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的新內涵

國際交往中心是《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提出的北京城市戰略定位之一, 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提出的首都核心功能。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就提出北京要建設國際交往中心。在當前的歷史條件和戰略意涵下,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的新內涵,以及與北京城市發展、京津冀一體化建設和國家外交之間的關係,值得重點關注與深入思考。

國際交往中心的歷史維度

北京市的外交服務工作在20世紀80年代進入了新時期。1983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的批覆中指出,北京“要為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全國工作和開展國際交往,為全市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創造日益良好的條件”。當時中央提出的國際交往中心,實際上是指當時歷史條件下國家的對外交往中心,其核心指向承載和發揮好首都的外交功能。從國內來看,當時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全面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尚未啟動,北京還處於計劃經濟體制下,參與國際分工和貿易比較有限。從對外來看,國際關係仍然處在冷戰的矛盾漩渦中,中國的外交關係網絡剛剛得到恢復和發展,由於歷史和意識形態等原因,在聯合國和國際組織中的活動尚不活躍。當時的北京,只有一個國際化維度,就是把國家的外交工作服務好、保障好。尤其是1979年中美建交,北京的使館區開始發展、擴建,居住在北京的外交官員和記者迅速增多,外交國事活動大量增加。在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尚未全面建立的情況下,在北京開展的政府間外交也是帶動全國對外開放的主窗口。這是北京城市國際化的一維時代。

1985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拉開序幕。北京作為全國的中心城市迅速融入國際分工體系,國際貿易和投資飛速發展,城市維度的國際化形態開始成長。10 月,國務院批覆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1991年至2010年)》,將北京的城市性質確定為“偉大社會主義中國的首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現代國際城市”。規劃提出,把北京建設成為“具有第一流水平的現代化國際城市”的長期發展目標。2001年2月,北京“十五規劃”提出建立 “世界一流水平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2005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對北京的城市性質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國際城市”。這版規劃把城市發展目標確定為國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並提出到2050年左右建設成為經濟、社會、生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城市,“進入世界城市行列”。無論是“國際城市”“國際大都市”還是“世界城市”,北京的國際化定位始終與“現代化”的定位相伴相隨。北京通過城市發展,吸引了大量跨國公司和國際金融貿易活動,在國際資本流動和技術合作中產生日益重要的影響力。尤其是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北京作為世界級中心城市的影響力迅速增加。同時,北京繼續服務於越發頻繁和高端的國家外交活動,不斷提升服務國家外交的能力。這是北京“都”與“城”二維國際化的階段。

2010年8月23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在視察北京的時候,提出北京國際化的新思路。他講話中的“五個之都”建設,包括“努力把北京打造成國際活動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業總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等。這些目標與過去的“世界級經濟中心城市”等導向明顯不同。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指出北京要堅持和強化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2017年,北京新的城市規劃正式確認了“四個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並把疏解非首都功能作為未來城市定位調整發展的“牛鼻子”。這次北京的國際交往中心建設,區別於過去20多年城市維度的國家化路徑,也超越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首都維度的國際化路徑,屬於第三維度國際化。與前兩種維度相比,其最大的特點在於國際化的動力除了城市發展和國家外交,還要增加國際性的因素,國際主體在其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對國家外交的服務和承載功能不但不會削弱,還會不斷加強,會倒逼北京的城市建設向更優質、更協同的方向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未來的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是“都”與“城”、國際交往中心建設並舉的三維時代。

國際交往中心的現實內涵

國際交往中心與城市的關係。城市環境的改善,國際活動的聚集,需要城市各方面水平的整體提升。尤其要重視科技創新中心、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與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的協同關係。由科技進步帶來的追趕型發展和創新型發展,是中國和亞洲國家近年來展示出的突出形象,也是關係到未來新科技革命的格局。只有通過高水平的國際交往,以大量的國際學術合作、科技交流、人才流動為依託,北京才能夠迅速成長為世界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全國文化中心與國際交往中心建設也是相輔相成的。北京的文化既要開放包容,又要體現東方特色,代表亞洲文化形成文化向心力,對世界其他文明板塊形成文化吸引力。通過北京,世界可以瞭解東方、通向亞洲。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中心建設,可以為北京的國際交往中心建設帶來更強的綜合性區位優勢。

國際交往中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係。北京新總規明確提出“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具體表現在“提升京津冀城市群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的引領地位”。這屬於典型的城市維度國際化目標。規劃指明要“充分發揮北京一核的引領作用”,“在推動非首都功能向外疏解的同時,大力推進內部功能重組,引領帶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其中,非首都功能疏解,是指北京用世界級城市資源實力補充京津冀城市群落髮展。國際優質要素的聚集地在北京,以北京為交往和創新平臺,可以為京津冀城市群的經濟發展、社會治理、文化提升和環境改善提供全球性資源。

國際交往中心與國家外交的關係。國際交往中心建設對國家外交的意義不僅體現在外圍環境的改善,還要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內涵發展提供核心支撐。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主要目標,是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要發揮負責任大國的作用,積極貢獻全球治理方案,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北京是中國所倡導的新型國際關係的主場、新型全球治理的心臟。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為首都維度的城市國際化補充了新的內涵。

(作者:周鑫宇,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副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