。具體表現在環境治理、生態建設、人才、政策、基礎設施等多個方面。以京津冀地區生態補償為例,為了給京津阻風沙、護水源,河北省承德市多年來實施了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生態建設重點工程。一方面,建立了承德市與北京、天津開展跨區域碳排放交易、灤河跨界流域補償等橫向補償機制,但生態補償多以支持和補助一些項目來體現,臨時性政策諸多,缺乏穩定的長效生態補償機制。另一方面,生態補償收益過低,則難以支撐自身發展。目前的生態補償標準,尚未充分考慮生態系統恢復或保護需要的各類成本,補償標準偏低,投入資金與實際成本差距較大。此外,京津冀地區只在林業、農業、水利、環保等領域開展部門主導的專項生態補償,存在規模小、進展慢、補償少等客觀問題,生態文明建設的共建共享未能形成合力。

以新發展理念培育京津冀生態文明建設新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在京津冀生態文明建設中全面貫徹和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就是要尊重生態發展規律,加快創新驅動、統籌協調、綠色發展、開放融合、共建共享,增強人民群眾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切實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具體而言,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新時代京津冀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加快培育以下幾項新動能:

培育創新發展新動能,構建京津冀高精尖產業體系。要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為重要機遇,加快京津冀生態文明建設。要充分發揮北京科技創新優勢,提升京津冀地區創新能力,增加創新投入,發揮科技創新在構建高精尖產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引擎和動能作用,加快河北及周邊地區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的轉變。以技術創新為關鍵突破口和新動能,加快河北唐山、邯鄲、石家莊、邢臺、保定等全國汙染重災區的產業轉型和生態文明建設,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新能源。要運用高新技術、低碳技術創新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整個京津冀地區的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以高精尖經濟結構推進傳統汙染產業的淘汰、轉型,進而減少能源消耗和排放汙染水平,從根上減少京津冀地區汙染排放,切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培育協調發展新動能,推進京津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京津冀三地產業協同與利益協調機制缺失,導致低水平重複建設和惡性競爭,發展落差仍然較大,發展不平衡現象較為突出,“大樹腳下不長草”與“燈下黑”等現象一定程度上依然客觀存在。新時代的京津冀生態文明建設,迫切需要提升發展的協調性,要打破“一畝三分地”的傳統思維,積極培育協調發展新動能,加快推進京津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足京津周邊地區在教育、醫療、生態等方面的短板,縮小區域公共服務差距。特別是在大氣環境聯防聯控、水汙染治理、土壤汙染治理中重視利益協調與協同發展,有效推進區域協調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

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加快京津冀生態建設。當前,全球經濟正在綠色轉型,我國的綠色轉型也已進入發展快車道,更加緊密地融入了全球環境治理進程。這些背景為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提供了可能。一要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在城市規劃、產業佈局、空間治理等方面堅持“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綠色發展理念指導發展行為。二要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鼓勵使用綠色低碳能源,利用廠房屋頂、空地等大面積安裝光伏發電設備,積極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循環經濟模式。三要大面積進行國土綠化、立體綠化,加快生態環境治理與綠化建設,不斷擴大綠色生態空間,打造無煙的京津冀和綠色低碳的世界級超大城市群。

培育開放發展新動能,加快京津冀要素流動。推進京津冀生態文明建設,要積極培育開放發展的新動能,加快要素流動,破解開放中的各種阻礙和壁壘難題,構建更高質量的開放型經濟體系。要以開放促協同發展,以開放促環境治理,以開放促生態建設。一方面,要積極主動地擴大對外開放,以開放促京津冀地區改革,引進先進的綠色低碳技術,改造傳統的高能耗工業發展模式,通過開放與國際標準接軌,改變高汙染的傳統形象,樹立綠色形象和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區域競爭力。另一方面,要以開放形成京津冀協同發展新動能,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重要契機,加快北京對周邊地區的產業波及和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推進要素流動、戰略合作、共贏發展。以區域間要素流動的加快,進而形成京津冀生態文明建設的開放動能與協同效應。

培育共享發展新動能,擴大京津冀生態文明建設補償規模。生態文明建設關乎每個人的核心利益,清淨空氣和清潔水源是每個人的必需品。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既需要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由人民共享,也需要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集體智慧,集思廣益,親力親為,最終實現共建共享。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要堅持共建共享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以共建共享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動能。在人才、信息資源、科技創新、生態補償等方面加快建立共享機制,擴大京津冀地區在生態補償方面的規模,提高生態補償標準,激活共享發展與生態建設的多元化補償機制,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共建共享合力,共同建設和打造生態優美、和諧宜居的美麗新首都。

(作者:陸小成,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市情調研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副秘書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