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橋地區四星級飯店變身養老社區:設施環境飲食堪稱用心良苦

新北緯飯店的改造,最近成為了天橋地區居民的津津樂道的話題。這座老牌酒店自停業以來,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不但灰白色調的大樓變成了赭紅色,就連樓頂的大牌子也改成了“首厚康健”。經過一年多的施工改造,這座酒店已經改造成了首厚康健·友誼養老社區。作為西城區最大的養老項目,這座養老社區將於12月1日正式啟用。

北京天桥地区四星级饭店变身养老社区:设施环境饮食堪称用心良苦

改造後的衛生間不僅有扶手、浴凳和智能馬桶蓋,配有紅色拉繩的緊急呼叫按鈕更是隨處可見。王琪鵬 攝

曹師傅有了新身份

離退休還有幾年,54歲的曹克亮做了一個決定,跟著他的工作單位一起“改行”。下個月,由新北緯飯店改造成的養老社區正式營業。屆時,他將會有一個新的頭銜:“生活管家”。

曹師傅是新北緯飯店的老員工。說起酒店的歷史,他總是滔滔不絕。“我從1991年飯店剛開業的時候就在這裡工作了,太有感情啦。”曹師傅最早在長城飯店工作,因為家住廣安門,於是就跳槽來到了這家離家更近的新酒店上班。二十多年過去了,新北緯成了老酒店,“小曹”也變成了“老曹”。

“我們這兒最早是中日合資的酒店,在附近這一片兒都算得上是地標性建築。”曹師傅介紹,直到停業改造前,新北緯都是非常紅火。兩年前,這家準四星級酒店決定轉型成為養老社區,讓他一度感到不解。不過,他很快就明白過來:“這是趨勢。”

去年1月30日,新北緯飯店落鎖關門,結束了將近三十年的酒店業務。曹師傅用手機把酒店的各個角落拍了個遍,給自己留一個念想。雖然酒店改成“養老院”了,但他還是決定留了下來。

“以前稱呼客人叫女士、先生,將來就得叫叔叔、阿姨了。這樣更顯著親切。”曹師傅認為自己不算“改行”。他覺得,論服務意識,酒店從業人員並不比養老行業的從業者差。只是在一些專業的照護技能上,他們還需要學習。

當然,變化不僅僅是體現在稱呼上。告別了西裝領帶,曹師傅的手上多了一個智能手環。只要老人在房間的任何角落按下呼叫按鈕,手環上就能顯示出老人的位置。根據老人的呼叫信息,“生活管家”可以為老人第一時間提供幫助。曹師傅不禁感嘆,酒店轉型之後,比他想象的還要“高大上”。

“老鄰居”的華麗轉身

在老街坊們看來,新北緯飯店的轉型讓他們有些摸不著頭腦。“好好的酒店不開,怎麼改養老了?”居民們並不知道,這裡將成為西城區最大的養老項目。

據報道,這個養老項目是由央企、京企聯手打造,總面積達三萬多平方米。項目分為兩部分,其中活力老人居住的“健康生活社區”,就是由新北緯飯店改造而成。而與之相鄰的老北緯飯店將被改造成“持續照護社區”,供需要護理和康復的老人居住。

首厚康健養老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孟春介紹,項目之所以選在這裡,主要是出於地理位置上的考慮。新北緯飯店與友誼醫院僅一路之隔,北邊是宣武中醫院,離著宣武醫院也不遠,能夠實現“醫養結合”。而且,陶然亭公園和天壇公園也近在咫尺,從房間裡就能看見祈年殿。在老齡人口密度較高的西城區,這樣的養老項目十分少見。“許多客戶就是衝著我們這個地理位置來看的。”

張孟春說,酒店與養老業態比較貼近,轉型也比較有優勢。但是,轉型並不是把牌子一換就可以了,同樣也需要花大氣力進行改造。從酒店到養老社區,他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進行改造。從去年5月獲得施工許可證算起,直到最近,改造工作才宣告完成。

他介紹,養老設施的建築規範不同於酒店,並不是所有的客房都適合改造成養老居室。“大樓內的房間有將近20種戶型,給設計施工都帶來了很大難度。”張孟春說,他們把大樓內的機電系統全部更換成新的,消除了電線老化等消防隱患。此外,他們還加裝了醫療電梯,在大堂和走廊裡加裝了扶手,地面也全部鋪設了防滑地膠,就連灰白色的大樓外牆也換成了赭紅色塗裝。

