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不能當飯吃」已成過去,未來不學藝術才是沒飯吃!

過去,每當別人問起:你家孩子學什麼的?父母總是遮遮掩掩,“學藝術的”四個字總是有那麼一點難啟齒,那個年代,人們認為藝術不能當飯吃,也輕視學藝術的人。現在,家裡的孩子跳個舞、彈個琴,都忍不住在朋友圈曬曬;

藝術絕不會是你想的那樣無用!

前幾日,京東總裁劉強東在西班牙世界零售大會上宣佈,未來京東將實現無人辦公,用AI技術顛覆傳統管理與服務模式。此新聞一出,瞬間刷爆了所有人的朋友圈。不得不讓人反思,未來,到底什麼才是孩子最有競爭價值的能力?是高學歷嗎?是技術嗎?是強大的背景嗎?

都不是!只有藝術力才是最不容易被替代的能力,這句話,真的很耐人尋味。今年,國家對此也給出了最有正確導向的答案,2018年教育部取消中、高考特長生加分項目,包括體育、數學、科學等,唯獨藝術沒有被取消,並且還是國家大力支持和普及的唯一項目。

“藝術不能當飯吃”已成過去,未來不學藝術才是沒飯吃!


人類和機器的競爭關鍵在於智慧在於體驗!!

未來,音樂不再單純的是一種興趣,它是孩子想象力、創造力、高情商催化劑,是孩子增加生命厚度、人生寬度的利刃,也是孩子賴以生存的氧氣。同時聽音樂、學習音樂也是兒童最樂意接受的一種形式!

知識可以學,但智慧不能學,只能體驗。在未來,大數據、機器將把人類知識領域的事全部做完,人類和機器的競爭關鍵在於智慧在於體驗 。

“我今年36歲了,除了收費什麼也不會”

這是在今年年初,河北唐山市取消了幾處高速口收費站,本該是件惠民的好事,可收費站的工作人員卻面臨了失業的窘境。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大姐振振有詞的說“我今年36歲了,我把青春都交給收費站,除了收費我什麼也不會”!這句話,瞬間驚醒了許多人,是啊,時代變了,社會需求也變了。

不知大家是否感覺到了,在中國許多一線城市的收費口,早已變成了機器打票的情況,越來越多的機器頂替了“人工”時代。

或許,未來還會有更多的人面臨這樣的“窘境”!

也就是說,未來的50年、100年,人們拼的不是機器性的工作能力,拼的是智慧、是體驗、是創造力。

即便未來,人工智能在計算等方面的優勢是人們無法企及的,但人的創造力、智慧卻是人工智能永遠無法替代的。

所以說,如果以後不想要被機器替代,唯有擁有強大的智慧、創造力、想象力......而學習藝術,恰可以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發散性思維。藝術,是孩子情商提高和完整人格形成的主要途徑,更是一個人的造詣和人生高度的必備催化劑!

“藝術不能當飯吃”已成過去,未來不學藝術才是沒飯吃!


學藝術,到底有什麼用?

在人工智能愈加繁榮的大環境下,若想要不被機器替代,唯有智慧的頭腦,審美的眼光,自身的創造力,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投資。

目前,也有越來越多的家長也意識到的藝術教育的重要性。經過藝術薰陶的孩子,他們看人看事看這個世界都會不一樣:他們眼裡充滿了色彩;他們將在藝術的世界裡照樣撐起一片天;他們的未來將擁有無限可能;

學藝術,並不一定讓孩子成為藝術家,但每個孩子都應該去接觸藝術、瞭解藝術、學習藝術。 藝術活動可以更好地啟發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活躍思維。未來,是孩子增加生命厚度、人生寬度的利刃,也是孩子賴以生存的氧氣。以對孩子的未來負責的態度,不要只是盯著孩子考高分、上大學,死讀書往往堵死了路,莫不如給他們一些時間和空間,去接觸藝術、學學藝術,讓他們天馬行空,不定格他們的未來,他們的人生長度也就不受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