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價值優勢

一個國家的硬實力固然重要,軟實力也同樣重要。沒有文化復興、沒有價值優勢,縱然財富如山,也難實現崛起、卓立於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臨兩種顯著並存的現象:經濟社會高速發展舉世矚目;社會道德體系重建迫在眉睫。當前,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需要鍛造中國特色的價值優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全國人民的自覺行動,提升我國的國家話語權、文化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鍛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價值優勢

大國之大,不僅在於國土疆域之廣、經濟總量之大、軍事力量之強,更在於文化底蘊之深、在於精神力量之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經濟巨大進步所伴隨的信仰缺失、道德失範等社會失序問題,面對西方話語霸權及其帶來的思想文化侵蝕,面對國際社會對當今中國提供必要價值引領的熱切期待,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需要鍛造中國特色的價值優勢。

新時代呼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引領和主導作用

核心價值觀是文化最深層的要素,在文化建設中處於引領和主導地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應對複雜形勢與時代要求的現實需要。

新時代需要深入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本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產力獲得了空前的大解放、大發展,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國家的政治整合力、文化影響力、社會自治力、生態修復力、軍事威懾力、科技創新力、外交運籌力有了顯著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最接近實現民族復興的時代、由大向強發展的時代、走近世界舞臺中心的時代、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時代,同時也是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的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道路、制度、文化走向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經典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有何聯繫與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當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價值本質有何差異,是當代中國必須回答的重大問題。我們黨凝練並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對這些重大問題的適時回應。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指明中國要到哪裡去,共同揭示了民族復興的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明確我們要建設什麼樣的社會,共同構成了社會發展的根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強調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公民,共同標定了我國公民的道德行為準則。這“24字”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本質的鮮明揭示。

新時代需要極力塑造積極、健康、科學的國民價值。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除了為國民提供繁榮發達的經濟基礎之外,還要為國民樹立和弘揚積極、健康、科學的價值觀。當代中國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各個領域存在的價值取向問題也十分尖銳複雜。由於價值取向的分化和偏移,在經濟領域,經濟生活中唯利是從、不講誠信、假冒偽劣現象嚴重,使市場規則難以完善和健康運行;在政治領域,少數黨員幹部動搖甚至喪失信仰信念,背離黨的宗旨,甚至搞權權交易、權錢交易、權色交易,使權力成為滿足私慾的工具;在社會領域,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面臨滑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日趨冷漠,社會公平正義受到極大衝擊;在文化領域,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在一些人中受到質疑,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主旋律的作品受到冷遇,迎合不健康情趣的庸俗、低俗、媚俗文化大行其道,等等。這些問題儘管不是主流,但卻影響極壞。價值取向的分化,是最危險的分化;價值取向的偏移,是最可怕的偏移。校正價值取向,增進價值認同,關乎社會主義中國的前途命運。大力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刻不容緩的重大戰略任務。

