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土著:买不起房,这辈子我只能等拆迁了!

深圳土著:买不起房,这辈子我只能等拆迁了!

深圳中国

在深圳这座城市生活了三十年,近这几年才觉得自己奋斗的目标变了。这种变化是被生活环境日新月异改变催促而来的,是被周遭人的“买房致富”神话迷惑而来的,也是被个人能力与现实差距“恐吓”而来的。

我三十年的生命里从来没有像这一两年这样对“房子”、“拆迁”、“旧改”这些词语这么紧张、着迷而又感到无力。

1

十岁之前,我家一直住在一层半的平房里。房子是1985年父母结婚时举债建的,面积不大,前铺后居,周围有一些好玩的同龄孩子,每天穿街走巷一起玩耍,日子过得无忧无虑。有一次和同桌在闲聊,忽然问起他家住哪里?对方随口说就在某某楼的七楼。某某楼, 我是有印象的,就是和我家小平房同一排的最末一栋楼房,占地有300多平方,七层楼高,在1994年的关外小镇街头,算是地标建筑了。我用羡慕的目光望着同桌,心想,要是我家也住在七楼就好了,要是我家有这么大就好了……24年过去了,有时候我还会经过这栋七层的楼房,虽然它早已淹没在一堆高楼大厦之中,外墙有破旧剥落的痕迹,但是我还会想起当年住在这里的余同学,不知道你是否还在深圳?是否安好?可惜你永远不知道1994年的你因为住在这栋楼的7楼成为我心中第一任富二代。

2

小区房坐看城市变迁

1998年我们家离开了小平房,搬进了离家不远处的新楼盘。这新楼盘是一个有十几栋楼高7层的“小高层”组成,围成一个大大的圈,后来我才知道这种设计叫“小区”。小区的户数很多,当时小镇上但凡家里有些脸目或者有些闲钱的都在这里买房。我们家住在六楼一个面积80平方的三居室里。尽管只有80平方,但是一家四口住的很宽敞,比在小平房好太多了。我在这里住了12年直到大学毕业才离开。离开的原因有几个,其中一个是村里盖了统建楼,父母想回去住了。其二就是这房子1993年落成的,已经二十年的房子了,不适合作为婚房。所以我们一家几口从镇上的小区房又回流到村里了。

3

从房屋无求到为房奋斗

我一直都不是房子的刚性需求者,甚至还多次放弃拥有商品房的机会。2011年母亲说给我出首付,让自己月供四千买一套房子,我没同意。因为那时候工资也就是四千块,而且我不缺房子住。所以我结婚的时候,同学就问我,不用考虑买房子的事情吗?我还一笑而过,家里有房子,为什么要去背负沉重的贷款买一套呢?现在想起来,再看看深圳的楼盘价格,真想扇自己几个耳光。

真正感觉自己有房屋需求是小孩出生之后,开始想个小孩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所以开始关心房价了。这个时候的深圳刚刚实施限购,关外的楼盘都破2了,当初8000不买现在去买2的更不明智了。事实上当时买了2,现在就变5了。深圳的楼价让人写一个大大的服字。

4

青山依旧水长流

这几年身边的朋友为了“房事”各有各招,有一些村里做城市更新分钱又分楼,简直是人生赢家。有一些靠着父母帮忙也成功上车,感恩投胎是技术活,再不济的也成功申请到安居房公租房或者买了邻深的。永远只有“土豪不足刚性有余”的一群人七上八下没有拿定主意。这几年收入比原来好一些,我内心是想买房的,但是又真的踟蹰和不甘被这样套进去。

有时候想想,我们这一代深圳人终生为房子奋斗,下一代人的路子是不是更难走了。毕竟社会的分层再这一代人的努力下已经开始固化了,一个家庭有没有房子注定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幸福。有一个关系一般的朋友说,他的目标是在退休之前给儿子准备三套房,给女儿准备三套房。现在衡量成功与否,对子女是否尽责,也和房子有关了。

反正,现在深圳的房价洼地都接近5万了,辛苦一年买不到一个厕所是常态,以后应该会更严峻。所以,余生只能寄望于拆迁了。

网友热评

@我爱中线:哎,错过了也只能错过了,不甘心也没办法,只能安慰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健康开心就好。用不着特意为孩子准备几套房子吧,(土豪另说)觉得自己一套,有能力的给孩子准备一套可以了。

@肚兜:LZ现在是没买商品房,住在自家房里?那是土著啊,有米。

@锵锵锵:像楼主这样有思想有见识文笔又好的“土著”很罕见呵,赞一个。

@liyc0755:楼主家一拆迁不是就会有N套商品房了吗?还遗憾没买房!朋友原关外土著,拆她家一栋楼,补了她十二套商品房(从一到三房都有),主要她还有两栋没被拆。

@2期12122:唉。说实话近两年买房的都被套进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