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有人「同時在22家小貸平台借款」,互通徵信數據已成爲共識

假如你囊中羞澀,卻急需向某個貸款平臺還款時,你會怎麼辦?

“拆東牆補西牆”恐怕會是不少人的選擇。在通常情況下,其他平臺也並不知曉你借款的用途所在——直接放貸。如此做法的背後卻也隱藏著“牆塌”的風險。

從目前來看,此類“一人多貸”現象已成為了互金行業痛點。據不完全統計,小額現金類貸款的共債比例已經超過60%,部分平臺甚至已達到80%。

徵信公司致誠信用總經理趙卉曾談到,其系統曾監測到多個多頭借貸項目,其中有借款人在6家平臺進行借款, 最多的竟有一借款人同時在22家平臺進行借款。


竟有人“同時在22家小貸平臺借款”,互通徵信數據已成為共識



學生的“多頭借貸”也是引發校園貸爭議的原因之一。

在不同借款渠道,借新還舊看似能解燃眉之急,但用戶陷入債務漩渦的風險極大——對於借貸平臺而言,壞賬風險也因此陡增。

“一人多貸”的背後其實是徵信市場的尷尬現狀,各徵信機構之間數據“孤島化”傾向明顯。

目前國內個人徵信行業共有“兩大陣營”,即央行徵信系統和互聯網金融信用信息體系。前者以商業銀行報送的信貸信息為核心,後者主要基於個人交易和社交行為軌跡。

“孤島”築成的原因並不高深,對於任何一個借貸平臺而言,信用數據都取之不易,各方都希望能夠共享他人信息,獨享自身掌握的信息以獲得更多利益——這也就走到了“囚徒困境”之中。

但從目前來看,困境似乎也正在倒逼出一批先行者。近日,宜信旗下致誠信用發佈一個名為致誠阿福的共享平臺,除了共享宜信自身積累的貸款數據外,也與互聯網金融、消費金融、小額信貸等金融機構合作進行數據共享。

如此一來,這一共享平臺就包含了日常生活數據、借貸信息、消費信息等各角度信息,借款者的身份也就得以更立體化的呈現。

這一平臺也就成了一條平臺間的數據通道,各個平臺都可以藉此查驗參考信用記錄。這背後的意義不言自明——防止一人多貸、多頭負債。

在接受鈦媒體記者採訪時,宜信創始人兼CEO唐寧表示,普惠金融的未來需要每一個從業機構的參與,行業的發展不是零和博弈,數據與金融科技的共享不僅可以提升機構的風控水平,也能夠最大化地實現行業共贏。

其實, 數據共享的理念並非是宜信的創舉。今年9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組織建設的“互聯網金融行業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就已正式開通。該平臺首批接入了包括螞蟻金服、京東金融、宜人貸、拍拍貸等共17家機構。

這17家單位覆蓋了第三方支付、網絡借貸、消費金融等互聯網金融主要業態。系統建成後,各單位可以從更多元的角度對借款人的信用狀況進行交叉比對,提高信息校驗的準確性。

除此之外,數家互聯網金融機構也正在輸出自身的大數據風控技術。同樣在今年,螞蟻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已經對消費金融、P2P等互聯網金融平臺開放,為合作企業提供信用評分、反欺詐信息驗證及行業關注名單等服務。與此類似,京東金融、百度金融也都在這一方向有所涉獵。

這些舉動似乎都證明了數據對接、信息共享已成為互金行業的發展趨勢。

兩年多的草莽時期過後,互金行業的熱點正在向上下游延伸——風控、徵信、催收等環節成為行業眼下的關鍵詞。從某種程度上看,這也正是行業在面臨種種問題後的“補課”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