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發源地竟然在內丘別名(中丘)春戰民……

內丘縣位於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東麓,總面積787平方公里,地形東西長、南北窄,地勢西高東低,山區、丘陵、平原約各佔三分之一。全縣共轄5鎮4鄉1區309個行政村,常住人口32萬。內丘歷史悠久,置縣距今已有2000多年,是中醫鼻祖扁鵲行醫故里,系“邢白瓷”發源地。內丘交通便利,資源能源充足,旅遊資源豐富。近年來,內丘縣以建設“經濟強縣、美麗內丘”為目標,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位居邢臺市第一平臺縣行列,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先後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民政工作先進縣”、“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縣”、“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等榮譽稱號。

白瓷發源地竟然在內丘別名(中丘)春戰民……

內丘縣位於河北省西南部,邢臺市中西部,太行山東麓,東經113°56′43″至114°38′16″,北緯37°9′11″至37°26′39″之間。東西長61千米,南北寬31.2千米,總面積771平方千米。東與隆堯縣、任縣相連,南與邢臺縣接壤,西與山西省昔陽縣交界,北與臨城縣、贊皇縣毗鄰。縣人民政府駐地內邱鎮,位於縣境東部平原區,北距省會石家莊84.6千米,南距邢臺市27千米。隆昔公路東通隆堯縣,西接昔陽縣,中交京廣鐵路、107國道及京深高速公路,橫貫縣境東西。內丘縣地處太行山東麓,由分水嶺的中低山經崗丘向山前平原地帶。地勢西高東低,形成山地—崗丘—平原的梯形地貌。西部山嶺重巒疊嶂,平均海拔約1000米,最高海拔1822米。中部丘崗綿延,平均海拔約400米。東部平原廣袤平坦,土地肥沃,最低海拔45米。三類地貌約各佔三分之一左右。本縣位於北半球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四季寒暑分明,雨量偏少。

白瓷發源地竟然在內丘別名(中丘)春戰民……

內丘縣境內人口分佈不均,西部山區人口稀 疏,中部地區人口較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全縣人口255387人,當時有漢族255345人,佔總人口99.99%;其它民族33人,佔總人口的0.01%。其中有回族、苗族 、朝鮮族 、滿族 。全縣人口密度 每平方千米331.2人。其中山區兩個鄉(侯家莊、獐麼)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7.6人;丘陵兩個鄉(南賽、柳林)為每平方千米136.2人;平原五個鄉鎮(內丘、金店、大孟村、官莊、五郭店)為每平方千米554.6人,內丘鎮為每平方千米788.4人。2013年,[1]全縣常住人口26.66萬。

白瓷發源地竟然在內丘別名(中丘)春戰民……

2000年底,全縣共設置3個鎮,6個鄉,共309個行政村。內邱鎮位於內邱縣東部,鎮人民政府駐地縣城勝利路南側。面積69平方千米。轄53個行政村。大孟鎮位於內邱縣東南部,轄24個行政村。金店鎮位於內邱縣東部,轄47個行政村。官莊鄉位於內邱縣東南部,轄20個行政村。五郭店鄉位於內邱縣東北部,轄37個行政村。柳林鄉位於內邱縣中部,轄41個行政村。南賽鄉位於內邱縣中部,轄31個行政村。獐麼鄉位於內邱縣西半部,轄21個行政村。侯家莊鄉位於內邱縣西部,轄35個行政村。2013年,[1]全縣共轄5鎮4鄉1園區(內丘鎮、金店鎮、大孟村鎮、官莊鎮、柳林鎮,五郭店鄉、南賽鄉、獐麼鄉、侯家莊鄉,工業園區),309個行政村。

白瓷發源地竟然在內丘別名(中丘)春戰民……

內丘古稱中丘,歷史文化燦爛。[3]是華夏醫祖扁鵲的行醫聖地、生前封地、逝後葬地,被命名為“扁鵲文化之鄉”。神頭村扁鵲廟為全國最大的扁鵲廟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隋唐時期內丘古城是聞名全國的瓷都,代表中國陶瓷史“南青北白”的“邢白瓷”文明發源於內丘,被命名為“邢窯文化之鄉”。牛郎織女傳說和七夕文化的發源地就在內丘。歷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郭巨埋兒得黃金的故事就發生在內丘。文化遺存還有牛王廟戲樓、千佛閣、中丘書院、且停寺、張賓墓、黃岔和神頭古民居村落等。