在老人的房間裡,也處處體現著適老化改造的細節:衛生間內不僅有扶手、浴凳和智能馬桶蓋,床頭和衛生間裡還分別安裝了緊急呼叫按鈕。整個房間科技含量最高的是智能床墊,只要躺在上面,老人的心率和呼吸等指標就能實時傳到養老社區的後臺。

如今再走進大樓,也許只有一樓大堂的旋轉樓梯還保留著過去酒店的影子。但是,這座樓梯也經過了改造,不但加裝了防滑扶手,臺階的石材也都更換成了新的。“可以說看到的地方,看不到的地方都改造過了。”

廚師長的“重新回爐”

酒店轉型成養老社區,不僅僅是設施上的轉型。張孟春介紹,他們與日本最大的專業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日醫學館”合作,為“持續照護社區”提供服務。

據瞭解,業務轉型之後,60%的酒店員工選擇了留下。他們主要負責養老社區餐飲、安保、工程、保潔等方面的服務。酒店的團隊做養老雖然具有一定的優勢,但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為了彌補在養老專業技能方面的短板,這些老員工將被派往臺灣地區的知名養老機構進行相關的業務培訓。去年8月,酒店的廚師長張鐵軍和營養師李國興就去臺灣學習了老年餐的製作。

張鐵軍是新北緯飯店的“老人兒”。他介紹,過去酒店能做各種菜系,除了北京菜,還能做粵菜、山東菜、東北菜,甚至藥膳。那時候,新北緯的婚宴很有名氣,一天最多同時舉行了五場婚宴,連會議室都佔滿了。

酒店停業改造,張鐵軍休息了一年多。直到今年5月才回到單位上班。他驚喜地發現,廚房裡已經煥然一新。大到爐灶,小到碗碟都換成了新的。“以前是蒸箱,現在是蒸烤箱,設備也先進了。”

不過,將來他只能做老年餐了。

在臺灣,張鐵軍第一次接觸到老年餐。剛嚐了一口,他就直呼吃不慣。“過去我們炒菜都是明枝亮葉的,老年餐一端上來,都軟趴趴的,感覺不用嚼就能嚥下去。”他發現,老年餐和他以前做的菜大不相同。“魚,都是蒸的,一根刺都沒有。再有就是豆腐多。”

讓營養師李國興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學員們交流老年餐中“三杯雞”的做法,兩個人做了許多功課,總結出六七種做法。等老年餐端上來,他們才發現,人家根本不是按照菜譜上的做法做的。“其實就是紅燒雞塊,只是加了羅勒葉,就叫三杯雞了。”通過這件事,他們意識到,做老年餐不能再用過去的思維。

學習結束時,他們給當地的老人做了一頓飯。四道菜,少鹽少油,老人們反響不錯。如今,他們已經設計出來了四套菜單,保證養老社區的老人們每天用餐都不重樣。李國興說,他理解的養老社區應該是強調“迴歸家庭”的感覺,所以菜品都是以家常風味為主。而且,老年餐必須適應老人的飲食習慣和身體條件,在營養上能夠照顧老年人的需求,還不能太肥膩。

張鐵軍說,這次學習也讓他受益良多。每個週末,他都要親自給老母親做飯。至少在飲食上,他能夠做到讓母親滿意。

“老鄰居”其實沒有變

新北緯的變化,引起了周邊居民的好奇。在他們眼裡,新北緯飯店是比較高檔的地方,改造成養老社區之後,這裡將更加“高不可攀”。而實際上,新的養老社區雖然定位於中高端,但相比同檔次的養老機構,價格又比較實惠。

張孟春介紹,他們的意向客戶大多還是來自西城區。“畢竟以前就住在附近,對這裡也比較熟悉。”他表示,新的養老社區注重社會融合,不讓老人與社會脫節。同時,養老社區還將敞開大門,為周邊社區的老人提供用餐服務和活動場地。據瞭解,養老社區設有8000平方米的公共活動空間,不僅能夠滿足入住老人的需求,同時還向周邊社區老人開放。前不久,他們就舉行了重陽節活動,邀請老人們來做客。

張孟春介紹,除了由新北緯飯店改造成的友誼養老社區,在東四環,有著三十多年曆史的永安賓館也將改造成養老社區。未來,由國企老舊空間改造而成的養老設施將會越來越多。隨著《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發佈,一些國企老舊空間勢必將會轉作其他用途,而改造成養老設施,將會是一個趨勢。他說,這些養老設施未必規模太大,但是大都分佈在成熟社區周邊,從而能夠造福市民。他同時呼籲,國企在拿出這些空間的同時,不妨採用市場化運作,從而避免造成資源的浪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