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詠別」!西安交大海歸教授,研發「精準殺癌武器」,部分成果已實現臨牀

不再“詠別”!西安交大海歸教授,研發“精準殺癌武器”,部分成果已實現臨床

近日,央視著名主持人李詠因患癌症突然離世的新聞驚呆眾人,在悲傷和惋惜的同時,一場公眾對癌症的強烈恐慌驟然掀起,不知不覺中,這個“怪物”的觸角早已伸向並企圖掌控人類的命運和生活。

2018年9月,搖滾歌手臧天朔因肝癌逝世,享年54歲;

2018年9月,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師勝傑因胰腺癌逝世,享年66歲;

2018年9月,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朱旭因肺癌逝世,享年88歲;

2018年9月,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因胃癌離世,享年84歲;

……

短短一個月內,我國就有4位知名人士因患癌逝世,而世界衛生組織前不久發佈最新報告顯示,全世界罹患癌症的人數在“迅速增長”,僅2018年一年就新增1810萬病例,死亡人數高達960萬。癌症,即將成為阻礙人類壽命延長的最大“攔路虎”!

不再“詠別”!西安交大海歸教授,研發“精準殺癌武器”,部分成果已實現臨床

生命的號角吹起,健康的警鐘長鳴,在這場漫長的抗癌鬥癌戰爭中,世界各國科學家“衝鋒前線”,利用各領域先進技術,期冀找出“頭號強敵”的弱點,創造捍衛人類安全的“致勝武器”。令人欣慰的是,2018年,西安交通大學陳鑫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們研發出一系列新型生物醫用材料——“智能控釋材料”,不僅能精準找到並獵殺癌細胞,實現腫瘤治療及組織再生的“一體化”,而且沒有副作用!

不再“詠別”!西安交大海歸教授,研發“精準殺癌武器”,部分成果已實現臨床

如何精準殺癌是國際課題

目前,治療癌症的主要手段是放、化療等傳統方法,但往往弊端明顯:其快速治療僅限於表層,無法有效針對深層腫瘤細胞;由於無法自主找到腫瘤細胞,化療藥物會“敵我不分”,殺死健康細胞,引發脫髮、免疫下降甚至器官損傷,結果導致在癌細胞尚未“全軍覆滅”的時候,病人的身體情況已經不容樂觀。如何能精準找到腫瘤細胞,不但能殺死它,而且還不帶來副作用?這是世界各國科學家一直關注的研究課題。

不再“詠別”!西安交大海歸教授,研發“精準殺癌武器”,部分成果已實現臨床

海歸教授將化工應用於醫療

陳鑫教授2010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2013年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取得博士學位,隨後赴美國密歇根大學工作學習,2015年歸國,作為青年拔尖人才加入西安交通大學化工學院。他學習階段攻讀的是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專業,隨著在科研上的不斷精進,他意識到基礎研究必須與國家、社會的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因此,製造出能夠精準治療多種疾病的化工新材料,成為他的科研方向和奮鬥目標。

陳鑫教授積極投身於仿生高分子複合材料在組織再生、疾病治療、疾病早期檢測等醫學工程方面的應用研究。經過不懈努力和多方合作,他帶領課題組終於研發出一系列新型生物醫用材料——“智能控釋材料”,2018年6月29日,在西安交大舉行的科技成果發佈會上,陳鑫教授發佈了題為《智能控釋材料的構築及其在生物醫學工程中的應用》科技創新成果。

不再“詠別”!西安交大海歸教授,研發“精準殺癌武器”,部分成果已實現臨床

“智能控釋材料”如何發揮功效

“智能控釋材料”是一種微納米複合材料,具有腫瘤靶向和智能化控釋功能。它搭載藥物進入人體後能夠主動尋找癌細胞,就好像是攜帶了“控制藥物如何釋放、在哪裡釋放、多少劑量”的“微型電腦”,只有在找到癌細胞後藥物才會被釋放,還能根據病灶環境響應來控制釋放速度和釋放程度。

形象點來說,如果把腫瘤看作打擊目標,那麼控釋材料就像是一艘“航空母艦”,其上可以搭載很多“武器”,比如治療腫瘤的靶向藥、治療過程中的追蹤劑,甚至是可視設備等。通過“航空母艦”對“武器”的智能控制,使靶向藥的釋放劑量、釋放時間以及打擊目標達到非常精準的程度,實現“在不影響健康細胞的情況下,精準殺滅腫瘤細胞並抑制腫瘤轉移”的目標。

不再“詠別”!西安交大海歸教授,研發“精準殺癌武器”,部分成果已實現臨床

“智能控釋材料”的實現原理

那麼,“航空母艦”是如何做到的?實際上,“航空母艦”的結構就是經過設計的納米藥物載體和高分子凝膠結構體系,其原理是在所有腫瘤組織周圍生成凝膠結構,凝膠結構所攜帶的電離子可通過正負電離子相吸,找到腫瘤組織,並釋放抗腫瘤藥物。

在實施治療後,“航空母艦”上預裝載的幹細胞依然具有分化和再生的潛能。因為在組織再生的不同階段,需要用到不同的細胞因子,所以在設計時,研究團隊以序列遞送的方式,使這艘“航空母艦”根據組織再生的需要,分階段釋放不同的細胞因子。這樣一來,腫瘤治療及組織再生的“一體化”亦得以實現。

不再“詠別”!西安交大海歸教授,研發“精準殺癌武器”,部分成果已實現臨床

部分成果已實踐、臨床或產業化

實踐中,團隊將化學治療、光熱治療、催化醫學、靶向治療等先進理念引入口腔癌的治療中,實現了對口腔癌及其他癌症的有效治療和精準標記,並可以長期抑制腫瘤復發,顯著提高了病人的存活率;技術所具備的促進組織再生功能,可實現大面積骨骼、皮膚缺陷的完全修復,如顱骨損傷後出現的塊狀或碎片狀裂縫;通過在複合材料上搭載“膠原蛋白”,可以使面膜變得更好吸收,未來甚至可以搭載“增高劑”,為個頭矮小的人拉長骨骼。

“智能控釋材料”作為現代生物醫學領域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在疾病治療和組織再生等領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可以肯定的是,在這個領域,陳鑫教授團隊已經走在了前列。該項目實施以來得到了西安交大及化工學院的大力支持,已發表SCI論文25篇,申請及獲批中國發明專利5項,部分成果已經在空軍軍醫大學臨床試驗,並和多個醫院及企業合作進行產業化,

範圍涵蓋醫療、美容、保健等領域。

不再“詠別”!西安交大海歸教授,研發“精準殺癌武器”,部分成果已實現臨床

對於未來,陳鑫教授充滿信心:“數年內,這一成果有望進入大規模生產和應用。”我們可想而知,那將會是千千萬萬患者的福音。而目前,這還只是人類在抗癌道路上前進的一小步。臨床病症具有複雜性與多變性,因此,如何通過“智能控釋材料”實現完全符合生理需求的精準藥物遞送,依然等待著更完美的解決。

當然,陳鑫教授和西安交大研究團隊將會鍥而不捨、砥礪前行!

關注“西安交通大學招生辦”頭條號,獲取關於國家首批985、211,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西安交通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部分來源:陝西科技報、中國青年報、人民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