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殲-13戰機爲何沒有繼續研製?

汪貴顯


殲13戰鬥機是我國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了追趕世界先進水平,並且根據當時世界上幾次局部戰爭的經驗,根據自己的理解首次嘗試發展的先進作戰飛機。他以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幾款第二代作戰飛機,比如F4鬼怪等為趕超目標,雖然最終下馬,但是為我國空軍科技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殲13戰鬥機有一定的翼身融合設計在裡面。


殲13戰鬥機擁有一定的翼身融合設計,他的機頭又尖又細,這一方面是為了獲得較好的高速性能,降低飛機阻力,另一方面也因為當時的雷達技術較差,孔徑做的不太大。殲13戰鬥機一開始的時候是單發單座飛機,他的設計優勢區間在中低空格鬥階段,適當的強調截擊性能,對比當年的第二代作戰飛機來說,他的性能更加接近第三代戰鬥機的概念,飛機的氣動佈局也更加流暢,有些類似於F16。

殲13戰鬥機的方案很多,但是最終都沒有能夠實現。


殲13戰鬥機的發動機是我國最早研發的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渦扇6,這款發動機連核心機都是自己研發的,雖然他的推力測試可以達到10噸以上,但是壽命極低,全機壽命只有幾百小時,而且故障很不穩定,在那個時候,我國連中推力渦扇發動機都研究不利,更別提大推力渦扇發動機了,因此渦扇6最終下馬,這也導致了殲13戰鬥機失去了動力。

性能接近的殲8II戰鬥機開始研製,直接宣告了殲13的下馬。


而就在這個時候,我國成功的研發出了殲8戰鬥機,這款戰鬥機擁有雙發動力設計,飛行速度更快,截擊能力更好,而且飛機的技術難度較小,適宜大批量裝備生產,可以很快解決我國急需的中型戰鬥機,提高我國的國土防空能力,殲8的出現,宣告了殲13戰鬥機的失敗,雖然殲13更加先進,但是對於當時集中精力生產殲8,並且殲8II戰鬥機已經開始研製的我國來說,同時養兩個中型二代戰鬥機實在沒有必要。

殲13是先進的,殲13也是落寞的,他代表了我國航空工業歷史上一個激情又無奈的歲月。


海事先鋒


說起殲13,細節方面,百度上就有詳細的敘述,這裡就不作太多論述,就說一些相對寡聞點的吧。

中國的以殲13為代號的戰機有過多種方案,其中有一種最為特殊,中美蜜月期,中國曾希望仿製美國F16,編號就定位殲13,怎奈當時的老美只希望中國能購買渦噴發動機版的F16成品,對於中國的仿製要求堅決反對,於是最終中國版F16只能停留在紙上。

而國產戰機計劃中以F13為編號的也有多種方案。由於F16對世界航空認識產生了導向性的作用。其實,早在中美蜜月期之前,外型輕巧可愛技術先進作戰能力強悍的F16早就一直讓中國空軍垂涎三尺,於是殲13的一種方案外型與F16極為相似。

但對於當時中國航空業的技術水平來說,F16所配備的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放寬靜穩定佈局和可靠的電傳飛控系統實際上都是中國航空業的短板,因此此方案並未實現量產,而是作為技術儲備保存起來,其部分技術對以後機型的研製也起到一定的幫助和借鑑作用(比如邊條翼和腹部近氣的氣動特性等)。




如果不是進氣口外型和垂尾以及尾翼的翼託,相信很多人會將這個方案的殲13認成是F16吧!

殲13發展時間最長的是這個方案




這一方案,是歷時最長也是最有可能實現的方案。但也正是由於技術原因,使其一拖再拖,也經歷了多次下馬再上馬,不過從最後的指標來看,各方面的性能已經同F16極為接近,談此時的中國空軍已經不能滿足於達到或接近F16的指標,並且在此時成飛的殲10已經完成對F16的超越,並且由於中國空軍對幻影2000試飛後,興趣開始轉向三角翼或鴨式佈局的戰機,因此殲13的下馬也就成為必然。

其實,今天想想,如果當初空軍選擇了殲13的方案,也未必比現在的殲十差。殲13的各項技術經過多年磨礪,遠比殲十更為成熟,風險也要小的多,殲十在當時來說指標依舊過高,殲十從八十年代中期立項一直到2003年才裝備,研製初期性能指標實際上已經達到超越F16的三代半水準,但世界航空工業進步是非常快的,由於研製週期過長,服役時過去的三代半也就只相當於滿天飛的三代中期改進型了,這也是為什麼殲十一開始稱三代半,入役時卻成了三代的原因。如果當時選擇的是殲13,雖然指標低一些,但有利與快速成軍,等後期技術更加先進時再作改進,恐怕空軍也不會在80 90年代那麼窘迫,只能靠殲7殲8打天下。

除此之外,我國在下一代戰機(4代機)研製時也有個方案採用過殲13的編號。初期該機性能沒有得到空軍肯定,因為在戰力評估中,與的F16BLOCK60交換率只有可憐的1:1.22,而空軍要求是能抗衡F22,於是此機型又進行了改進改型,更改了編號後成為我國的某種四代機。


天涯咫尺1986


一開始看成了殲31。殲13只是停留在模型和方案階段的一種高空高速戰鬥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曾設計過一系列戰鬥機方案,當時多數定位是高空高速截擊作戰為主,對標美蘇二代戰機如F4鬼怪、米格23等等,而且受當時政治氣氛影響,指標上不顧中國的技術實力,盲目追求高指標,指標越定越高,所以後來很多方案都陸續下馬了。殲13是對標美國F16搞的單發單座中型戰鬥機,不再盲目追求高指標,而是重點放在制空作戰,有一些三代機的特點,屬於比較先進的方案。不過由於技術儲備太薄弱,定位偏高實力不足,也停止了研製。由於在研製殲七殲八戰機過程中積累的三角翼的技術經驗,加上研製殲九獲得的鴨式佈局經驗,後來中國以鴨式三角翼氣動為突破口,才獲得了殲十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