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東調名旦張秀蘭、黃愛菊聯袂演出《余寬爬堂》,五十年代錄音

《餘寬爬堂》說的是一對小夫妻,男的叫餘寬,女的叫周蘭英,原來感情很好。餘寬四川販馬回來發現玉鐲和汗衫衣不見了,疑為其妻不忠便將她休回了家。周蘭英之父周奇攜她送回餘家,周老漢好話說盡,可是餘寬不給情面(這一折戲叫《周奇送女》)。周老漢被逼無奈,將他告官,由此引發出《餘寬爬堂》這出摺子戲。從戲名看是一出公案戲,但縣令夫婦看周蘭英不像是風流女子,聰明伶俐又溫存便收為乾女兒,縣太爺又從審訊過程中得知事實真相,原來是餘寬誤解了妻子,遂從中調解,最後使餘寬賠罪,夫妻團圓。所以這出戏又叫《破鏡重圓》。

豫東調名旦張秀蘭、黃愛菊聯袂演出《餘寬爬堂》,五十年代錄音

張秀蘭1925年出生,比陳素真、閻立品、常香玉、馬金鳳小一些,也比豫東調名旦花桂榮小,但比黃愛菊要大十來多歲,是豫劇旦角演員承上啟下的一代。張秀蘭的唱腔應該屬於標準的豫東調,因為她的唱腔行腔、吐字、歸韻等演唱技巧,還是和豫劇別的地域流派有明顯區別的。她在1956年參加省首屆觀摩會演期間,曾同王小樓、黃愛菊等名家同臺演出了《餘寬爬堂》,並同王小樓都獲得了演員二等獎。那時她正值藝術上的黃金年齡,嗓子好,出來的韻味地道,所以這兩段唱腔(特別是第二段)可謂是豫東調旦角唱腔的精品。如今有些豫東旦行名角已改換了門庭,再找這樣的唱腔已很不容易了。

豫東調的紅臉唱腔有非常鮮明的特點,豫東調的旦角唱腔有什麼特點呢?豫東調是從祥符調傳過了的,從地域上看又兼受山東梆子的影響,所以形成了豫東調旦角唱腔清新流暢、委婉雅緻的特點:唱豫東調旦角的(包括馬金鳳在內),不用什麼過於複雜的板式,不用文縐縐地修飾唱詞,也不用費多大力氣,行腔輕輕地,脆脆地,如高山流水,亦如小河淌溪,那天籟之音的唱腔就出來了,一種超凡脫俗、至真至純的天然美就呈現出來。甚至用李白詩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來描繪也很體貼。我這樣讚美豫東調旦角的唱腔,可能有些網友會提出不同看法,認為她們的唱法都是豫劇的傳統老調,沒有順應時代潮流。

《餘寬爬堂》於上世紀50年代灌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