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高福利從何而來?

中德商橋德國移民


德國的高福利在世界是出了名的,高福利的基礎是發達的經濟和龐大的經濟體量。眾所周知,近年來的德國經濟快速發展,經濟體量也位居歐洲第一。可以說,德國已經成為歐洲經濟的發動機。

談到德國的高福利,除了經濟是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外,還有其較好的社會保障體系、經濟體制以及市場的活力、產業發展等。如今,德國的社會保障已經比較完善和成熟,對世界上其他國家有較重要的借鑑意義。

發達國家尤其是低生育率國家一般都有鼓勵生育的政策,其中德國也不例外。人口是一個國家成為大國最基礎的條件,沒有充足的人口,就沒有推動社會各行業發展的活力。德國的生育補貼政策也非常不錯,一般是生的孩子越多,國家的補助越多,同時在撫育孩子成長的路上,德國完善的教育體系和撫養費用有一部分也會被 國家承包。

大家也會好奇的一點是,究竟德國是靠什麼來支撐其龐大的高福利。

我們知道,二戰後,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對歐洲進行援助,雖然這種援助在某種意義上是為了對歐洲進行控制,但是在經濟上確確實實幫助了歐洲,德國也成為受益的一份子。

德國在二戰後一片廢墟,但是在美國的幫助下以及在自身的努力下,德國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二戰後,德國在不斷實踐的基礎上發展成為社會市場經濟模式。一方面鼓勵自由競爭, 一方面通過政府幹預有效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德國有了較多的財政收入後,自然在財政支出方面也不會拘謹。德國對在各行各業的補貼使得這些行業發展也產生了較好的良性循環。當然,德國最引以為傲的應該是領先世界的製造業工業,德國憑藉其優質的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獲得足夠的外匯和收入。這些收入也成為德國發展高福利的重要基礎。


環球網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的言論:

德國人要是生孩子還能領錢,生的越多領的越多
每年德國人只工作不到兩百天,週末不工作,還有各種假期;
在德國哪怕一直不工作,每月領到失業補貼也足夠生活

雖然上述這些言論或多或少有些誇張,但總得來說還是事實。德國的“高福利”標籤由來已久,以醫療保險為首的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大多數時候生病只需付藥錢,失業有人管,孩子的奶粉錢也被承包了;另外就是

免費的小學中學大學,被我國引進的雙軌制教育體系,也是人們將德國和高福利聯繫起來的原因。

但到底是什麼支撐著德國來提供這些高福利呢?這麼長時間,德國非但沒有被拖垮,反而靠著這些高福利吸引了大量高技術人才來德國定居,愈發使這些社會保障更穩固。


經濟體制造就的大環境

二戰後,德國在戰爭廢墟上重建家園,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從昔日的國際大家庭中的棄兒一躍成為當今西方國家中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第三經濟強國

主要是因為,戰後德國取消了定量配給制,使得物價由市場供求關係來調節。而推行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大大保障了德國企業的利益,企業大力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整個經濟的復甦。


貫穿始終的公平原則

雖然說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和動力,而只有競爭才能優勝劣汰,促進經濟的發展。但是德國社會市場經濟一直提倡和保護競爭公平性,為防止企業形成壟斷,妨礙競爭,國家通過政策、法令為競爭制定“規則”。

在分配製度上,德國社會市場經濟所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公平原則,通過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更能克服收入和權力分配上的不公平。而在企業領導體制上,通過建立董事會、監事會和股東大會,分別對企業行使經營權、監督權和所有權,三權均衡設置,嚴格分工,相互制約。

在這種社會方方面面都遵循公平原則的環境下,德國人當然更願意努力工作,既在一定程度上支撐了德國社會福利的穩定,又能全面享受到這種福利,何樂而不為呢?


集中於高附加值產業

德國經濟的發展並不依賴於房地產,相反,房屋產業在德國的發展速度較為緩慢,甚至還有萎縮的徵兆。德國專注於工業品製造及其出口,跟他們務實嚴謹的性格也有關,並不一味地追求經濟快速發展,儘量避免使經濟依賴於金融行業或其衍生業。


大量財政支出用於補貼

據統計,德國每年最大的三項財政支出分別是:對農業的補貼,對住房租房、住房建築業的補貼,還有對交通業的補貼,這三項加起來超過總支出的三分之一。另外,像社會保險、教育科研也是財政支出的大項,只有不到十分之一是用於公務員開支。

這樣的分配帶來的好處是毋庸置疑的,已經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德國的高福利有了支撐,才能持續吸引各國高端人才來德,共同推動德國經濟發展,更加完善了社會福利制度。


中德商橋德國移民


三點讓德國越來越牛,一,教育,培養工匠精神。二,老百姓住房成本低,省下錢消費或用在科技上。三,注重發展製造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