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籍中的大秦,是真正的古埃及,而非羅馬!

我們的教科書說,在公元元年前後,即中國西漢、東漢之交,世界史上誕生了一個地跨歐、亞、非的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即中國的東晉太元年間(沒錯,即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的那個時間),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於是,東羅馬成為了地跨歐、亞、非的帝國。


教科書甚至說,在中國古代,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為:大秦。

這事兒,如果當一個童話故事說說,那是可以的;倘若當做真實歷史來教書育人,那就十分荒唐了。

中國史籍中的大秦,是真正的古埃及,而非羅馬!

偽史中的歷史地圖

在《原創真的有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國的羅馬帝國嗎?》中,我曾經說過,自漢朝到唐朝,中國政府派出的使臣,走遍了當今的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廣大地區,探訪了安息、條支、波斯等國家的大小城邑,壓根兒就沒有見過、沒聽說過“希臘化”的塞琉古王國、羅馬帝國。

在《原創古羅馬史,專門讓人活見鬼嗎?》中,我也談到,中國北魏時期的東羅馬的史學家約達尼斯宣稱:東羅馬帝國在亞洲地區沒有半寸疆土;埃及與東羅馬,沒有一毛錢的關係,如果一定要說有關係,那便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

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地跨歐亞非,難道還不是鬼話?

在中國史書中,確實一再出現“大秦”這個國家。

據《後漢書》:(東漢)“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據此,166年,大秦的使臣第一次來到中國。從哪兒進入中國的呢?從當今的越南,即通過海道,來到中國的。

那麼,大秦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呢?我們繼續看史書記載。

《後漢書·西域傳》:“自皮山西南經烏秅,涉懸度,歷罽賓,六十餘日行至烏弋山離國,……復西南馬行百餘日至條支。條支國城在山上,週迴四十餘里,臨西海,……轉北而東,復馬行六十餘日至安息。……安息國居和櫝城,去洛陽二萬五千裡。北與康居接,南與烏弋山離接。……和帝永元九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臨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英聞之乃止。……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蠻國。從阿蠻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賓國。從斯賓南行度河,又西南至於羅國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極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

其中包含以下信息:

1、從罽賓一直往南走,抵達印度洋邊的烏弋山離國(《漢書》:“至烏弋山離,南道極矣。”)。然後,沿著海邊,朝著西南方向,騎著馬一直往西走一百多天,抵達安息的屬國條支的都城。

2、條支國都城在地中海邊。據《漢書》:“自條支乘水西行,可百餘日,近日所入雲”,可知,這個“西海”,絕非波斯灣或者紅海,而是地中海。

3、從條支國都城出發,騎著馬,朝東北方向,走六十多天,抵達安息國首都和櫝城。

4、從條支乘船,可以去大秦。

5、大秦,在條支(安息)的南面。

由此可知,條支國都城,可能在當今以色列一帶,甚至以色列以南的一個海濱城市。而大秦,則在此以南的地方。

再看《冊府元龜》卷958:“大秦國……小人國,在大秦之南。澤散國,屬大秦,其地在海中央,北至驢分,水行半歲,風疾時一月到。最與安息安谷城相近。西南至大秦都,不知裡數。驢分王,屬大秦,其治去大秦都二千里。從驢分城西之大秦,渡海飛橋長二百三十里,渡海道西南行,繞海直西行。且蘭王,屬大秦,從思陶國直南渡河,乃直西行之且蘭,三千里,道出河南乃西行。賢督王,屬大秦,其治東北,西北去汜復六百里。汜復王,屬大秦,其治東北,去於羅三百四十里,渡海也。於羅,屬大秦,其治在汜復東北渡河,從於羅東北又渡河,斯羅東北又渡河。斯羅國,屬安息,與大秦接也。”

結合前面的《後漢書·西域傳》中的內容,包含以下信息:

1、於羅,是大秦與安息交界處。

2、從於羅出發,一路向西南方向而行,抵達大秦的首都。

3、大秦國的國土,諸如澤散、驢分,皆為地中海里的小島,可以說,小島星羅棋佈。這正是尼羅河沖積平原早期的正常表現,當年存在眾多的沙洲。

據此,已經十分清楚,所謂的大秦,指的就是當今的埃及。真正的古埃及,可能比今埃及的版圖要大,擁有位於紅海邊的疆土。

顯然,中國史籍中的“大秦”,與西方“世界史”中的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毫不相干。