新時代需要為世界同舟共濟共同發展提供價值引領。快速發展是改革開放40年最顯著的成就,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穩中求進,年均增長7.1%,佔世界比重達到15%。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超過30%,超過美國、歐洲、日本貢獻率總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和穩定器。幾個世紀以來,佔據統治地位的制度、思想、價值、規範等都是和西方世界聯繫在一起的——開始是歐洲,後來是美國。西方的衰落意味著它越來越沒有能力,也無法用它以前的方式去塑造這個世界。作為具有世界意義的軟實力,它必須能夠回應國際社會提出的現實挑戰,在人們對西方失望的時候,世界逐步把目光轉向了中國。中國的經濟增長讓發展中國家收益巨大,中國獨特的發展模式也被很多國家視為可仿效的榜樣。中國的軟實力絕不僅僅是太極拳、書法、中華美食、中國功夫、孔子學院等等,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倡導的政治價值觀念、社會發展模式、對外政策,會在國際社會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和共鳴。改革開放以來的現實成就為中國贏得了話語權,走進世界舞臺中央要求當代中國具有與之相適應的價值引領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著中華民族誌存高遠的價值訴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指向,把社會主義本質要求、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文明有益成果貫通起來,凝結著當代中國人民志存高遠的價值追求,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和昇華。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屬性是社會主義,具有科學真理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根本屬性上是社會主義的,這一條具有決定性意義。然而鴉片戰爭之後所出現的西方,既有實力,又有文明,於是在中國引發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危機。歷史已經證明,中華民族是靠社會主義走出這場文明危機的。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今天,我們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目的就是要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爭取中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未來。正因為如此,核心價值觀前面的“社會主義”四個字決不是多餘的,它對24字表述的內容起著最為本質的規約和指導作用。事實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所指向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內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所指向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層面所指向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與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正由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因而它完全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也就具有了客觀真理性和科學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價值合理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中國背景和中國語境下構建的,我們黨提煉概括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一般的社會價值觀,而是有著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可以說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國表達。幾千年來,我們的先民根據農業社會的生產活動和社會實踐,總結出一系列思維方式、審美取向、道德倫理、人生信條和處世原則。比如,中華文化強調“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張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君子喻於義”“君子坦蕩蕩”“君子義以為質”;強調“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強調“德不孤,必有鄰”“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貧濟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這些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具有鮮明民族特色,都具有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這些思想和理念,既隨時間推移和時代變遷而不斷與時俱進,又有其自身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和獨特的中國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昇華。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納世界文明優秀成果,具有時代進步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博大的胸懷,注重借鑑和吸收人類社會在價值觀層面所創造的有益成果。民主、法治、自由、人權、平等、博愛,不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這是整個世界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觀。面向世界博採眾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突出特點和優勢,可以也應當發揚光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能夠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取得跨越式發展和歷史性進步,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以海納百川的氣度,積極吸收和借鑑世界文明優秀成果。當前我們在價值觀層面,也有一個善於“拿來”的問題。要看到,西方社會在現代化過程中遇到過一些我們現在正在遇到的問題,他們解決這些問題的某些價值理念能為我們現在提供借鑑。我們並不是為了趕時髦去借鑑西方的某些合理的價值理念,完全是為了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生活的多樣化和城鄉法治水準的提高,人們有了更高訴求,自由、平等、公平、正義、法治等不再是抽象的外來名詞,而已經成為我國發展的現實需要和人民群眾的價值歸宿。要解決當代中國的許多問題,把改革開放向前推進,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就必須發揮這些重要價值理念的作用。從中國實際出發,合理吸收和借鑑西方有益價值理念,這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性和進步性,也展示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自信。

立足實踐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中國特色價值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鍛造新時代中國特色價值優勢,必須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

要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制度化。制度與核心價值觀相統一,能培養人們對核心價值觀的信念和對制度的忠誠和遵守;制度與核心價值觀相背離,會導致人們對核心價值觀的質疑,對制度的否定。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始終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真正體現於我國的社會制度之中。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基本政治制度與公共政策設計,都應該努力做到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相符合。凡與之不相符合的要下大力氣修改;新制度新政策應當基本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才能予以實施。要通過法制化保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推廣和踐行,充分發揮法律的規範、引導、保障、促進作用,形成有利於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法治環境。

要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政策化。政策既是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又對核心價值觀建設起著引導作用。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政策化,必須做到既兼顧一般,又突出重點。調動最廣泛的主體力量,離不開領導骨幹的示範引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領導幹部與普通群眾之間既具有共性也具有特殊性。共性在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體社會成員都應遵守、踐行的價值準則,任何領導幹部,不論地位如何顯赫,崗位如何特殊,都是人民群眾中的一員,都應當老老實實地遵守這個社會基本、核心的價值規範。特殊性在於,與普通群眾相較,領導幹部又擔負著特殊的政治責任、社會責任,領導幹部是社會風氣的風向標,應當行之在先,引領示範,守之更嚴,恪盡己責;領導幹部是我們建設事業中各項工作的規劃者、推進者,各項政策措施的制定者、執行者,應當思之更深、悟之更多、行之更廣。

要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維護和體現最大多數人根本利益的價值觀,也是最大多數人自己創造自己歷史、自己創造自己幸福的價值觀。正因為如此,必須注重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化。從國家層面來講,要善於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大眾化的敘述方式、表達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從公民層面來講,人人都要自覺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主體。只有人人都成為積極活躍的建設主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才能獲得最具根本意義的主體根據;只有社會肌體的每一部分都成為自覺能動的建設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會獲得最富營養的培育沃土。

要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習俗化。“習俗移志,安久移質”,價值觀只有紮根於現實生活,逐漸轉化為人民群眾的內在信念和自覺行為,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機與活力。在中國古代,“注錯習俗”被人們視為“仁義德行常安之術”,“仁義禮智信”的核心價值觀被納入家譜族規、納入學校教育,納入百姓生活。在美國,核心價值被莊嚴地載入兩個世紀以來的公民教育、獨立日演講、就職演說、詩歌、國歌、宣誓和各種教義中。這些有益經驗,對我們富有啟示。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日常價值觀,轉化為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轉化為機關準則、企業規章、社區公約、鄉規民約和學生守則,滲透到全社會精神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要以群眾性實踐活動和文化活動為載體,引導人人參與體驗,逐步達到人人知曉認同,最終形成信仰。

(作者簡介:李志軍,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副教授;徐志棟,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教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