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論語》94:爲什麼?做什麼?怎麼做?三個問題決定事情成敗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評述】訥,遲鈍的意思。敏,疾,快速的意思。

想什麼講什麼很容易,但講道理,講知行合一,講確實可行的方案,就不容易了。所以人講話,要想清楚你的理論依據,想清楚你所講的是否有良知,是否有行動。

如果有心(良知)無物(具體事情),有物無心,有知無行,有行無知,就不要講,要“訥於言”。這就好比說我們要孝順父母,然後暱?行動在哪?具體項目在哪?所以所說若沒有行動,就不要說。再比如去旅遊,卻沒有目的?那這種旅遊將降低意義。如果帶著父母去旅遊,盡孝,我想旅遊將增加很多歡樂!

可見做任何事,說任何話,要做的妥妥當當,就必須做到知行合一。

“敏於行”相對於“訥於言”,顯得慢,所以當知道了自己該做什麼時,就要馬上做。如果不做,什麼都是空想。正如王陽明說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去做等於無知,對於現實毫無改變。所以所謂的良知,除了良知,還必須有行動,確切的說是正在行動

。做到這個才是“致良知”,才是以道行天下。

讀懂《論語》94:為什麼?做什麼?怎麼做?三個問題決定事情成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