中國史書中關於大秦國的記載,是逐步清晰起來的,反映了中國對大秦逐步加深認識的過程。

《後漢書·西域傳》:“

大秦國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以金銀為錢,銀錢十當金錢一。與安息、天竺交巿於海中,利有十倍。”

《晉書·四夷傳》:“大秦國一名犁鞬,在西海之西,……其人長大,貌類中國人而胡服。……以金銀為錢,銀錢十當金錢之一。安息、天竺人與之交市於海中,其利百倍。”

《北史·大秦傳》:“大秦國,一名黎軒,都安都城。從條支西,渡海曲一萬里,去代三萬九千四百里。其海滂出,猶渤海也,而東西與渤海相望,蓋自然之理。地方六千里,居兩海之間。……其人端正長大,衣服、車旗,擬儀中國,故外域謂之大秦。……東南通交趾,又水道通益州永昌郡。”

由此可知:

1、漢朝時就知道,大秦人身材、長相,與中國人相近,所以稱之為大秦。其另一名稱“犁鞬”,為音譯。同時,知道,大秦與安息、天竺即印度半島之間,貿易往來頻繁。

2、晉朝時,記載略有變化:大秦人長相與中國人相近,但是穿戴不同。

3、《北史·大秦傳》基本照抄《魏書》。這就是說,到了南北朝,中國有了從大同出發,抵達大秦的距離;有了大秦緯度上記載;有了大秦在衣服、車旗上模仿中國的記載。更重要的是,記載了大秦聯通中國的兩條海道:從越南進入中國,從印度洋經水路進入中國雲南。

毫無疑問,大秦就是埃及,而不可能是東羅馬。

東羅馬既然不擁有亞洲的地中海沿岸地區和埃及,便絕不可能與古印度、中國之間進行海上貿易。

大秦與古印度之間的聯繫,在佛經中也有記載。比如《十二遊經》:“波斯匿王者,晉言和悅。……閻浮提中有十六大國八萬四千城,有八國王、四天子。東有晉天子,人民熾盛;南有天竺國天子,土地多饒象;西有大秦國天子,土地饒金玉;北有月支天子,土地多好馬。”

在位於伊斯坦布爾一帶,確實存在過一個國家,姑且稱之為“東羅馬”吧。

這個“東羅馬”,大約到了南北朝時期,才開始出現在中國史籍之中。在《北史》中,稱之為拂菻,其地理位置,與鐵勒和後來的突厥接壤。

有趣的是,到了《舊唐書》、《新唐書》裡,大秦與拂菻,就徹底的混為一談了。

《舊唐書·西戎傳》:“拂菻國,一名大秦,在西海之上,東南與波斯接。”

《新唐書·西域傳下》:“拂菻,古大秦也,居西海上,一曰海西國。”

我們知道,阿拉伯帝國在唐初滅埃及,隨即佔領波斯絕大部分領土。由此,我們只能這麼猜想:大秦被阿拉伯帝國消滅後,相當一部分人逃到了東羅馬,在此重新建國。

中國史籍中的大秦,是真正的古埃及,而非羅馬!

伊斯坦布爾,年度最高氣溫不及30度

中國史籍中的大秦,是真正的古埃及,而非羅馬!

埃及是火爐,才需要降溫措施

事實上,在兩《唐書》中所記載的許多事實,應該發生在埃及一帶。比如:

《舊唐書·西戎傳》:“拂菻國,一名大秦,……至於盛暑之節,人厭囂熱,乃引水潛流,上遍於屋宇,機制巧密,人莫之知。觀者惟聞屋上泉鳴,俄見四簷飛溜,懸波如瀑,激氣成涼風,其巧妙如此。”

這裡說的是,由於夏季酷暑難耐,拂菻國國君便引水沖刷房頂,以此來降溫。事實上,在所謂的君士坦丁堡,即今天的伊斯坦布爾,何來“盛暑之節,人厭囂熱”!又何須搞這樣的降溫工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