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中國大規模減稅,爲什麼企業總說不解渴?

中新經緯客戶端11月5日電 題:《張斌:中國大規模減稅,為什麼企業總說不解渴?》

張斌(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稅收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中國這一輪大規模減稅作為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的組成部分,有兩個基本目標。一是以穩增長、穩預期為主要目的,作為短期相機抉擇宏觀經濟政策的一部分,相當於需求管理層面的減稅,更強調減稅規模對總需求的影響。在外部環境“穩中有變”的大背景下,減稅對宏觀經濟主要發揮穩定需求的作用。二是在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背景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經濟政策更強調減稅促進創新驅動和結構優化升級。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目前我國正處在新舊動能轉化的關鍵時期。為此,我們要做好精準減稅,採取降低小微企業稅費負擔,實行對研發投入的稅收優惠,降低高新技術產業所得稅率等一系列政策。

“精準”這個詞特別好,一方面減稅規模大了,既能穩住總需求,又能精準地調整結構,兩者如何能兼顧協調,應該是最好的。但是,主要作用於需求層面的大規模減稅與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部分的減稅的具體目標還是有差異,為了實現不同目標,減稅的具體思路和安排也會有差異。要注意區分作為相機決策短期政策的減稅和基於稅制優化的永久性減稅措施。

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加,“穩增長”和“穩預期”的重要性提高的情況下,可以為應對短期經濟的波動,出臺臨時性較大規模減稅政策,規定三年、五年的時效。考慮到稅負下降後再回升會有諸多壓力,臨時性、相機抉擇的減稅政策和永久性的以稅制優化為目標的制度性減稅措施,這兩者之間如何協調好,值得深入研究。

當前,關於減稅的爭論很多,企業方面總說不解渴,這其中有很多原因。首先,減稅減的是名義稅率、法定稅率,實際稅負是否下降了要考慮徵收率的變化,政府並不能保證所有企業的實際稅負都不上漲。如“營改增”後,如果原來繳納營業稅的企業實際稅負比較低,即使增值稅的法定稅負低於原來營業稅的法定稅負,隨著抵扣鏈條的完善和稅收徵管的加強,這部分企業的實際稅負仍有可能上升。此外,社會保險費徵收體制改革後,由於稅務部門的徵收能力更強,可以預見原來未依法足額繳納社保費的企業的實際繳費會增加,即使通過降低社保費率保證總體費負不增加,但不同企業的費負分佈仍會有較大調整。

從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角度看,部分汙染嚴重、技術落後的低附加值企業會被淘汰,結構調整的過程是有陣痛的。如果調整的進程比較快,短時間內企業倒閉的比較多,就會產生較大的經濟下行和就業壓力。在這個意義上,結構調整和穩增長之間是有內在矛盾的。當前形勢下,結構調整和“穩增長”哪個更重要,哪個是主要矛盾,這可能要做出判斷。

關於當前減稅的主要措施,我認為應該首先考慮降低社保費率。短期來看,名義費率偏高和徵收率提高的問題當前迫切需要解決,而且降低社保費率對於降成本和穩就業都具有重要作用。從長期看,儘管人口老齡化會帶來較大的財政支出壓力,但中國當前的社保名義費率水平是偏高的。在徵收率大幅提高的情況下,如果社保名義費率水平不下降會導致勞動力成本過高,這會進一步加快企業用機器替代人的進程,儘管這意味著生產率的提高,但對就業的影響也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未來,應考慮採取多種措施籌集養老保險資金,不應過度依賴勞動報酬。

增值稅作為中國的第一大稅種,從“穩增長”的角度看,短期內降低增值稅稅率是加大減稅力度的必然選擇。但從增值稅制優化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研究中國未來長期穩定的增值稅最優稅率是多少,增值稅率的高低以及增值稅收入的規模與由支出結構決定的宏觀稅負水平有密切的關係。如美國、日本的宏觀稅負水平就顯著低於法國和德國。福利水平較高的國家宏觀稅負水平也較高,增值稅稅率水平也相對較高。因此,中國未來增值稅制的優化要考慮長期財政支出需求,明確稅率下調是短期政策還是長期制度優化的一部分,處理好稅制優化滿足未來財政支出需求的稅制改革與當前減稅政策之間的關係。(中新經緯APP)

(以上內容據張斌在人大重陽思想沙龍第36期“中國減稅之辯”的發言整理。)

張斌:中國大規模減稅,為什麼企業總說不解渴?

關注中新經緯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中新經緯”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

本欄目嘉賓觀點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