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以前農民熱衷開荒,現在反而大面積拋荒?是利是弊?

小鳥在前面帶路, 風啊吹向我們 ,我們像春天一樣, 來到花園裡來到草地上!

有沒有情不自禁的跟著唱出來?小編作為一個80後的農村人,從小就在地裡勞作著,農村的活基本上沒有不會做的,那年代,父母總是喜歡把田邊地頭都挖出來,種上莊稼,我母親總是美其名曰:邊頭邊角種一棵,家中供個閒婆婆。

為什麼以前農民熱衷開荒,現在反而大面積拋荒?是利是弊?

在那個年代,以勤儉節約為美,以勤勞致富為德。農村基本上看不到有任何荒地,不管遠近。只要發現有荒地,都會有農戶會主動去開荒,並種上作物。那時候的農民,基本上沒有就業渠道,只能靠翻土地,而且開荒種出來的糧食不用繳公糧,不屬於分到戶的土地,也沒有農業稅,提留稅等等,所以,那時候開荒出來的土地種出來的糧食,基本上就可以歸倉的。

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改革開放的步伐邁進,城市的勞動力缺口越來越大,而農村由於種莊稼的收入特別低的情況下,有了首批農民工進城。90年代初的農民工進城,一個月能賺一兩百塊錢,兩相比較之下,一個月的收入差不多抵上農村一年的收入了,於是,越來越多的農民湧入城市。而農村的人就越來越少。

為什麼以前農民熱衷開荒,現在反而大面積拋荒?是利是弊?

農村的人越來越少,特別是勞動力的減少,導致農村的土地沒有足夠的勞動力去耕種。很多農村出去過的農民都慢慢和城裡人一樣變得精打細算。一年在地裡勞作,除了正常的開支之外,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富餘。而家庭的支出卻一直在隨著經濟的發展水漲船高。農民越來越注意到,種田種地已經無法再滿足如今的物質需求了。於是開始出現了大面積的丟荒。

為什麼以前農民熱衷開荒,現在反而大面積拋荒?是利是弊?

農村土地的丟荒,讓老一輩的農村人是十分不滿意,他們認為,農民還是得以土地為本,如果一個農民放棄了土地,那基本上就已經不能再算是農民。如果農民都不種莊稼了,農村也不能再算農村了,於是,現在農村就形成了一個怪象,種田種地的基本上都是無法再外出打工的老人,而年輕的勞動力,基本上在農村已經很不容易見到了。

而這種現象,我想是隨著經濟以展,不可避免的一種現象。但是,從大面積開荒到現在大面積丟荒,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

大家暢所欲言,說出你不一樣的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