內邱旅遊資源豐富,前景廣闊,但起步較晚。有鵲山風景區、寒山風景區,有扁鵲廟、杏峪原始次生林、太子巖自然景觀、且停寺自然景觀等

白瓷發源地竟然在內丘別名(中丘)春戰民……

史籍稱,邢窯在今河北省的內丘,而長期以來,卻無人能在內丘發現這個名窯的窯址。這件事牽動了一位在邢臺地

區工作的歷史教師的心。他從50年代起,就從自己活動所能達到的範圍找古窯址。日積月累,在靠近內丘的臨城縣境內撿拾了不少古陶瓷殘器,做過許多研究,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重視,成立了地方的邢窯研究組,終於在他們長年累月的勞動下,首先在臨城初步找到屬於邢窯性質的古窯址,發現的遺存極為豐富。器形都是碗、盤、壺、盆之類的日用器皿。其中碗類的圈足多作玉璧形底,精工製作,有潤滑如玉的角感,有些瓷胎緻密,瓷釉光潤,胎釉潔白如雪,它不僅在器物造型、生產規模和內在質量方面都和史書相符。而且與同時期其它窯址器形和工藝特點的時代性上也是一致的,這使古陶瓷學術界大為振奮。1980年,專家們將其考察出土實物與這個研究組的仿製品進行了評價與鑑賞,在臨城召開了學術討論會。

之後,河北省又成立了邢窯研究組,經過他們數年努力,特別是有些專家介入研究工作,以古陶瓷地質學的觀點在內丘考察,終於在1984年~1986年於內丘有了重大發現,在120平方公里的內找到了更多的實物和28處古窯址。特別是在內丘縣周圍發現了密集的窯群,證實了唐代邢窯制瓷中心就在內丘,而且細白瓷生產所佔比例比臨城任何一個窯址的都大,內丘和臨城窯址連成一片,是個巨大的瓷窯區。除了細白瓷,還生產粗白瓷、三彩釉陶、表瓷、黑瓷、黃釉瓷和芝麻醬釉瓷。至此,為隋唐傳世白瓷找到了確切燒造地點的歸宿,這個邢窯窯址在何處的“千古之謎”終被解開。

內丘邢窯隋代窯址出土的白瓷精品,胎質潔白,胎薄,半透明,釉色純正瑩潤。

白瓷發源地竟然在內丘別名(中丘)春戰民……

他從50年代起,就從自己活動所能達到的範圍找古窯址。日積月累,在靠近內丘的臨城縣境內撿拾了不少古陶瓷殘器,做過許多研究,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重視,成立了地方的邢窯研究組,終於在他們長年累月的勞動下,首先在臨城初步找到屬於邢窯性質的古窯址,發現的遺存極為豐富。器形都是碗、盤、壺、盆之類的日用器皿。其中碗類的圈足多作玉璧形底,精工製作,有潤滑如玉的角感,有些瓷胎緻密,瓷釉光潤,胎釉潔白如雪,它不僅在器物造型、生產規模和內在質量方面都和史書相符。而且與同時期其它窯址器形和工藝特點的時代性上也是一致的,這使古陶瓷學術界大為振奮。

白瓷發源地竟然在內丘別名(中丘)春戰民……

白瓷發源地竟然在內丘別名(中丘)春戰民……

白瓷發源地竟然在內丘別名(中丘)春戰民……

內丘縣,漢稱中丘縣。《太平寰宇記》載:“西北有蓬山,丘在其間,故名中丘”《順德府志》載:“蓬山,在城西十五里”)。隋開皇初年,因避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名諱,改為內丘縣(因“中”與“內”二字義通)。中丘縣仍為冀州趙國。晉末,因戰亂廢置。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復置中丘縣,並徙治於今城關,屬殷州南趙郡。隋開皇初,因避楊忠之名諱,中丘縣改為內丘縣,屬趙州;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隸欒州,同年析置青山縣(故城在今縣西南與邢臺縣交界處的東、西青山村),屬邢州;大業二年(公元606年)省青山縣入龍岡縣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9年創立太行區抗日根據地,轄內邱縣。1941年9月,晉冀魯豫邊區成立,轄太行區,內邱縣為其一專區。抗日戰爭勝利後,內邱縣仍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區一專區。

白瓷發源地竟然在內丘別名(中丘)春戰民……

白瓷發源地竟然在內丘別名(中丘)春戰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